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東晉門閥政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晉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

司馬睿是晉皇室疏屬,襲爵瑯邪王,永嘉元年(307)出鎮建業(今江蘇南京)。當時,北方日亂,隨從司馬睿過江的有以王導為首的北方士族100家。他們見西晉大勢已去,便準備扶持司馬睿上臺。

江南大族在吳亡之后,仍然擁有自己的部曲家兵,“僮仆成軍,閉門成市”,實力很強。但他們卻被北方士族視為“亡國之余”,在西晉朝中沒有地位,因而,他們對司馬睿和北方士族的南下持觀望態度。在王導的斡旋下,南、北士族達成妥協,共同支持司馬睿。建興四年(316),晉愍帝出降劉漢,西晉滅亡。翌年,司馬睿稱晉王,又過一年才登帝位,建立東晉。司馬睿即位時,邀請王導同登御座,受百官朝拜,雖王導固辭,而“王與馬,共天下”之諺已經不脛而走了。

東晉主弱臣強,元帝司馬睿企圖加強皇權,削弱王氏的勢力。王導從兄、荊州牧王敦立即從荊州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在王導和另外一些士族的支持下攻入建康(由建業改名),逼死元帝。此后,這種主弱臣強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東晉末年,樞巴跏现,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門閥士族相繼執政,形成了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之局。這種門閥士族勢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于皇權的政治就是門閥政治。

在門閥政治中,門閥士族對皇權加以限制,門閥之間也互相制約,共同維持皇權于不墜,從而形成具有門閥政治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央的中樞機關建立制衡機制,門下省審查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可駁回要求重擬;門下省發出的詔書,還要經尚書省審查。尚書省呈報的奏議,先經門下省審查,再經中書省裁定。地方大州重鎮分別由各門閥家族擔任都督、刺史,這時全國普遍設置都督區,都督兼任刺史成為通例,“蓋有不治軍之刺史,而無不治民之都督”,都督區變成州之上的一級政區,都督變成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由于不斷有大批流民南下,東晉朝廷設置僑州、郡、縣,以維護僑人士族的特權和安置僑人。北方原有的徐、兗、青、司、豫、雍、秦、幽、冀、并等在南方都有僑州。僑州、郡,縣對招徠北方流民與社會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引起地方行政系統的紊亂。后來,土斷多次進行。因此,東晉從咸和(326—336)中實行“上斷”。所謂土斷,就是以居住地(“土”)作為斷走戶籍的依據,使僑人著籍,與原來的居民偏成統一的戶籍。

門閥士族擁有優厚的政治、經濟特權。他們憑藉門第,自可平步青云,輕易位至公卿。當時的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職基本上都由士族擔任,特別是集中在北方士族王、庚、桓、謝和江南士族周、陸、顧等七大家族手中。他們兼并土地,封固山澤,蔭占佃客,役使奴隸,過著寄生生活。在東晉門閥士疾中,出現過桓溫、謝安、謝玄等有作為的人物,但是,在特權和寄生生活的腐蝕下,門閥士族日趨沒落,有才能的人越來越少了。

東晉兵役徭役十分沉重,“殆無三日休停,至有殘形剪發,要求復除,生兒不復舉養,鰥寡不敢妻娶”。隆安三年(399),朝廷征發由奴隸放免為佃客者當兵,激起浙東農民的憤恨,舉行暴動。當時,逃匿在海島的五斗米道徒孫恩乘機率所部登陸,與農民斗爭合流,形成有組織的起義。起義軍轉戰東南各郡縣,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人,在這一期間,東晉中央與地方勢力反復較量,元興元年(402),荊州都督桓玄攻進建康,并于次年稱帝,建國號為楚。孫恩也再次發起攻擊,戰敗而死。余部由盧循、徐道覆統率,南下廣州。

當門閥士族日趨沒落時,次等士族出身的北府將領劉裕驀然崛起,擔負了推翻桓玄和鎮壓農民起義的任務,同時也把東晉的政權控制在手中。至此,東晉的門閥政治結束了,而東晉也壽終正寢了。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2617.html

相關閱讀: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