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拉祜族在漫長的與大自然抗掙中創造了悠遠而鮮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
2002年以來,我縣由民間自發組成拉祜族民間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小組,通過不懈努力,共收集整理到了72個打歌套路,這些打歌套路目前已被省、市人民政府分別公布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臨滄市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嘎克”是拉祜語,意為“打歌”,就是邊跳舞邊唱歌邊演奏。雙江拉祜族72種套路“打歌”有《大路歌》、《三角歌》等,每種套路的舞姿、步伐不同,合拍的演奏曲調各異!按蚋琛,相傳最初源于烤火——拉祜族喜愛狩獵,每次狩獵回來,全村人就圍坐火塘邊邊吃獵物邊烤火,大家有時伸左腳烤,有時伸右腳烤;有時烤正面,有時烤背面,有時烤側面……慢慢的這些動作就被連貫起來成為了自己自娛自樂的舞蹈,后來拉祜人又把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動作也容納到舞蹈中,如《搖娃娃歌》、《犁地歌》、《磨面歌》、《挖地歌》等。拉祜族還善于模仿動物的動作,把動物的動作也吸納入舞蹈中,如《箐雞擺尾歌》、《鵪鶉歌》、《公雞打架歌》等等,使舞蹈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姿。
拉祜族的伴奏器樂主要以蘆笙為主,蘆笙悠揚婉轉,爽心悅耳,拉祜族有句口頭禪:“吹起蘆笙唱起歌,啊哥啊妹來打歌”,足見拉祜族對蘆笙的眷戀。但殊不知蘆笙卻有一個動人心魄的傳說:《喚兒歸》。
相傳,在遙遠的蠻荒時代,天神厄莎讓扎迪和娜迪兩兄妹成婚生了五個男孩和五個女孩(人類起源傳說),兩夫婦艱難地把兒女撫養大。為兒女能自食其力,扎迪教會了五個兒子狩獵的本領。五個兒子都非常勤勞,一遇農閑時節就上山狩獵。有時一去就是一年半載。扎迪和娜迪非常想念兒子,每天傍晚就站在門前高高的山崗上呼喚兒子的名字,盼兒子歸來,但每次兒子都不能整齊歸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2038.html
相關閱讀: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