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古歌》以祭天儀式為傳播(東巴)----接受(祭天群)的時空背景,祭司東巴根據不同的儀節,誦讀不同的祭詞,形式有誦、有吟、有唱、有和,還伴之舞,雜以射箭等模擬動作;而參與祭祀的族群則以相應的形式加以配合。如唱誦《哈時》,祭司又唱又舞,祭眾則歡呼"大吉大利";在誦念《抗貢抗》時,祭司與祭眾一問一答,敘述弓箭的來歷,戰爭的經過,接著模擬射箭殺敵的場景。當祭司念到:"東方的敵人別想蠢蠢欲動,我們的利箭要把你的腦門射穿"時,眾人"唔"地大吼一聲,高誦:"我們把敵人射倒了……"這樣的傳演表現形式,使凝固于經詩中的情節和場景均變成了一幕幕生動而形象的"戲劇",故有的學者冠之以"詩劇"也不為過也。
由于《祭天古歌》的傳播方式與祭祀儀式交相融合,客觀上也要求祭司東巴在語言表現形式上要加以提煉和推敲,既要以動聽、形象的語言取悅于諸神,使之"欣歆其祀",也要滿足祭眾的宗教--審美體驗的視聽愉悅之心理。這樣,在從娛神到娛人的雙向要求之下,東巴們在《祭天古歌》中充分運用了東巴文學的傳統藝術手法,使作品生發出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其一,濃郁的抒情性。作品以"我們"為敘述角度,將"我們"的內心傾訴貫穿始終,縱使中間插敘了一些故事性的情節,包括從忍利恩的天婚神話,也是以抒情語言來進行敘述的。
可以說《祭天古歌》是"我們"----納西族飽含民族感情和個人人生感情的一首圣曲。首先,作品以人的主體角度,對賜予自己吉祥和幸福的大自然神靈(天地)反復表述著感激、崇仰、向往、敬祀的真情和虔誠,并抒發了希翼神?永遠福佑族人、眷顧無極、庇蔭后代的殷切之情。而當大自然陰晴無常,天地疾威,篤降災害時,則又生發出敬畏、悲嘆、憤怒、詛咒、反抗的種種情緒?傊,人們變化多端的感情與心理----喜怒哀怨諸情都抒寫得淋漓盡致。其次,作品也抒發了納西人對祖先慎終追遠的血緣情感和敬崇之意。
納西祭天與祭祖是合而為一的,《祭天古歌》中有許多篇章敘述的是納西先祖的歷史,有著以祖先的威榮來強化族人的團結并凝固族群的集體意識的功用,故而在作品中充溢著對歷代祖先功業的頌揚,其敬慕追念的情感心理也烘托得格外熾熱和濃烈。故而《祭天古歌》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濃郁的抒情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8522.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