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高俅人品究竟如何?
文/姜衛華
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人,生于汴京(今河南開封)。高俅原名高?,本是東京一個潑皮無賴、市井流氓,連他的父親都容不得他,忍無可忍之下到官府告了他一狀,結果,高俅被“斷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
高俅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善蹴鞠(踢球)。哲宗(趙煦)時,改從樞密都丞旨,王銑因奉命送禮物至端王趙佶處,被留用。趙佶即位為徽宗,更為所寵,擢為殿前都指揮使。
高俅在《水滸傳》中出現的面目是第一奸臣,說他溜須拍馬不學無術,無惡不作陷害忠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就是被他害得家破人亡的。歷史上的高俅果真如此嗎?
翻開《宋史》,發現了一個令人疑惑之處:《宋史》中竟然沒有高俅的傳記,不論是正面人物,還是佞幸、奸臣的傳中都沒有他,只是在其他人的傳中偶爾提到他的名字。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信息,高俅可能并非像小說中描繪的那樣卑鄙無恥?
其實,在正史中高俅的記載并不算多,這很奇怪,因為一個太尉這么大的官職卻沒有本紀。并且,對他的歷史評價含糊不清,也就是說他不算是個大奸臣。因為,這種人物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水滸傳》就將他與童貫、蔡京和楊戩四人并稱為四大奸臣。
真實的高俅究竟如何呢?據南宋王明清的《揮麈錄》中記載:“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帥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揮麈錄》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史料筆記,全書主要記載了南、北宋之交朝野各方面的情況,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其資料來源大多得自當時的文獻以及撰者親友的口述,問世之初就得到了一些學者的稱道,被官私史書屢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筆記中的上乘之作。
王明清對高俅早年身世的描述與《水滸傳》中相差無幾,《水滸傳》中說他“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玩耍,頗能詩書詞賦”,《揮麈錄》中說其“草札頗工”,意思是說文字功底很好,所以,做了東坡先生的“小史”。后來,蘇軾因外放任職,將高俅推薦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這與小說中的描寫也是大同小異。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其實是個頗念舊情的人,據說他發跡后,對老主人蘇軾一家照顧頗周。
高俅對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報答,說明他沒有忘恩負義。之前,有劉仲武在邊關對他的提攜,之后,他與劉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關系。劉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年)打了敗仗,但他的仕途卻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說了好話。劉仲武死后,高俅又極力向徽宗推薦其子劉?擔任大將。蔡京等殘酷迫害蘇軾及其家屬,同為一殿權臣的高俅對蘇軾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載,他“然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頗為時人贊許。
再者,高俅與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奸臣童貫、蔡京等也非一黨。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得知金軍渡過黃河后,便連夜倉皇逃往東南避難!毒缚狄洝酚涊d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貫、高俅也趕到與之會合,一時間又組成了一個徽宗的親信小班子。不久,童貫與高俅發生沖突。童貫護從徽宗等人繼續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
史書記載,當時,隨從徽宗皇帝的童貫等“六賊”,后來,都被宋欽宗處死并梟首。恰恰是因為高俅提前離開了江南,沒有參與當時徽宗集團與欽宗集團的斗爭,他的下場比童貫、蔡攸(蔡京長子)等人幸運,倒也并非偶然。而且,《水滸傳》中的林沖是藝術家虛構的一個英雄人物,高俅如何迫害他的情節同樣純屬虛構。從史書、文人筆記等現有資料來看,歷史上確實有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林沖、李逵等108將,更沒有那么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富于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
靖康初年,金人入侵中原,高俅隨駕至臨淮,后以疾辭歸京師,據《宋史•欽宗本紀》記載:“元年五月己卯,開府儀同三司高俅卒。”高俅最后死于家中,也算善終。
縱觀高俅一生,以幸臣而列顯位,雖不似蔡京、童貫等人那樣罪惡累累,但也的確無政績可陳,這大概就是《宋史》不為其立傳,其它史籍對其記述也都寥寥無幾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藝術家們加工成為奸臣,一者或許是他因善于蹴鞠竟然輕而易舉獲得高官厚祿;二者或許是因為他為官貪欲,在靖康年間曾經被大臣舉報過。高俅掌管禁軍20余年,不僅將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還把禁軍當做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為他營私出力。于是,軍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以至當國家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禁軍很快瓦解,作為大宋的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高俅顯然難辭其咎。1126年,高俅病死于開封。蓋棺論定,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尚算是一個好人。
金圣嘆在評《水滸》時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于是,眾口鑠“金”,高俅在小說《水滸傳》中扮個丑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過也就不足為怪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4296.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