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云鬢等。
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后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這是在南朝劉宋時期比較流行的一種發式。
靈蛇鬢是曹植的嫂嫂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傳說甄氏進入魏宮當了皇后以后,每天梳妝打扮的時候都有一條綠色的小蛇盤結在她的左右,甄氏就是模仿它盤繞的形狀梳成了各種鬢式。梳這種發髻的時候,一般都是把頭發掠在頭頂,然后匯成幾股,再盤成各種形狀。結果,發髻巧奪天工,每日不同,深得天子的喜愛和妃嬪的羨慕。
云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就是把鬢發梳理成薄薄一片,好像蟬的翅膀一樣,給人動蕩飄逸的美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發式以外,另外還有盤桓鬢、反綰鬢、百花鬢、涵煙鬢、芙蓉鬢、歸真鬢、凌云鬢等,也是當時流行的發式。
在魏晉南北朝盛行高髻的時期,假發的使用非常普遍。一些頭發短的人,為了使自己的發髻能達到時尚的標準,不得不在頭發之間加上一些假發來梳理發髻,或用假發制成發髻再戴到頭上。假發髻也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如“蔽髻”就是一種假髻,這種假髻梳成以后還要插上金銀飾品,而且所用的首飾也有嚴格的要求。當時,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假髻,名叫“緩髻”。做這種發髻的人大多是貴族家的婦女。這種假髻在頭頂豎立,必須有明顯的向前傾的架勢,才能產生那種雍容華貴的特殊效果。有的時候,因為發髻太高幾乎沒有辦法豎立起來,余下的頭發就在額頭搭著,僅僅能露出眉目。兩髻垂下的頭發也把耳朵遮住,并且和腦后的頭發相連,有些還形成披肩發。朝廷命婦的假髻所用飾物都有嚴格規定,按金鈿多少區分等級。隨著假髻的盛行,人發供不應求,假髻的價格相當昂貴,貧窮人家的女子置辦不起假發,不得不去鄰家借,這就是所謂的“借頭”,當時借頭之風很是盛行。東晉名士陶侃之母早年因家貧無力待客,忍痛剪下自己的秀發賣錢沽酒的軼事,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產生。
五代女子高髻簪花發式,敦煌莫高窟壁畫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婦女,將頭發綰成單鬟或雙鬟鬢式,高聳在頭頂之上。也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時,受佛教人物衣著打扮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出鬢鬟,梳成上豎的環式,因而有“飛天鬢”之稱。此外,還有在額部涂黃(名“額黃”)、眉心點圓點(名“花鈿”)及鬢邊或胸前插鮮花、腕上帶手鐲,或用金銀、玳瑁做成斧、鉞、戈、戟等形狀充當笄來作裝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9807.html
相關閱讀: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的時尚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