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當時的形勢也容不得她慢條斯理溫文爾雅。權力斗爭從來就你死我活,改朝換代更不是繪畫繡花。高宗去世以后,實際上空缺的帝位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問題,掛羊頭賣狗肉的把戲已經演不下去。武則天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還政于子,讓李治的兒子去賣羊肉;要么亮出武家店的招牌,公開賣狗肉。武則天心里很清楚,大家都在等著她攤牌,何況還有那么多人在磨刀霍霍虎視眈眈。第一個公開跳出來和武則天叫板的是徐敬業。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二十九日,也就是中宗李顯被廢七個多月、章懷太子李賢自殺六個多月后,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宣布要用武力推翻武則天的“偽政權”。徐敬業請駱賓王專門為他起草了一份檄文,對武則天進行口誅筆伐,對天下人進行宣傳鼓動。駱賓王到底不愧“初唐四杰”之一,文筆好得出奇。加上自己長期郁郁不得其志,公憤加私仇,一股怨氣噴薄而出,便把這篇檄文寫得驚天地泣鬼神。在駱賓王的筆下,武則天原本就不是什么好東西。這確實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出色最精彩的一篇檄文,端的寫得義薄云天,氣壯山河,據說連武則天讀了也拍案叫好,認為這樣的人才居然沒被發現,實在是“宰相之過”。徐敬業的叛軍自然也沾光成了仁者之師、正義之師、威武之師、勝利之師?上,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徐敬業臨時糾集的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是王朝天兵的對手。只幾個回合,就被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裴炎是以謀反罪被殺的。證據是他曾與叛亂分子駱賓王私下接觸,并與徐敬業有書信來往。據說,駱賓王為了策反裴炎,曾編造民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并解釋說:“緋衣”即裴,“一片火,兩片火”即炎,“小兒”即子隆(裴炎的字),“當殿坐”自然是當皇帝了,因此激起了裴炎的反心。其實,裴炎與徐敬業并不是一路人。他對徐敬業這個人和徐敬業要做的事都有所警惕,并不想摻和進去。徐敬業的目的是推翻武氏,自己稱王;裴炎的目的則是逼退太后,還政睿宗。但他們在倒武這一點上有共同之處。因此,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時,裴炎的心情,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終于有人向武則天的權威公開挑戰,她大約再也不能一意孤行。懼的是戰端一開,時局將不可收拾。而且,不管是現在對付足智多謀的皇太后,還是將來對付重兵在握的徐敬業,都是難題。但他實在不愿放棄這千載難逢可以坐收漁利的天賜良機。于是便決定豪賭一把。他對武則天說:皇帝年長,不親政事,這才給叛匪以口實。如果太后還政于皇上,臣以為叛軍不討自平?上鋭t天沒那么好哄。她臉上不動聲色,心里卻暗暗好笑:少跟老娘來這一套!不討自平?天下哪有不討自平的反賊!大軍征討還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頭腦之清醒、政治經驗之豐富,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難道看不出徐敬業的真實目的是“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即便我把政權還給皇帝,他徐敬業也會借口“還政是假”云云繼續興兵作亂?磥,所謂“不討自平”是假,要老娘下臺才是真。難怪他對討伐叛賊毫無興趣(不汲汲議誅討)了。對這種人,武則天從來就不手軟。你裴炎和徐敬業不是南北呼應一唱一和嗎?老娘先殺了你再說,免得變生肘腋,防不勝防。所以,武則天沒有絲毫猶豫就把裴炎送上了斷頭臺。平息揚州叛亂以后,又斬殺程務挺于軍中。
擊敗對手之后,武則天開始實行她的特務政治和恐怖統治。這種政治和統治的核心部分,是告密制度、酷吏集團和冤假錯案。盡管武則天這一手段極其卑鄙無恥、骯臟下流,卻挺管用。幾年下來,已沒有什么人膽敢對她的所作所為說三道四,有的只是一片歌功頌德和阿諛奉承之聲。呈報所謂祥瑞的綠紙書和言說所謂天命的勸進表雪片般飛往宮中,飛到武則天的丹陛之下。在裝模作樣進行了一番推讓辭謝以后,載初元年亦即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女野心家,終于如愿以償,戴上了那血染的皇冠。這一年,她六十七歲。(十五)
來源:《解放日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1699.html
相關閱讀: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