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瑤族趕鳥節是咋來的?瑤族人怎么過趕鳥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著彩色的頭帕,套著繡花的鞋襪,撐著青布洋傘,一伙伙,一群群,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于青草坪、巖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舍地分開。

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說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關于“趕鳥節”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瑤族居住的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以五谷為食的山雀、野雞、斑塢……,他們熬過了嚴冬的饑若,看到山桃花開了,伸動著翅膀,飛上了天空,看到山里人荷鋤背簍耕山來了,張開著嘴,唱起了歡迎的歌,看到姑娘手里金燦燦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進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的更響,叫的更歡,邀集著伙伴“快來會餐”。

這樣,它們往往是成群結隊,耕山人一走,它們巧妙地試探過守地的“棕衣人”、“蘆草人”,飛落坡地,用那尖利的嘴殼,揪呀,啄呀,一碗茶工夫好端端的山地便被糟蹋得不成樣子。鳥害成了瑤山早春作物的頭號大敵。山地里沒有收成,耕山人吃上了野菜,源頭泉斷了,官府的錢水糧流也枯竭了,皇上發了慌,忙下圣旨:“誰人制住鳥害,賞嶺九架,免稅九年。”圣旨傳諭了九山九嶺九十九寨,山主、耕山人都想開了辦法。

  盤云寨有個盤英姑,象蜂戀花一樣愛唱歌。耕山人聽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團蜜,香香甜甜;她向著山泉唱,山泉聽得呆,忘記流淌;她向著山林唱,鳥雀羞得不敢開口,英姑歌停了。它們還在天空盤旋,追尋歌味,迷的不想飛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5614.html

相關閱讀: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