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有1600多萬,其中93.7%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其余分布在廣東連山、云南文山、貴州黔東南、湖南江華等地,其居住區域基本連成一片。壯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及其先民與當地的漢、侗、瑤等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形成了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有漢族等其他民族習俗在內的飲食文化習俗。本文擬對壯族的飲食文化習俗進行初步探討,不足之處,祈方家斧正。
一、喜食糯米食品
壯族是以大米為主食的民族,“廣西地區是野生稻的故鄉之一,壯族先民應是最早栽培水稻的一個民族。……至遲在漢代,壯族先民就確立了水稻的主糧地位!钡竟劝疵踪|可分為秈、粳、糯三大類。其中,秈稻和粳稻米性不黏,而糯稻米性較黏。與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的民族相比較,壯族喜歡食用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在壯族的主食結構中糯米所占的比例也是比較高的。
壯族主要用糯米制做節日食品,如粽子、糍粑、米糕、五色飯、湯圓、油團等。其中,最具壯族民族特色的當屬粽子和五色飯了。
壯族稱粽子為“粽粑”,壯族人所制的粽粑花樣繁多。在廣西寧明縣,春節時壯民往往制做一種大的驚人的粽粑,這種粽粑“以芭蕉葉子包成,內放一條剔去骨頭的腌豬腿,足有八仙桌那么大!
這么大的粽粑是用于除夕祭祖用的。祭祖完畢,同族人共同分食這只大粽粑,以示大家同心同德,和睦美滿。在云南文山,壯民喜歡在節日制做“馬腳桿粽”。這種粽子是用30厘米長、10至15厘米寬的大粽葉包成,其形狀一頭粗大,一頭細長,很像一個帶蹄的馬腳,所以人們稱之為“馬腳桿粽”。制做馬腳桿粽時,要先將糯米淘洗后浸泡半個小時以上,把頭年的干粽葉燒成草灰,與濾干的糯米均勻混合,再拌以火腿絲、棗子、豬肉、鹽(或糖)等,最后包上棕葉,入鍋水煮而成。這種馬腳桿粽色澤灰黃,口感滑膩,味道鮮香,既可熱食,又可冷食,保存期較長,不僅是當地壯民節日必備之品,也是青年男女趕集、趕歌圩、趕花街互相贈送的常備禮品。
五色飯,又稱花色飯、花糯米飯、五彩糯米飯、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三月三節慶必備食品。“三月三,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說是為了紀念歌仙劉三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2044.html
相關閱讀: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