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舞獅子的由來 我國舞獅子的傳統是何時產生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舞獅子的由來:全國各地都有舞獅的傳統,舞獅象征著喜慶吉祥,被廣大國人所認可,然而我國卻不是獅子原產國,舞獅的傳統又是怎么來的呢?

  中國并不出產獅子,獅子傳入中國約在漢代。由于古俗謂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桿、橋頭等都安置有石獅。舞獅是中國歷史傳統藝術也是鄉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獅表演向來是中國人在大小節慶典禮中最喜歡的表演項目之一。獅子亦代表吉祥的動物,所以從古至今,舞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關于舞獅的由來,民間說法不一。文字記載唐高祖登基后,為接待賓客而設計的活動,其中‘五方獅舞’的表演,被認為就是今日舞獅的雛形;另一種說法是舞獅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一千九百多年前,通過經濟的來往,伊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后來人們把獅子的形象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唯當時并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清朝舞獅風氣盛行,而引獅者會穿上彩衣,手執繩子,系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

  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后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并隨來。由于當時交通并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局限于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于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制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順,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后,便有了民間舞獅的出現。

  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于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間,人們于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游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游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

  南北朝之后,其它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彩衣,頭扎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制作有所突破,改用拱斗抬梁,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只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7060.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