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們知道,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他投入的第一支隊伍是紅巾軍,這個紅巾軍是怎么組織起來的?當時劉福通這些人是用白蓮社這樣的組織,把民眾組織起來,對抗">
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朝與明教有什么關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style="text-align: left">核心提示:我們知道,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他投入的第一支隊伍是紅巾軍,這個紅巾軍是怎么組織起來的?當時劉福通這些人是用白蓮社這樣的組織,把民眾組織起來,對抗元朝的統治,白蓮社他們所信奉的是什么呢?前面說過,他們所信奉的是明教,這個“明”和朱元璋所使用的明有沒有聯系呢?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太祖朱元璋畫像(來源:資料圖)本文摘自:《毛佩琦:朱元璋20講》,毛佩琦,出版:萬卷出版公司 朱元璋不僅稱了王,還要稱帝。這個手握乾綱的人,將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將要怎樣治理這個國呢?古往今來,山河輪替,朱元璋會像往古的那些帝王一樣走進歷史嗎?朱元璋不是一個一般的皇帝。他的出身不一般,創業不一般,治國也不一般。這一切都強烈地打上了他個人的印記。且看朱元璋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一切都是為了登極稱帝,可到了這一天卻假裝三次“推讓”正當徐達帶領北伐軍隊大踏步地前進的時候,朱元璋感到,他即位的條件已經成熟了。雖然這時還沒有奪取大都,元順帝還沒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他要向天下宣告,他就是受天命的天子。占據正統的至尊地位,將會更加迅速地推進他的事業,更加迅速地讓他的事業穩定和鞏固下來。在中國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會當中,有一件最虛偽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讓”之禮。什么叫“三推讓”之禮?想當皇帝的人,想了幾年幾十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們偏偏表現出很不著急的樣子,一定要演一出戲,說登上皇位當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為了大局,是大家推舉的結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讓一次不行,推讓兩次,推讓三次,最后在萬民的擁戴下,他勉強接受了大家的擁戴登上寶座。這三推讓是一個姿態,實際上是要借此表現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機會宣布他的政權、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給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小明王死以后,吳元年的七月,他的首席謀臣李善長,第一個出來勸進,勸進書中這樣寫道:“四方群雄?消殆盡,遠近之人莫不歸心,誠見天命所在。愿早正位號,以慰臣民之望!闭f現在啊,四方群雄差不多都鏟除干凈了,遠近的人都心向著您,可見天命所在。希望吳王您早早地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位號,以安慰大家的企盼之心啊!這是第一次勸進。這時候朱元璋覺得現在時機并不成熟,說:“一統之勢未成,四方之途尚梗!爆F在很多地方還亂著呢!還沒形成統一。以前歷代皇帝,知道天命降臨,還要再三謙讓,如果我真得到天命眷顧,還著什么急呢?現在我不過僅僅控制了天下的一個角落,還不是登位的時候。他就這樣拒絕了。這是一推讓。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個月過去了,這個時候,朱元璋即位的條件比原來更加成熟。戰場上的南北方向,都取得了勝利。應天城內一應登基準備已經就緒:新的歷書《戊申歲大統歷》已經頒布,新的法律《律令》已經頒行,皇帝即位朝服、后妃官員朝賀禮服都已備好;实奂次坏母黜椂Y儀也都演習多遍了。很多人認為朱元璋這時候可以即位了,于是在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長再一次率領文武百官勸進,這個勸進表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更為詳盡了:“開基創業,既宏盛世之輿圖;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蒼生咸仰,紅日方升。蓋聞以道化民者謂之皇,以德教民者謂之帝!瓪J惟殿下,勇智自天,聰明冠世。掃除六合之風塵,拯救兆民于水火!煜職w赴,若江漢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湯之鞏固。既膺在躬之歷數,必當臨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臣善長等爰合群情,躬身勸進!l政施仁,參贊兩間之化育;制禮作樂,開拓萬世之太平。謹奉表勸進以聞!薄睹魈鎸嶄洝
但是朱元璋仍然沒有接受,他謙虛地說,我功德淺薄,還不足以擔當皇帝的大任。因為要當皇帝,要給萬民造福,我現在有這么大本事嗎?沒有。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當皇帝。他一定要親耳再次聽到群臣的勸進。李善長這些人心里很明白,于是再次叩頭說:“現在天生圣者而為民,如果您不登大位,誰來帶領大家除暴亂,救蒼生?只有吳王殿下您能夠帶領大家除暴亂,救生民,能夠救濟百姓,安定天下,如果吳王殿下您還不答應的話,我們以死相請。我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睉B度非常堅決。天生圣哲,本以為民!舨徽笪唬我晕刻煜鲁济裰。……今殿下除暴亂,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協天地,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臣等敢以死相請。—《明太祖實錄》第二天,李善長等人再次帶領百官向朱元璋勸進,說:“殿下有謙讓的美德,四方都知道了,神明都感動了,但愿您為了百姓要答應臣等的請求。”朱元璋說:“既然是上天的旨意,百姓的要求,諸位又屢請不已,那么我就勉從輿情,我就勉強聽了大家的話吧!但是這件事,事關重大,我們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煩請諸位斟酌商定各項禮儀。”于是他命劉基選擇吉日良辰。劉基選了哪一天呢?他選了一個正月初四,第二年的正月初四?墒蔷驮谒x日子的十二月份常常陰天,如果到了正月初四即位那天仍然陰天,豈不是有點不祥,到那一天能不能云開霧散呢?朱元璋心里頭有點不踏實。吳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遷居新宮,同時祭告上帝皇?,說:“明年正月四日,于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明太祖實錄》如果上天認為我可以做生民之主,即為那天就天氣晴朗,如果不行,就出現異常天氣,讓我知道。朱元璋當然期盼即位時天氣晴朗,但是從祭告這一天就開始陰天下雪。他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天、兩天過去了,一連十幾天雨雪不停。到了正月初一,雪忽然住了,朱元璋松了一口氣。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非常好,滿城都是喜慶的氣氛。朱元璋在大隊儀仗的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前往郊祀壇。南京當時有一個郊祀壇,這個壇還不像后來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那樣分開,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壇,告知天地,朱元璋要登位了。這天一早就是少有的好天,禮儀官員在進行“省牲”禮,檢查祭祀犧牲的時候,只見“云陰悉斂,日光皎然”,陰云散去,日光明亮;將要行即位禮的時候,更是“天宇廓清,星緯明朗”,天空萬里無云,連遠方的星星都看得清清楚楚。天朗氣清是顯示上天批準朱元璋“為生民主”了。眾人無不歡欣慶幸。即位典禮順利舉行。朱元璋穿戴袞冕,帶領丞相百官,在郊壇之南面北行禮,向上天報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毙鲁膰柦写竺,新皇帝的年號為洪武。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即位禮之后,朱元璋帶領世子和諸子前往太廟,追尊四代祖父母、父親、母親。過去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百官向朱元璋山呼萬歲,他成為大明洪武皇帝,同時要追封他的四代先祖,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要追封為皇帝、追封為皇后。朱元璋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人,他登上了皇位,并沒有頭腦發昏。第二天他對身邊的官員說:“創業之初其功實難,守成之后其事尤難。朕安敢懷宴安而忘艱難哉!”初六,他在奉天殿大宴群臣,再次說自己“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廣,生民之眾,萬幾方殷,中夜寢不安枕,憂懸于心”。御史中丞劉基不免解勸,說:“往者四方未定,勞煩圣慮,今四海一家,宜少紓其憂!钡煸安灰詾槿,說:“處天下者,當以天下為憂;處一國者,當以一國為憂;處一家者,當以一家為憂!彼f,一身和天下相比,太小了。一人走不好還可能摔跤,飲食生活不當還會生病,何況身擔天下之重,“豈可頃刻而忘警畏耶?”他感到擔子很重,不可頃刻忘卻警惕畏懼。他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群臣聽。一定要以天下為憂,以國為憂,時刻警惕小心,謹慎行事,才能保有天下,才能夠長治久安。統一全國的戰爭還在進行。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和廣東都很順利地被平定了。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軍渡黃河,入陜西,克西安。陜西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八日,徐達大破擴廓帖木兒于甘肅定西縣北之沈兒峪,擒獲其王、公、平章等官員一千八百余人,士卒八萬,繳獲戰馬五千余匹。擴廓帖木兒僅攜其妻子數人北遁和林(今屬蒙古國)。于是,自河州以西,吐蕃、朵甘、烏斯藏等部全部歸附。四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死于開平以北的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三十六年;侍訍坶嘧R理達臘嗣位為皇帝。五月十六日,左副將軍李文忠自開平開赴應昌,俘獲元順帝孫買的里八刺及后妃、諸王、官屬數百人,兵民五六萬人,愛猷識理達臘繼續向北逃去。六月二十日,明朝以平定沙漠詔告天下。征虜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班師回朝,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初七,來到南京城外的龍江。這是當年朱元璋帶徐達等初戰陳友諒的地方。往事如煙,如今已是天翻地覆了。朱元璋親赴龍江出迎慰勞,君臣相見歡喜非常。隨后,徐達等奉朱元璋車駕還宮。第二天,徐達率諸將領前往宮中獻上《平沙漠表》,朱元璋登上奉天殿,皇太子和親王在朱元璋身邊,百官陪列。徐達的表稱贊“皇帝陛下,圣神合德,文武成能,天命所歸,人心攸戴。拯黎民于涂炭,布露雨于焦枯。奮六師而江漢奠安,揚九伐而荊吳底定。旋收淮甸遂略中原。齊魯十二之山河兼旬俱下。幽冀百年之腥穢一旦廓清。既驅氈■(毯去炎換成擅去扌)行情之群,遂復衣冠之制”!办蟪忻髟t,恭行天罰”,“霆驅電擊,渠兇棄甲而遁逃。獸駭禽驚,虜眾望風而降!倍@一切,都是因為“仰遵廟算之成”,所以才“幸獲大勛之集”。朱元璋的功德難名,只能以“祝萬年之壽”來表達。李文忠上表,同樣說“凡此勛庸之建豈因臣下之能?”一切因為皇帝“廣運如天宏謨蓋世,明鑒萬里之外”,才“成千載之功”。然后,皇太子、親王依次行禮祝賀,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率文武百官上表祝賀。再一天,朱元璋在郊廟舉行儀式,把北伐得勝、掃平沙漠的消息祭告天地,同時下令大都督府、兵部登錄各位將領的功績,吏部確定勛爵,戶部準備賞物,禮部制定禮儀,翰林院撰寫誥敕,準備大封功臣。
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登上奉天殿,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和常遇春之子常茂為公,湯和等二十八人為侯;后又封汪廣洋、劉基為伯。朱元璋說:“今日成此大業,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來,諸將從朕,披堅執銳以征討四方,戰勝攻取,其功何可忘哉?”十三日,朱元璋大宴功臣,又說了些創業艱難的話。他諄諄告誡群臣:“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卿等今安享爵位,優游富貴,不可忘艱難之時!彼终f:“大抵人處富貴,欲不可縱,縱欲則奢;情不可佚,情佚則淫。奢淫之至憂危乘之!薄敖袢张c卿等宴飲極歡,恐久而忘其艱難,故相戒勉也!敝煸暗念^腦是清醒的。他牢記創業艱難,謹慎勤勉。但這些跟隨他艱難創業、最終得到富貴的文武大臣們,能始終牢記創業的艱難嗎?朱元璋怎樣做到使他們也始終保持清醒呢?這個大明好像是起義部眾盼望的光明世界國號也許是詮釋一位開國者思想的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徑。以往的國號中,有的標注姓氏、家族,有的標明地望、徽號,當然,也有的國號寄托了開國者的理想。比如元朝,國號取自《周易》“大哉乾元”一句。這個頂天立地的“大”,不僅是元世祖的胸襟,也正是元朝最明顯的特征。朱元璋經過三次臣民的勸進,最后終于登上了皇位。他建立了一個大明國,把自己統治的帝國稱作大明,給自己定了一個年號叫做洪武。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大明的“明”字是怎么來的?這個國號有什么深的含義嗎?我們知道,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他投入的第一支隊伍是紅巾軍,這個紅巾軍是怎么組織起來的?當時劉福通這些人是用白蓮社這樣的組織,把民眾組織起來,對抗元朝的統治,白蓮社他們所信奉的是什么呢?前面說過,他們所信奉的是明教,這個“明”和朱元璋所使用的明有沒有聯系呢?大明朝的“明”的確就是明教的“明”。明教又稱為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立。摩尼教是一個很復雜的宗教,它雜糅了祆教、基督教、佛教,它的經典有“二宗三際”之說。什么叫“二宗”呢?“二宗”就是黑暗和光明,說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要到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三際”講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前際是過去,明暗相背;中際代表現在,明暗相混;后際就是未來,明暗分別。明就是善,就是理;暗就是惡,就是欲。摩尼教的這種觀念,提倡“明王出世”,說有一個明使,他是代表正義和光明,他出現以后,就可以使世界都得到安寧幸福,就可以進入光明世界。摩尼教很有號召力,很有鼓動性。為什么?在大多數情況下,百姓生活困苦,希望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因此他們很容易相信那些能夠給他們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宗教。摩尼教的經典在唐朝武則天的延載元年,也就是公元694年,傳入中國,摩尼教一度地位很高,為什么呢?因為當時朝廷曾經利用它來籠絡回鶻人,回鶻人相信明教,唐朝朝廷要穩定邊境和少數民族,就要尊崇明教,可是后來回鶻被滅了,摩尼教也就被禁止了。摩尼教被禁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反叛思想,它對于現實世界的否定,它要追求未來的光明,這是任何統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明教從此就轉入了地下。從唐朝以后,宋朝一直到元朝,摩尼教常常是在地下秘密流傳,可是摩尼教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政府鎮壓或禁止,他們往往要與佛教拉上關系,打著佛教的旗號,逃避朝廷的鎮壓,他們把自己和佛教的白蓮宗聯系起來,因此就被稱為白蓮社或者白蓮教。可是白蓮社、白蓮教宣傳的宗旨仍然是否定現實統治,要迎接未來的光明。所以統治者不喜歡他們,一再鎮壓白蓮社、白蓮教,可是白蓮教所提倡的理念,在廣大民眾當中深入人心,白蓮社、白蓮教就成為聯系民眾反抗朝廷的秘密社團。明教徒詭稱他們所信奉的是佛教上乘宗,他們不吃葷,供奉摩尼夷數(耶穌)畫像。反對摩尼教的佛教徒和官府便說他們是“吃菜事魔”。五代后梁年間上乘宗曾發動起義,但遭到鎮壓,后晉時明教又在民間秘密傳播。北宋《二宗三際經》被編入《道藏》,明教一度廣泛流傳。但一遇水旱饑饉,百姓不滿,明教便被利用來聚眾造反,所以政府又不能不對它加以鎮壓。明教徒為了逃避鎮壓便一再改名或與其他宗教混合,到北宋末年便與出自佛教凈土宗的白蓮社、彌勒教合流了。而彌勒教假托彌勒降生,白蓮社以西方凈土白蓮池為引誘,也都有秘密聚眾反抗官府的傳統。元代宗教政策相對寬松,白蓮教一度可以公開傳播,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又先后下令禁止白蓮社的佛事。白蓮社再次成為秘密結社。元朝末年,百姓已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忍無可忍,期盼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他們希望回到原來沒有民族壓迫的大宋朝的統治之下,因此就提出了“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口號。他們就捧出了一個大宋皇帝小明王韓林兒。他們以此號召各種反元勢力和窮苦百姓團結到自己的旗幟下。明王出世,戰勝黑暗,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幸福。無疑幸福生活是所有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對窮苦老百姓的誘惑十分強烈。而在元朝,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根源則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統治者,推倒蒙元政權才能迎來光明世界。紅巾軍要壯大勢力達到奪取政權的目的,小明王就成為最好的旗幟。明王出世可以帶來光明,因此就要舉出一個明王來帶領大家推翻黑暗的現實,迎來未來的光明,這就是紅巾軍所信奉的宗教,也就是紅巾軍所提出的理念,迎接光明世界,迎接明王出世。所以朱元璋的這個明,如果說和明教有關系,和小明王有關系的話,就是他希望給百姓帶來光明。
其實儒生們對“明”作了新的解釋朱元璋投奔了韓林兒所帶領的紅巾軍,所以明教對他的影響極為深刻。但是,像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樣,他在討伐張士誠的時候,曾經說過元朝末年,很多人“酷信彌勒之真有”,誤中了妖術,“聚為燒香之黨”,大家紛紛起兵,“焚燒城郭,殺戮士夫,無端萬狀”。這樣的沒有紀律,只能夠帶來破壞,只能夠給百姓帶來痛苦和災難,怎么能夠會帶來光明世界呢?這個明如果是小明王的明,是摩尼教的明,儒家會排斥,這是怪力亂神。朱元璋和朱元璋的軍隊經過了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他們與依托白蓮社的紅巾軍漸行漸遠,向著奪取全國政權、向著天下正統的繼承者的方向大步前進。這年十二月,朱元璋的部將廖永忠將小明王韓林兒沉于江,從此就與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為號召的紅巾軍完全脫離。但是,朱元璋還必須要這個“明”,為什么呢?他不能夠拋棄那些為了追求光明世界而跟隨他的廣大部眾,不能讓他們失望,但是他同時又要改變信奉明教的紅巾軍部眾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要以行“仁義”得天下。為此,朱元璋身邊的那些儒者,就賦予了明這個字一個新的含義。大家知道,儒家有一個優秀傳統,這個傳統用現在的哲學觀念說叫做唯物,不相信怪力亂神,所以孔子在《論語》當中,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話。他說那些鬼、那些神我不知道,我不說,我們只是修人事,不修鬼事。因此儒家從本質上說,是反對迷信、反對神怪的。它既反對道教也反對佛教,反對各種宗教。我們知道,朱元璋身邊有很多儒者,比如李善長、馮國用、劉基、宋濂、葉琛、章溢,都是飽學之士,是儒家學說的傳承者,他們為什么能夠接受用“明”字來做國號呢?因為他們賦予了“明”這個字新的含義。明是什么?明就是日和月,中國古代有日月崇拜,中國的各朝首都都會有日壇、月壇,要祭祀朝日,祭祀夕月。中國的皇帝說自己做皇帝是奉天承運,皇權是神授的,因此要敬日、敬月,日月相合就是明。他們賦予了明字新的含義。這是第一層意思。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當中,陰陽五行觀念居于主導地位,按照陰陽五行之說,南方為火,北方為水,南方屬火,火神為祝融,北方屬水,水神為玄冥。每個皇朝都占有五行中的一種德運,哪一種德運興盛,哪個皇朝就會興起。元朝起自北方為水德,明朝起自南方為火德,水火相克,明朝取代了元朝,就是火克了水。這是第二層意思;叵朐┠,朱元璋出生的時候以及他在寺院里做和尚的時候,正史和野史里面一再宣傳的那些傳說和征兆,我們就會理解他其實是在宣傳自己占有了火德。后來的各種史書里,就有許多這樣的記載,比如: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滿室,每一歲間,家內必數次夜驚,疑有火,急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也,無他火!痘食炯o》上生,紅光滿室……自后數夜有光,鄰里遙見,驚以為火,皆奔散,至則無有,人或異之!睹魈鎸嶄洝窞榱松窕煸,他們還把朱元璋的姓氏和遠古時代的火神相聯系,火神祝融是顓頊之子,是帝嚳的火正,也就是掌管火的官,因為為天下立了大功,因此就以祝融作為姓氏,據說朱姓即是祝融之后,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顏色。他們還把明朝首都南京說成是祝融氏的故地,這樣朱元璋以大明為國號,就與一個古老的傳統相聯系起來了。(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顓頊之子,為帝嚳火正,有大勛于天下,故別為祝融。在國臣(柯)仲炯言:“……太祖定鼎金陵,則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國號大明……其有祖也。夫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晕姨嬉源竺鹘▏,亦以大明光天。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所重民歷,以示三綱五常,以昭日月,以引趨光避兇。次皇明治天下,潛移默化之大旨。所以四海來朝,亦以是賜之耳。知此道者,其可以語我太祖取號大明之密義乎?鼓漢德若水,我皇明如日月之代明。漢得地道,我皇明得天道。三統之義,我皇明統于天矣!(明)袁義新《鳳陽新書》這一番附會真是說得有板有眼,因此以“明”作為國號也得到信奉儒家學說的人的認可。前面我們講過,朱元璋出生的時候是在土地廟,有人說那里一片紅光,好像著火了,大家趕去一看,沒有,原來是一個小孩出生;朱元璋在寺廟里做和尚,常常有人看到寺廟里頭一片火光,很多人急著來救火,走近一看沒有著火,原來是朱元璋在里面讀書。后世的人把這些東西宣傳出來,這樣就表示朱元璋得了火德,因此得天下。那么日月為明,南方為火,這些人把它和儒家所信奉的天命觀和中國自古以來的陰陽五行觀聯系起來,“明”就有了新的概念。所以這個“明”不僅僅仍然被那些參加起義軍的人所接受,也被后來加入大明政權的儒家知識分子和廣大臣民普遍接受。
占住“大明王”的位子,以后再也不許有明王了朱元璋是絕對不能夠拋棄這個“明”字的,為什么?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多數人,都是紅巾軍的將領和戰士。這些人當時就是為了迎接明王出世,才來跟隨朱元璋的,現在要是把這個“明”,也就是他們的希望給切斷了,會傷很多人的心,“明”是口號,要保留,這個口號有很大的群眾基礎,韓林兒之所以被稱為小明王,也是為了宣示他就是明王出世,要給大家帶來光明。我們知道,歷史上很多造反者,一旦有了十來個人,七八條槍,占山為王,尚且要自稱“山大王”?墒菫槭裁错n林兒貴為宗主,卻被稱為小明王?誰稱他?為什么稱他為?如果他是明王的話,他將要給信奉白蓮教的人帶來光明世界,這些百姓會稱他為明王,也不會加上個“小”字。這個“小”字是誰給他加的呢?我懷疑是朱元璋給他加的,為什么?朱元璋稱自己的朝為大明,這個明自己要占領,要靠這個“明”字撐起大旗,所以韓林兒就成了“小”明王。為什么朱元璋一定還要保住這個明字呢?剛才我們說過,不能夠傷害那些最初投奔白蓮教紅巾軍的人,更主要的是還要占住明王的位置,表明我朱元璋就是明王,我不但是明王,而且是“大”明王,我占住這個大明王的位子,明王就出世了,任何人再也不可能利用白蓮社或者摩尼教再來宣傳什么明王出世,反抗朝廷了。明王已經有了,就是我朱元璋。所以我們再仔細分析為什么他用“明”做國號,為什么韓林兒成了小明王,為什么朱元璋自己要做大明王,就可以理解了。此外,明朝人認為,國號加“大”字始于元朝。元朝國號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大明,實際是繼承大元以后的稱號。但其中的深意是要用大明的大和小明王的小相對,突出朱元璋的地位。朱元璋以大明為國號,宣布明王已經出世了,他自己—大明皇帝,就是明王,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可以給百姓帶來光明,帶來幸福生活呢?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拯救生民于水火”。他的幾句話都包含了哪些含義呢?“驅逐韃虜”,就是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這一點他做到了。元朝大都陷落,元順帝帶領臣屬逃往大漠!盎謴椭腥A”,上面我們說了,恢復中華不是要壓迫蒙古人、色目人,而是恢復中華的道統,恢復中華傳統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傲⒕V陳紀”,就是要建立秩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君主居于深宮,不了解百姓疾苦,大臣擅作威福,任意魚肉百姓,官員貪污,富民橫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元璋要重新建立秩序,秩序是什么?就是綱紀。沒有綱紀,社會不能穩定,百姓無法安生!熬葷姑瘛保撬木湓捴械淖詈笠痪湓,也是最關鍵、最能吸引民心的一句話。所謂“救濟斯民”,就是把百姓從水深火熱當中拯救出來,讓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朱元璋生活在社會底層,曾經過著非常悲慘的生活,我們在前面講過,他在濠州,在“鐘離之東鄉”,房無片瓦,地無一壟,他看到過那些官員和富民是如何欺壓百姓的,他知道百姓生活的艱難,知道社會的弊病在哪里,他要建立一個大明國,他不辜負明教所說的明王將給大家帶來光明世界,也不辜負儒家所說的天生圣人為民做君,“天聽自我民聽”,民心就是天心,也要不辜負所謂順天應人這樣的期盼,所以他在選擇了大明國號以后,要厲行他在北伐中原的時候提出的政治主張,要建立一個沒有壓迫的,有秩序的,廉潔的,能夠使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這樣一個社會。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不久,他就著手提出恢復秩序,安撫百姓,使百姓在傷痛當中能夠解脫出來。他說過一句話,他說:“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而已!边@個時候,百姓在長期戰亂中生活了這么久,疲憊不堪了,滿目瘡痍,要安養生息,關鍵在于,“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只有那些廉潔的人才能夠約束自己,才能夠愛護百姓。朱元璋用“明”字表達了他的治國理想:他要做一個真正的明王,為天下蒼生創造一個幸福安康的光明世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8329.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