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一直都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長期生活在草原。草原的廣闊給予了他們寬宏的胸懷和豪邁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的舞蹈也是充滿著恢宏大氣。這種個性鮮明的特色民族舞蹈常常使人過目不忘。
一、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銅圈驢皮制成,呈圓形或橢圓形,鼓皮涂繪山、水、花哉或人物,飾以絨球、花穗,柄部小圈處系有小鐵環。多于豐年節日由婦女表演,分集體和單人舞兩種表演形式。舞時,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動作名稱有“拜鼓”、“跑走馬”、“拉大鋸”、“撲堞”、“彈棉花”、“滾元宵”、“趕鳥”、串門”、“滾秀球”等。顧名思義,這此名目繁多、變化多端的擊鼓動作,與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聯。身段動作一般比較夸張,基本舞姿多是以腰為軸心的仰、俯、傾、側。舞步開放有力,富有彈性,雜有跳、轉等技巧,亦有技藝嫻熟者可同時舞耍四、五面鼓,在身體不同部位盤繞回旋,帶有雜技色彩。
二、燈舞、盅碗舞
燈舞、盅碗舞是節慶歡宴、親朋相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主要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此舞因受地點(蒙古包)道具(燈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賃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后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亦能雙手各托燃燈,邊快步奔走邊作流星般盤繞動,此時燈焰飄忽搖曳,舞姿輕盈流暢,富有獨特魅力。
三、達力根巴雅爾
在鄂爾多斯草原,自古留傳著一種“招福致祥”的民間祭祀儀式,名日“達力根巴雅爾”。多于豐年或戰爭凱旋時舉行,以示感恩,祈求康樂太平。祭祀完畢,所有參加者便開始在草原上盡興歡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動作有甩臂擊鼓、跪蹲請安、擰身跺足、橫擺漫步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真摯地表現了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人民歡樂時的情感和豪邁的精神氣質。
四、宗教舞蹈查瑪
“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于十六世紀后半葉隨同噶魯派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并在長期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一種以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有殿堂舞、米擴佛傳舞、寺院舞、大場舞四種表演形式,獨舞、雙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應俱全,亦可穿插即興表演。表演程式化、規范化。舞蹈語匯的運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個性劃分!安楝敗蔽柙趦让晒诺貐^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于宗教節日時表演。其舞蹈形式影響甚廣,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創作、表演和教學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0850.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