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天下未亂蜀先亂:四川在歷史上有什么獨特地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如今的武侯祠,已是城市的中心區域,里面的歷代楹聯中,要數趙蕃的最為知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聯中用典,皆為武侯故事,也反映出四川地處邊陲,有別于中原的民情。

  民間俗話中,對此也有反映,最著名的莫過于“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了,證諸歷史,非為無因。辛亥革命的先聲,即為四川保路運動,此先天下而亂;兩漢之間、五代十國、明末清初等歷代王朝統一過程中,四川也均是押后平定的地區,此后天下而治。那么,為什么四川如此特殊?

  最直觀的解釋,這是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所致。四川和重慶所在的巴蜀盆地地勢獨特,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從軍事上看,山地險峻,隔阻難通,自古就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從經濟上來看,盆地面積高達十六萬平方千米,其中宜于農耕的川西平原即有兩萬多平方公里,向來被稱為“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因此,蜀地具備了易守難攻和糧草充足的軍事和經濟優勢。

  當統一王朝瓦解之時,蜀地足以獨立于天下逐鹿的中原之地,獨樹一幟,雖無力進取,亦足以自保;而天下將定之時,蜀地又因僻處西南,無關大局,往往最后才被納入版圖之地。

  這一解釋,對于何以“天下已治蜀未治”更有說服力,得隴望蜀,平定天下的過程從來都是由中心及于邊緣,巴蜀之地因其地理偏遠而最后平定,符合這個規律。但是,何以會“天下未亂蜀先亂”?這一解釋卻未見得充分。

  所謂亂,也就是造反,且不僅是一時一地的造反,而是成規模的造反。在大一統帝國治下,造反不絕于書,起因多為民眾難以忍受無盡的壓榨。蜀地先亂,并非是指此地壓榨獨狠,造反獨多,而是指此地更容易形成大規模之亂,尤其是當王朝統治步入晚景之時,尤其如此。

  筆者曾于前一篇專欄“敢把皇帝拉下馬”中提及,縱觀歷代形成規模的造反,無不是起于一點,而迅速蔓延。但這僅僅是其成因的一個方面,造反要成規模,固然離不開各地民眾的感同身受,群起相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帝國的鎮壓力量相對渙散薄弱,才會此長彼消,迅速壯大。

  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將統治延伸到了每一個角落,實行相對無差別的政治和經濟攫取,埋下了群起響應的種子,而受制于資源的約束,帝國不可能擁有無限的鎮壓力量,加上中央帝國需要根據其特定的戰略目標,配置其鎮壓資源,于是,就在帝國境內形成了力量配置的不平衡,一旦出現造反,鎮壓力量薄弱的地方就相對更容易發展壯大。

  帝國的戰略目標首先是政權安全,為此,常常將其軍事力量主要部署在帝都的周邊,此即是所謂的“內重外輕”,歷代統治,無不如是。一旦出現地方武裝力量坐大,形成“內輕外重”之勢,如唐末之藩鎮,又如清末之湘軍淮軍崛起,王朝的氣運也就差不多走到了盡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8383.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