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牌碑”,是一種長條形上園下方的碑石,酷似縣太爺在大堂上使用的令牌,故爾因形得名。世界上萬千碑石,除指路碑外,其他均不歸活人享用,因為指路碑是專為活人樹立的。此話怎講?自古以來,湘西有個世俗,若某家小孩多災多病,養育不順,父母凝有鬼神相纏,務求其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十字路口立一碑石,并標明東走通達何處,西行抵達何方,南走可通某寨,北去可至某村。正中兩行大字:“長命寶貴,易養成人”。此碑專為外鄉行人指點迷津,是一種行善積德之舉。說來也巧,凡是照此辦理的那些人家,小孩子百病消除,百養百順。
指路碑,不是今人的新作,而是古人的發明。它源于何時,沒有相關記載,已無法考證。相傳產生于漁獵時代,是土家先民在漁獵階段中一種生產勞動的產物,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五千年以前,土家部族的先人,在茫茫叢山中行獵,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工具落后,可以想象那是一種多么維艱的生計。先人們,不被惡劣的環境怕屈服,而是根據勞動實踐的需要,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不斷總結升華自己的勞作技藝,探求一切可能取勝的途徑,指路碑便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
一個千百人成群的大部族,潛入到樹木茂密的林海中狩獵,所面對的獵物,多半是猛虎、獅子、蟒蛇等兇類,沒有精心的聯絡與部署,成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聯絡手段要高妙。指路碑正是行獵人在獵場上的一種聯絡暗號。
當年古人的行獵,沒有規范的語言,但實際上在狩獵過程中,已有明確的分工。部落長根據操作需要,從部族中安排了一部分人守卡,一部分人查腳跡,一部分人圍追獵物。其間,最關鍵的問題便是信息。比如,查腳人發現一支猛虎朝東方行走,他撿起一規石板放在交叉路口,將有尖子的一頭指向大虎行走的方向�;蛘哒瘱|方行走的獵物突然又轉向南方行走,查腳人發現又以同樣的方法,將再度擺放的規石板指向南方。如此,后面跟上的圍山隊伍就按照規石板的指向追擊獵物。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打獵勝仗。之后,由于獵狩過程中,常有橫在叉路口的規石板信物被人畜絆動而無意改變了方向,致使行獵隊伍跟丟獵物而導致全場失敗。所以,在無數次失敗后,人們才將規石板豎起來,深深立在叉路口,并在上面用炭石畫上箭頭,指明獵物的走向。
獵區的人們,是極富靈感的,他們在社會進入文明階段之時,又一次創造性地把“指獵石”變成了現在的“指路碑”。很明顯,這是土家族先民獵俗遺風的再現,有了它,我們的后輩子孫才能繞過無數迷津,而一代一代地跨入歷史旅途的康莊大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7071.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