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鄢陵之戰簡介:晉國鞏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晉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長期爭霸的晉、楚兩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開的一次大戰。

  晉國經鞍之戰而制服大國齊,與楚國勢均力敵。周簡王七年,在宋大夫華元調停下,晉、楚弭兵議和,實則蓄積力量,等待時機,以利新的爭霸決戰。晉國乘楚背棄秦國之機,擊敗秦國于麻隧(今陜西涇陽北),暫時解除側背威脅;又以會盟方式鞏固與吳國的聯盟,形成南北策應以對楚之勢。楚國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顧,于周簡王十年出兵進攻鄭、衛,對鄭軟硬兼施,迫其叛晉附楚。次年春,鄭發兵攻宋,全殲抗鄭之宋軍于勺陵(今河南寧陵南)。由是,保宋圖鄭或保鄭圖宋,便成為晉、楚爭奪中原霸權的焦點。此時,晉國雖有內部不睦之憂,仍排除晉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內憂的主張,決定不失爭霸良機,興師伐鄭以救宋,進而與楚決戰,重振晉國霸業。

  當年四月,晉厲公為防止鄭軍阻遏晉軍渡河水(黃河),急令與晉結盟的衛國派兵先趨鳴雁(今河南杞縣北),威脅鄭軍側背,使其不敢北進。又分遣新軍主將??、大夫欒(?下女變為黑)聯絡齊、魯、衛等國出兵會集鄭地鄢陵。隨即令下軍副將荀?留守國內,晉厲公親自統領大軍南下,按上、中、下、新四軍編成:欒書為中軍元帥,指揮全軍,士燮為副將;??為上軍主將;荀偃為副將;韓厥為下軍主將;?至為新軍副將;厲公率公族親兵居中軍。楚共王得知晉軍攻鄭,亦親率楚軍及夷兵救鄭,按左、中、右三軍編成:司馬子反為中軍將,指揮三軍;令尹子重為左軍將;右尹子辛為右軍將;楚王率左、右兩“廣”(每“廣”30乘)親兵戎車居中軍。楚軍由申邑(今河南南陽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東北的一條長城),向北疾進,迅速與鄭成公所率鄭軍會合,企圖在齊、魯、衛三國之軍到達鄢陵之前與晉展開決戰,以優勢兵力制勝。五月,晉軍渡過河水,雖然士燮力主退兵,晉厲公及欒書等多數軍將仍堅持既定決心,催軍前進,于六月進抵鄢陵。是時,齊、魯、衛二國之軍尚在途中,而楚軍及夷、鄭之兵已迎頭趕至戰地。

  六月二十九日,楚軍不顧兵忌晦日作戰,利用晨霧掩護,先機迫近晉軍營壘布陣,造成有利于己的戰場態勢。晉軍統帥欒書自知兵力單薄,且受楚軍之逼,主張先避其鋒,固營堅守,待諸侯援軍到達,以優勢兵力轉取攻勢,乘楚軍后退而擊破之。?至則認為楚軍將帥不和,鄭軍陣勢不整,夷兵不能成陣,且部伍混雜,紀律松懈,彼此觀望后顧,沒有戰斗意志,力主不待援軍而速決取勝。晉厲公鑒于固守待援尚需時日,則戰場情勢難以逆料,而乘楚軍之隙迅速展開決戰,雖兵力不及楚軍,亦可獲勝,乃棄欒書之謀而從?至之見。又采納士燮之子士?之謀,在營內填井平灶,擴大空間,就地列陣,既可擺脫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又能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當楚共王登巢車(了望車)觀察晉軍情況時,陪伴于側的晉舊臣伯州?僅告知晉軍動向而不設謀。楚舊臣苗賁皇伴晉厲公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于中軍,建議分晉中軍之銳加強兩翼,先擊破楚左、右軍,爾后合力圍殲其中軍。晉厲公及欒書即決定以上軍及中軍之一部攻楚實力較強的左軍,以下軍、新軍及中軍之另一部攻楚實力較弱的右軍及鄭兵,以護衛厲公的欒(欒書)、范(士燮)二卿族之家兵引誘楚軍。

  晉軍先發制人,開營攻擊,繞開營前泥沼,沿兩側而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且晉厲公乘車陷于泥沼,乃率王族親兵戎車攻厲公。欒書欲救厲公于危急,為其子欒?制止,仍保持全軍指揮不亂。晉公族大夫魏?以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其后退,晉軍恢復攻勢。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銳氣大減。楚右軍及鄭兵在晉重兵攻擊下,力不能支,迅即潰退。楚中軍及左軍受此影響,亦向后退卻。楚軍在敗退中陣勢大亂,晉軍乘勝全線追擊。?至率新軍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趨避,又協同韓厥所率下軍追鄭軍,恪守不辱傷國君之禮,縱鄭成公撤旗逃遁。楚右軍及鄭軍已潰不成軍,而楚左軍仍邊退邊戰,直至天黑見星猶鼓勇不止。晉軍在追擊中俘楚公子?,至日幕時進迫楚軍于潁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銳之“王卒”奮力抵御,精于射藝的養由基連發兩箭均射中晉卒,叔山冉抓晉卒以投而折車軾,晉軍為之震懾,兼因天色已晚,乃停止進攻。

  雙方激戰整日,楚軍雖失利,主力尚未大傷。是夜,楚軍修繕兵器,補充兵卒,擬于明日再戰。晉軍更不示弱,故縱楚俘,將晉加緊備戰,次日決勝的消息宣告于楚軍。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議應敵之策,及見子反醉酒不能議事,自料再戰難于取勝;又恐援晉諸侯軍于次日到達,楚以劣勢之兵必受慘重損失,若吳國乘其敝而襲楚,則更有社稷之危,乃趁夜率軍南撤。晉軍于次日進入楚營,休整三日,爾后旋師。至戰斗結束,僅齊軍到達戰場。楚軍退至瑕,子反愧于失職而自殺。

  此役,楚在不利的戰略形勢下與晉展開決戰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戰場態勢下未能抓住戰機出擊又是敗著。唯楚共王“知難而退”,趁夜撤軍,保全楚軍主力,為明智之舉。晉軍根據楚軍陣勢及地形特點,當機決策,及時改變部署,靈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兩翼攻擊戰法制勝,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長足發展。而晉將戰中修“禮”,未對楚軍作徹底打擊,固屬春秋時代觀念的局限,不足為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2440.html

相關閱讀:自亂陣腳的苻堅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東晉的時尚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