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隋唐演義》是單田芳先生的名作,可謂家喻戶曉。作為一部演義小說,《隋唐演義》推崇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三十六友俠肝義膽,十三條好漢武藝高強,瓦崗寨眾將替天行道,對武功的細致描寫和單田芳先生的傾力表演,使隋唐英雄們深入人心。近來,此類電視劇越來越多,前有《隋唐英雄傳》,中有《隋唐英雄》,后有《隋唐演義》(據說有單田芳先生投資),一時再度掀起隋唐熱。那么,這些英雄真有其人嗎?他們真實的經歷是怎樣的呢?
隋末唐初是一個風云際會的年代,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同秦末、漢末一樣,時勢造英雄,亂世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大家各為其主,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統一天下。
程咬金——記載不多的規矩武將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使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是《隋唐演義》里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憑三板斧子打天下,臉皮厚,歪點子多,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堪稱福將。
也許有些觀眾會認為,程咬金這樣一個人物是小說家虛構的。但還真不是,而且他就叫程咬金,不過這個名字顯然太俗,后更名為程知節!杜f唐書》有他的本傳,載:“程知節,本名咬金”。他的兵器也不是大斧,“少驍勇,善用馬槊”。
程咬金的經歷倒是與演義有些相像,但他可沒當過什么“混世魔王”。他先投靠李密,李密手下有八千勇士,分為四隊,程咬金領一隊。先是打敗了王世充,待李密失敗后又投靠了王世充。但他看出王世充并非人主,于是與秦瓊一起投奔大唐。此后為大唐南征北討,東擋西殺,以功封宿國公(演義中是魯國公)。后被李淵猜忌,在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也參與其中。李世民登基后,不斷升遷。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可見,正史中的程咬金沒那么“二”,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武將,記載也不多,總體上武藝高強,有勇有謀。也許小說家需要這么一個人物,正好在《舊唐書》里他與秦瓊、尉遲恭同傳,因此就選他了,把普通的武將程知節塑造成個性鮮明的程咬金了。
秦叔寶——武功比演義中描寫得還高
秦瓊秦叔寶,《隋唐演義》的重要人物,十三條好漢第十三位(第十三位是由兩個人組成的,上半截秦瓊,下半截尉遲恭),跨下黃驃馬,手使一對熟銅雙锏。秦叔寶之所以能成為重要人物,不單看武功,更要看人品。
秦瓊是《隋唐演義》中人品最好的(沒有之一),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黑白兩道都有朋友,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宋江。
《舊唐書》載,隋文帝時,秦瓊在隋朝大將來護兒(演義中四猛之一)手下。秦瓊喪母,來護兒遣使吊唁。士卒問來護兒為什么其他人的喪事不吊唁,獨吊唁秦瓊?來護兒說:“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后來正如來護兒所言。
隋末農民大起義,秦瓊跟隨隋將張須陀。張須陀一萬人被十萬敵軍包圍,秦瓊主動請戰,與羅士信(演義中第一猛將,傻小子,秦瓊干弟弟)率千人襲擊敵軍大營,敵酋僅以數百騎逃竄。秦瓊一戰成名,“由是勇氣聞于遠近。”
后來他與程咬金的經歷差不多,先投靠李密,后投靠王世充,最后投奔大唐。李世民對其厚加禮遇,拜為馬軍總管,“功最居多”。
秦瓊的武功似乎比演義中要高,他隨李世民出征,敵軍中有驍將耀武揚威,秦瓊躍馬提槍(秦瓊馬上使槍,演義如是),“必刺之萬眾之中”。
秦瓊也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拜左武衛大將軍,天下平定后多病(與演義一樣),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病逝,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瓊的功勞太大了,可以說是大唐第一開國元勛,李淵的話最能夠說明問題:“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皇帝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真可謂是得秦瓊者得天下。因此小說家對他濃墨重彩,把所有優點都加在他身上,也就不足為怪。
尉遲恭——“玄武門之變”真正策劃者、實施者
尉遲恭,字敬德,先追隨劉武周,后歸順大唐(與演義一樣)。由于其他人叛變,尉遲恭也一度備受懷疑,但李世民對他十分信任。“士為知己者死”,尉遲敬德誓死效忠李世民。
在《隋唐演義》中,尉遲恭洛陽城外單鞭奪槊是非常著名的一段。李世民觀察敵情被單雄信包圍,尉遲恭大戰單雄信(單雄信手使金釘棗陽槊),單鞭奪槊,這可是真事。李世民洛陽城外被王世充包圍,尉遲恭刺單雄信于馬下。而且尉遲恭特別善于奪槊,“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搶了人家的槊刺人家,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齊王李元吉不信,與尉遲恭比試,“俄頃三奪其槊”,這個演義里也有。
尉遲恭的經歷與演義頗似。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收買尉遲恭不成,誣陷下獄,被李世民救出。如果說秦瓊、程咬金只是參與了玄武門之變,那尉遲恭就是真正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在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恭力勸李世民下決心政變;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射死李元吉。貞觀元年,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去世,年七十四,陪葬于昭陵。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演義中,尉遲恭也是個大老粗,與程咬金是好朋友。但從玄武門之變前夜的謀劃來看,尉遲恭絕對智勇雙全?赡苁茄萘x中需要這種性格,也可能是正史中晚年的他頗看不起文官,行為失當,因此為小說家埋下了伏筆。
徐懋公——用智慧打仗的統帥
《隋唐演義》中,徐懋公是瓦崗寨的軍師,足智多謀,是個諸葛亮式的人物。正史中,徐懋公名世?蓿?蟠托綻睿?俸笪?芾釷爛竦幕洌?ッ?蕖?/p>
徐懋公先投靠李密,后投靠大唐,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平定各路反王。在隋唐英雄里,他應該是活得最長的。除平定天下的戰爭外,他還北擊突厥,東征遼東,一輩子都在為大唐拓土開疆。
李世民十分信任徐懋公,徐懋公生病,李世民聽說需要“龍須”入藥,就剪下自己的胡須為其和藥。
我覺得徐懋公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武則天的冊立上。李世民臨死前,貶謫徐懋公。他對太子李治說:“汝于李?尬薅鰨?醫窠?鴣鮒?N宜籃螅?甑筆諞云蛻洌?春扇甓鰨?刂縷淥懶Α?rdquo;這是一個很著名的用人的例子。李治即位后(唐高宗),重用徐懋公,徐懋公自然效忠李治。
李治時代的徐懋公早已退休。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后,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對。李治招徐懋公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商議,徐懋公稱疾不至。李治密訪徐懋公,詢問他的態度。徐懋公只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新唐書·李?藪??這句話看似沒有表態,實際上卻是支持李治的選擇。這時大唐開國元老只剩下碩果僅存的幾個老人,而徐懋公無疑是名望最大的,他這句話的結果是“帝意遂定,而王后廢”。(《新唐書·李?藪??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徐懋公去世,年八十六。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貞武,陪葬昭陵。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實際上,高句麗不同于突厥、吐谷渾、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國。雖然表面上向唐朝稱臣,但一直對唐朝有敵視態度。而當時的高句麗也并非外界以及后世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小國。公元6、7世紀的高句麗不再是一個地區性的小國,而是已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已具備與唐朝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在南北朝后期,整個隋朝時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麗在不斷擴充疆土的同時,不斷挑唆隋、唐鄰國對隋、唐挑起戰亂。高句麗欲獨霸整個東亞之心久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在所難免。唐朝趁高句麗羽翼尚未豐滿之際,大舉討伐之,有未雨綢繆之意。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發現高句麗收留了很多隋朝兵將。此時,李世民已經萌生征討高句麗的想法。后來,高句麗內部發生政變,有大臣建議攻打高句麗。李世民考慮到勞民傷財,并未同意。然而,高句麗待局勢穩定后,卻聯合百濟攻打新羅,新羅一向臣服于大唐。李世民派玄奘前去調停,但遭到高句麗的拒絕。與群臣商議時,李世民認為:“高句麗攻打新羅,表面上是不給我面子,實際上,高句麗欲控制整個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如果得逞,一定會向我們發起挑戰,到時,局面更加不好控制。在我統治的范圍內,絕不允許有這樣的勢力出現。”于是,李世民不顧褚遂良等人的反對,于公元645年御駕親征高句麗。雖然,此次征討未取得全面成功,但對高句麗的國力造成極大的破壞。后來,李世民采納了下屬的建議,不斷對高句麗采取騷擾行動,使其不能迅速恢復國力。這為后來唐高宗滅掉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點評:相對于其他國家,高句麗才是唐朝最大的威脅。作為一位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深知這一點。為維護自己的權威,李世民不惜御駕親征。雖未獲得重大勝利,未動搖高句麗的根基,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高句麗王朝的迅速強盛,也加速了高句麗王朝的沒落。在征討過程中,李世民沒有采取血腥的屠殺、滅亡政策,仍是用恩威并重的方式,并鞏固已得勢力,為下一步徹底擊潰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7507.html
相關閱讀: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