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酒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獨特的飲酒習俗,涉及壯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羌族、藏族、高山族、彝族等,流行地域包括兩廣、兩湖、四川、云南、貴州及臺灣等。土家族咂酒具有豐富的表現形態、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土家族物質文明的結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是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載體。
一、咂酒的表現形態咂酒,就是用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麥等釀成的甜酒,裝在壇子中儲藏一年或數年,然后用涼水或熱水沖泡,以竹吮吸,用以在宴會上招待佳賓,或在勞動中驅散疲勞。
土家族地區的很多方志都有關于咂酒的記載,為我們認識其表現形態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光緒《長樂縣志》卷十六詳細記載了土司以咂酒款待賓客的情形:“土司有親賓宴會,以吃咂酒抹壇為敬。咂酒抹壇者,謂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請他客也。酒以糯米釀成,封于壇中。
款客則取置堂榮正中,沃以沸令滿,以細竹通節為竿,插透壇底……每一壇設桌一,桌上位及兩旁,則各置箸一,而不設坐?椭烈源瘟凶。左右畢,主人呼長婦開壇肅客。婦出,正容端肅,隨取沸湯一碗,于壇側就竿一吸畢,注水于壇,不歉不溢謂之恰好。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過赴桌,再舉箸,而后客來,彼此不以為歉也。凡吸歉溢皆罰再吸,故酒雖薄亦多醉……”同治《恩施縣志》則記述了民間咂酒的情形:“俗以曲孽和雜糧于壇中,久之成酒,飲時開壇以沸湯,置竹管其中,曰‘咂篁’;先以一人吸‘咂篁’,曰‘開壇’;然后彼此輪吸。初吸時味甚濃厚,頻添沸湯,則味亦漸淡……”同治《咸豐縣志》載:“鄉俗以冬初,煮高粱釀甕中,次年夏,灌以熱水,插竹管于甕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
可見,土家族咂酒有土司咂酒和民間咂酒兩種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是土司或豪門大姓在宴會上招待賓客,后者主要是民間百姓在勞動中驅散疲勞或在家中招待客人,制作工藝基本相同,飲用禮儀具有明顯的區別。
二、咂酒的歷史淵源土家族咂酒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至遲在唐代已經形成,盛行于土司時期,至今在民間仍有遺存。一些有關咂酒的詩文和民間傳說,為我們研究咂酒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早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赴忠州任刺史路過三峽時就作了一首描寫土家咂酒宴會場面的詩,題為《巴氏春宴》:“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風。蠻歌聲坎坎,巴女舞蹲蹲。薰草鋪坐席,藤枝注酒樽。這說明土家族咂酒最遲在唐代即已形成,是古代巴人飲酒習俗的一種遺風,還可追溯更遠。從有關文獻記載看,盡管土家族釀酒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但咂酒與蜀中咂酒具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4739.html
相關閱讀: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