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祆教研究中文書目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祆教研究中文書目

張小貴整理



祆教研究中文書目
(按作者姓氏拉丁拼音順序排列)



阿合買提江?艾海提

------《西域拜火習俗的文化理解》,《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頁95-101。

阿米娜譯,法蘭茲?格瑞內(Frantz Grenet,按:即葛樂耐)著

------《法國-烏茲別克考古隊在古代撒馬爾干遺址阿弗拉西阿卜(Afrasiab)發掘的主要成果》,《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八輯(教育史專號),中華書局,2003年12月第1版,頁510-531。

白建鋼

------《祆教遺俗至今傳》,《光明日報》,1988年6月1日第2版。

畢 波:

------《書評:Grigori L.Semenov: STUDIEN ZUR SOGDISCHEN KULTUR AN DER SEIDENSTRAβE(《絲綢之路上的粟特文化研究》,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1996)》,《藝術史研究》第5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524-529。

------《信仰空間的萬花筒--粟特人的東漸與宗教信仰的轉換》,榮新江、張志清(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頁49-56。

------《粟特文古信札漢譯與注釋》,《文史》2004年第2輯,頁73-97。

------《虞弘墓所謂“夫婦宴飲圖”辨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頁66-83。

畢波、鄭文彬譯,黎北嵐著

------《祆神崇拜:中國境內的中亞聚落信仰何種宗教?》),提交2004年4月23-25日北京舉行“粟特人在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416-429。

蔡鴻生

------《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論突厥事火》,《中亞學刊》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145-149。

------《隋書康國傳探微》,《文史》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103-108。

------《唐代九姓胡禮俗叢考》,《文史》第3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109-125。

------《唐代“黃坑”辨》,余太山主編《歐亞學刊》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244-250。

------《唐代九姓胡崇“七”禮俗及其源流考辨》,《文史》2002年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05-111。

陳國燦

------《魏晉至隋唐河西人的聚居與火祆教》,《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頁198-209, 282。

------《從葬儀看道教“天神”觀在高昌國的流行》,《吐魯番學研究專輯》,敦煌吐魯番學新疆研究資料中心編,1990年第1版,頁126-139。

陳海濤

------《敦煌粟特研究歷史回顧》,《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頁160-167。

------《阿姆河寶藏及其反映的早期粟特文化》,《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頁62-68。

------《從葬俗的變化看唐代粟特人的漢化》(《文博》(西安),2001年第3期,頁47-52,58。

------《來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華粟特人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4月。

陳世良

------《天山之“天”與祆教之“祆”??西北地區宗教文化的一個側面》,《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頁47-56。

陳垣

------《火祆教入中國考》,《國學季刊》第1卷第1號,1923年1月,頁27-46;收入《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一集,中華書局1980年,頁303-328;《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109-132。

程林泉、張翔宇

------《西安北郊再次發現北周粟特人墓葬》,《中國文物報》2004年11月24日第一版。

程越

------《從石刻史料看入華粟特人的漢化》,《史學月刊》1994年第1期,頁22-27。

程書林、鄭喜梅、張興民

------《太原清理一罕見隋代墓》,《中國文物報》1999年10月24日第1版。

池田溫著,辛德勇譯

------《八世紀中葉敦煌的粟特人聚落》,見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40-219。

崔巖

------《也談唐代太原“黃坑”葬俗的宗教屬性》,《洛陽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22-24。

丁萬錄

------《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研究管窺》,《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70-74。

董長君

------《馬氏墓志》,《西安晚報》1986年11月4日第3版。

樊圃

------《六到八世紀突厥人的宗教信仰》,《文史》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191-209。

費佩君

------《拜火教的興衰》,《外國史知識》,1985年第5期,頁23-24。

高永久

------《西域祆教考述》,《西域研究》1995年第4期,頁77-83。

------《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綜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葛承雍

------《祆教東傳長安及其在陜西的遺痕》,《國學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頁23-38。

耿?譯,馬蘇第著

------《黃金草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主要見第68章有關火神廟的記述。)

龔方震

------《西域宗教雜考》,《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2輯,頁259-273。

------《祆教:四方宗教融合的一環》,見氏著《融合四方文化的智慧》(中國的智慧叢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頁63-77。

------《瑣羅亞斯德教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5-20。

------ 《隋唐歌舞曲名中所見粟特語》,載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25-28。

------《印歐人的密特拉崇拜》,見胡守為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709-736;李國章、趙昌平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6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頁34-54。

------《祆教的誠信觀念》,《薩保與薩。罕背逄坪司勐涫最I問題的爭論與辨析》,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頁39-43。

龔方震、晏可佳

------《祆教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郭德焱

------《鴉片戰爭前后廣州口岸的巴斯商人》,蔡鴻生主編《廣州與海洋文明》,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356-412。

------《廣州黃埔長洲島巴斯遺址圖錄》,廣州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12月。

------《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5月。

------《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郭物

------《中國祆教藝術中的魚馬獸》,《新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王仲殊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667-680。

韓 偉

------《北周安伽墓圍屏石榻之相關問題淺見》,《文物》2001年第1期,頁90-101。

何方耀

------《它山之石 典范之作?瑪麗?博伊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漢譯本評介》,《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頁115-118。

何遂

------《唐故米國大首領米公墓志銘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6卷第2號,1932年3、 4月,頁141-144。

賀梓城

------《唐王朝與邊疆民族和鄰國的友好關系??唐墓志銘札記之一》,《文博》1984年創刊號,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頁56-60。

------《唐長安城歷史與唐人生活習俗??唐代墓志銘札記之二》,《文博》1984年第2期,頁35-43。

黃漢綱

------《拜火教在廣州的遺跡》,《廣州日報》1983年1月28日第4版。

------《廣州的無聲塔》,《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頁148-153。

黃心川

------《瑣羅亞斯德教簡介》,《世界宗教資料》1984年第4期,頁25-30,14;是文經修訂 收入作者主編《世界十大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頁30-42。

姜伯勤

------《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中國社科會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

------《敦煌白畫中的粟特神祗》,刊《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頁296-309;收入氏著《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頁179-195。

------《敦煌與波斯》,刊《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頁1-15。

------《論高昌胡天與敦煌祆寺》,刊《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頁1-18;經修訂作《高昌胡天祭祀與敦煌祆祀》,收入氏著《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頁477-505;《高昌敦煌的薩寶制度與胡祆祠》,收入氏著《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頁226-263。

------《介休祆神樓與宋元明山西的祆教》,1997年11月-12月日本東洋文庫學術講演稿;日文版見《東洋學報》第80卷第4號,平成十一年(1999年)二月,頁423-450。經修訂作《論宋元明時期山西介休的祆神樓》,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271-284。

------《薩寶府制度源流論略》,饒宗頤主編《華學》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頁290-308。

------《山西介休祆神樓古建筑裝飾的圖像學考察》,《文物》1999年第1期,頁56-66;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285-294。

------《安陽北齊石棺床畫像石的圖像考察與入華粟特人的祆教美術》,《藝術史研究》第1 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51-186 ,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33-62。

------《隋檢校薩寶虞弘墓石槨畫像石圖像程序試探》,提交“漢唐之間:文化互動與交融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考古系,2000年7月5-9日;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頁29-50;又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121-138。

------《敦煌白畫中粟特神?圖像的再考察》,《藝術史研究》第2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63-291;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249-270。

------《唐敦煌城市的禮儀空間》,《文史》第55輯,2001年7月,頁229-244。

------《唐安菩墓(所出)三彩駱駝所見“盛于皮袋”的祆神》,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55-70;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225-236。

------《西安北周薩寶安伽墓圖像研究??北周安伽墓畫像石圖像所見伊蘭文化、突厥文化及其與中原文化的互動與交融》,饒宗頤主編《華學》第5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4-37;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95-120。

------《圖像證史:入華粟特人祆教藝術與中華禮制藝術的互動??MIHO博物館所藏北朝畫像石研究》,《藝術史研究》第3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41-259;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77-94。

------《祆教畫像石??中國藝術史上的波斯風》,《文物天地》2002年第1期,頁34-37。

------《中國祆教畫像石的“語境”》,“古代中外關系史: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11月15?16日,北京大學;刊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系史:新史料和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233-238;另見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25-32。

------《隋檢校薩寶虞弘墓祆教畫像石圖像的再探討》,《藝術史研究》第4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83-198;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139-154。

------《天水隋石屏風墓胡人“酒如繩”祆祭畫像石畫像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頁13-21;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155-170。

------《中國祆教畫像石所見胡樂圖像》,載鄭培凱主編《九州學林》,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3年冬季一卷二期,頁116-141;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299-314。

------《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祆教圖像的象征意義??與粟特壁畫的比較研究》,《藝術史研究》第5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69-188;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63-76。

------《中國祆教畫像石在藝術史上的意義》,《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70-78, 125-126;收入氏著《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頁315-328。

------《入華粟特人薩寶府身份體制與畫像石紀念性藝術》,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43-48。

------《唐會昌毀祆后的祆神祆祠與祆僧》,《華學》第七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19-222。

------《吐魯番所出高昌“祀天”文書考》,《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1-34。

------《北周粟特人史君石堂圖像考察》,《藝術史研究》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81-298。

姜淑玲譯、妹尾河童著

------《窺視印度》,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0月,頁97。

解梅

------《唐五代敦煌地區賽祆儀式考》,《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2期,頁144-149。

金正錄

------《莫把“祆教”當“?教”》,《咬文嚼字》,2000年第5期,頁46。

郎保利、渠傳福

------《試論北齊徐顯秀墓的祆教文化因素》,《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頁114-122。

雷 聞

------《 割耳?面與刺心剖腹--粟特對唐代社會風俗的影響》,榮新江、張志清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頁41-48。

黎國韜

------《二郎神之祆教來源?兼論二郎神何以成為戲神》,《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78-83

黎 薔

------《西亞諸教對敦煌樂舞影響之研究》(上、下),《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頁50-53;第4期,頁14-17。

李明

------《奇絕安伽墓》,《中國文物報》2000年8月30日。

李 默

------《拜火教在中國流行》,見氏編《中華文明大博覽》,廣東旅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頁778。

李樹輝

------《唐代粟特人移民聚落形成原因考》,《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4-19。

李凇

------《香爐與火壇?六世紀祆教對中國藝術影響之一例》,見氏著《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中華書局,2002年,頁511-519。

李鐵匠

------《古代伊朗的種姓制度》,《世界歷史》1998年第2期,頁67-74;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54-62。

------《波斯莊歷史調查》,《薩保與薩。罕背逄坪司勐涫最I問題的爭論與辨析》,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頁44-59。

李偉明

------《粟特:霧里看花??評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1期,頁108-111。

李永平

------《從考古發現看胡騰舞與祆教儀式》,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碑林集刊》(九),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33-142。

李永平、周銀霞

------《圍屏石榻的源流和北魏墓葬中的祆教習俗》,《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5期,頁72-77。

李玉昆

------《唐洛陽三夷教》,刊《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科學,1999年。

李正宇

------《敦煌儺散論》,《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頁111-122。

梁鴻飛、趙躍飛

------《中國隋唐五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見第六章《西來新宗教的流行》,頁156-170。

林玖譯,羽田亨著

------《中世紀中亞地方的諸宗教及其典籍》,《中國新論》第3卷第3期,1937年3月,頁 45-51。

林梅村

------《從陳碩真起義看火祆教對(在)唐代民間的影響》,《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140-142;收入氏著《西域文明》,東方出版社1995年,頁462-466。

------《唐長安城所出漢文-婆羅缽文雙語墓志跋》,《西域文明》,頁251-258。

------《從考古發現看火祆教在中國的初傳》,《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頁54-60。收入 氏著《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102-112。

------《固原粟特墓所出中古波斯文印章及其相關問題》,原載《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頁50-54;收入氏著《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頁198-208。

------《中國境內出土帶銘文的波斯和中亞銀器》,《文物》,1997年第9期,頁55-65;收入氏著《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頁157-177。

------《稽胡史跡考?太原新出隋代虞弘墓志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71-84。

林悟殊譯,柳存仁撰

------《唐前火祆教和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頁36-61。

林悟殊

------《摩尼教及其東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臺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

------《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古三夷教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代長安火祆大秦寺考辨》,《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頁8-12;并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39-150。

------《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徒》,《世界宗教資料》1987第1期,頁1-5;并見氏著《波斯 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1-22。

------《論高昌“俗事天神”》,《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頁89-97;并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23-138。

------《火祆教始通中國的再認識》,《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4期,頁13-23;并見氏著 《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05-122。

------《唐人奉火祆教考辨》,《文史》1988年第30輯,頁101-107;并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51-164。

------《祆教的原始經典〈伽薩〉》,《世界宗教資料》1989第1期,頁10-14;并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31-42。

------《〈阿維斯陀經〉及其研究概況》,《西南亞研究》1989年第1期,頁46-48。

------《近代瑣羅亞斯德教研究的濫觴》,《百科知識》1989年第4期,頁26-27;并見氏著 《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9。

------《火祆教的葬俗及其在古代中亞的遺痕》,《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頁61-67;修訂作《中古瑣羅亞斯德教葬俗及其在中亞的遺痕》,收入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85-104;另題為《中亞古代火祆教葬俗》,收入張志堯主編《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頁229-237。

------《祆教凈禮述略》,臺北《輔仁大學神學論集》第102號,1994年,頁619-634;并 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61-69。

------《瑣羅亞斯德教的圣火崇拜》,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51-60。

------《瑣羅亞斯德教婚姻觀述略》,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71-77。

------《從一神論及善惡二元思想看唐代三夷教》見氏著《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頁165-174。

------《火祆教在唐代中國社會地位之考察》,載蔡鴻生主編《戴裔煊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 集:澳門史與中西交通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69-196;并見氏著《中古三夷教辨證》,頁256-283。

------《唐朝三夷教政策論略》,刊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1-14;并見氏著《唐代景教再研究》,頁106-119。

------《唐季“大秦穆護祆”考(上)》,《文史》第48輯,1999年,頁39-46。《唐季“大秦穆護祆”考(下)》,《文史》第49輯,1999年,頁101-112。并見氏著《中古三夷教辨證》,頁284-315。

------《波斯瑣羅亞斯德教與中國古代的祆神崇拜》,刊余太山主編《歐亞學刊》第1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202?222;收入傅杰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下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892?1907;并見氏著《中古三夷教辨證》,頁316-345。

------《泉州白?廟屬性擬證》,《海交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12?22,11;并見氏著《中古三夷教辨證》,頁84-104。

------《陳垣先生與中國火祆教研究》,龔書鐸主編《勵耘學術承習錄:紀念陳垣先生誕辰 120周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70-179;并見氏著《中古三夷教辨證》,頁421-431。

------《20世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研究述評》,刊余太山主編《歐亞學刊》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頁243-265。

------《三夷教?火祆教》,載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頁577-585。

------《唐代三夷教的社會走向》,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年,頁359-384;并見氏著《中古三夷教辨證》,頁346-374。

------《〈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中譯本序》,原刊余太山主編《歐亞學刊》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頁255-259;又見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頁432-439;[英]瑪麗?博伊斯原著,張小貴、殷小平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10。

------《西安北周安伽墓葬式的再思考》,《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5期,頁60-71。

------《內陸歐亞祆教研究述評》,刊余太山主編《內陸歐亞古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399-418。

林振輝(譯)

------《印度拜火教 信徒古來稀》,《世界日報》(泰國曼谷)1994年9月25日第16版。

劉方

------《〈純常子枝語〉與祆教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頁413-419。

劉銘恕

------ 《元人雜劇中所見之火祆教》,《金陵學報》第11卷1期,1941年,頁35-50;又見《邊疆研究論叢》,1942-1944年,頁1-16。

------ 《火祆教雜考》,《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頁123-126。

------ 《敦煌遺書中所見之祆教》,見氏文《敦煌遺書雜記四篇》,刊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文學 研究所編《敦煌學術論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51-56。

劉文鎖

------《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學記》,刊《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頁119-120。

劉迎勝

------ 《唐蘇諒妻馬氏漢、巴列維文墓志銘再研究》,刊《考古學報》1990年第3期,頁295-305。

------《古代中原與內陸亞洲地區的語言交往》,《學術集林》七,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頁181-185。

劉永增

------《莫高窟第158窟的納骨器與粟特人的喪葬習俗》,《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頁13-18。

劉再聰

------《吐蕃占領時期的敦煌宗教文明》,《絲綢之路》2000年第1期,頁82?84。

柳存仁

------《“徐直事為”考》,《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編,香港三聯書店, 1986年,頁89-130。

------《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氏著《和風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495-554。

柳洪亮

------《新疆鄯善縣吐峪溝發現陶棺葬》,《考古》1986年第1期。

樓宇烈、張志剛主編

------《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頁151-159。

羅豐

------《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胡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亞流傳中國的拜火教與摩尼教之比較研究》,《固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4期,頁57-63、70。

------《固原南郊隋唐中亞史氏墓志考釋》(上),《大陸雜志》第90卷第5期,1995年,頁13-33。

------《固原南郊隋唐中亞史氏墓志考釋》(下),《大陸雜志》第90卷第6期,1995年,頁17-38。

------《薩寶:一個唐朝唯一外來官職的再考察》,刊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215-249。

------《流寓中國的中亞史國人》,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35-278。

羅新

------《元散曲所見祆教資料》,《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138。

馬德

------《〈敦煌廿詠〉寫作年代初探》,《敦煌研究》創刊號1983年,頁179-186。

馬國榮

------《唐以前西域的喪葬文化》,《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頁92-100。

馬里千

------《米芾氏族和宗教信仰的疑問》,《河北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祆祠與波斯寺?中西交通史上的一個問題》,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1輯,頁155-169。

馬明達

------《七圣刀與祆教》,見氏著《說劍叢稿》卷四,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56-262。

馬蘇坤譯,李琪校,(蘇)李特文斯基著

------《帕米爾塞人墓葬中的宗教信仰》,《新疆文物》1989 年第3期,頁108-124。

毛民譯,影山悅子著

------《粟特人在龜茲:從考古和圖像學角度來研究》,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191-204。

孟西安

------《西安再次發現北周粟特人墓葬證實:千年前長安已是國際性都市》,《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11月25日第7版。

孟憲實

-------《?氏高昌祀部班祭諸神及其祭祀制度初探》,《新疆文物》1991年第3期,頁71- 79。

繆哲

-------《以圖證史的陷阱》,《讀書》2005年第2期,頁140-145。

牟鐘鑒、張踐

-------《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見頁575-581,646。

裴建平

-------《再論北魏茹氏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兼與施安昌先生商榷》,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碑林集刊》第10集,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頁69-76。

彭樹智

------《唐代長安與祆教文化的交往》,刊《人文雜志》1999年第1期,頁96-103。

------《七圣刀與祆教關系一解》,載氏著《松榆齋百記??人類文明交往散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24-125。

齊東方

------《虞弘墓人獸搏斗圖像及其文化屬性》,《文物》2006年第8期,頁78-84。

錢伯泉

------《從祀部文書看高昌麴氏王朝時期的祆教及粟特九姓胡人》,《新疆文物》1990年第3 期,頁93-101;并見中國吐魯番學會秘書處編《中國吐魯番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部發行),1992年,頁19-33。

邱紫華、李寧

-------《古代波斯宗教哲學的二元本體論及原型意象的審美闡釋》,《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6-32。

饒宗頤

------《穆護歌考》,刊《大公報在港復刊卅周年紀念文集》下卷,香港1978年,頁733-771;《選堂集林?史林》中冊,香港中華書局,1982年,頁472-509;《文轍》(下),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401-441。

-------《塞種與Soma??不死藥的來源探索》,《中國學術》2002年第4輯(總第十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10。

榮新江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考》,原刊馬大正、王嶸、楊鐮主編《西域考察與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157-172;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19-36。

------ 《祆教初傳中國年代考》,刊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335-353;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277-300。

------《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載《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1997年,頁231-241;收入《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762-769;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222-237。

------《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國學研究》第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7?85;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37-110。

------《粟特系祆教的流傳及其在藝術上的影響》,提交“漢唐之間:文化互動與交融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考古系,2000年7月5-9日;經修訂作《粟特祆教美術東傳過程中的轉化?從粟特到中國》,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頁51-72;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301-325。

------《高昌王國與中西交通》,刊余太山主編《歐亞學刊》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頁73-83;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183-203。

------《隋及唐初并州的薩寶府與粟特聚落》,《文物》2001年第4期,頁84-89;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169-179。

------《書評:龔方震、晏可佳〈祆教史〉》,刊余太山主編《歐亞學刊》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4月,頁288-292;又見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452-459。

------《Miho美術館粟特石棺屏風的圖像及其組合》《藝術史研究》第4輯,廣州中山大學

出版社,2002年,頁199-221。

------《波斯與中國:兩種文化在唐朝的交融》,《中國學術》2002年第4輯(總第十二輯),頁56-76。

------《西亞宗教的傳播?祆教》,載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頁273-277;收入氏著《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82-92。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與祆祠的社會功能》,刊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頁385-412。

------《導言: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新問題與新探索》,刊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頁1-12;收入氏著《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195-211。

------《佛像還是祆神??從于闐看絲路宗教的混同形態》,鄭培凱主編《九州學林》1卷2期,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冬季,頁93-115。

------《薩保與薩。罕背逄坪司勐涫最I問題的爭論與辨析》,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頁128-143。

------《安史之亂后粟特胡人的動向》,紀宗安、湯開建主編《暨南史學》,第二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02-123。

------《〈釋迦降伏外道像〉中的祆神密斯拉與祖爾萬》,《華林》2,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頁201-213;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頁326-342。

------《從撤馬爾干到長安--中古時期粟特人的遷徙與入居》,榮新江、張志清(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4月版,頁3-8。

------《薩保與薩。悍鸾淌弑诋嬛械乃谔仃犐淌最I》,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49-71。

------《四海為家??粟特首領墓葬所見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上海文博》2004:4,頁85-91+圖1-11。

------《歷史時期的胡漢葬俗:吐魯番的例證》,余太山編《歐亞學刊》4,中華書局,2004.6,頁177-181。

------《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補考》,《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頁1-11,116。

------《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補考》,提交“古代內陸歐亞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上海,2005年6月24-26日。

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

------《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榮新江、張志清主編

------《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芮傳明

------《粟特人在東西交通中的作用》,《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1輯,頁49-67;后改為《粟特人對東西交通的貢獻》,收入張志堯主編《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4年,頁327-334。

------《“薩寶”的再認識》,《史林》2000年第3期,頁23-39。

桑原騭藏撰

------王桐齡譯《隋唐時代西域歸化人考》,《師大月刊》1935年第22期,頁317-334;

1936年第26期,27期,頁138-169。

------何健民譯《隋唐時代西域人華化考》,《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936年第5卷第2號,頁423-458;第3號,頁679-694;第4號,頁877-942。中華書局單行本,1939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晉源區文物旅游局

------《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文物》2001年第1期,頁27-52。

------《太原隋虞弘墓》,文物出版社,2005年。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西安發現晚唐祆教徒的漢、婆羅缽文合壁墓志??唐蘇諒妻馬氏墓志》,《考古》1964年第9期,頁458-461。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6期,頁28-35。

------《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頁4-26。

------《西安北周安伽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

沈福偉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見頁163-165。

沈睿文

------《夷俗并從??安伽墓和北朝燒物葬》,《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4期,頁4-17。

施安昌

------《善本碑帖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

------《火壇與祭司鳥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北魏馮邕妻元氏墓志紋飾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2期,頁73-85; 收入氏著《善本碑帖論集》,頁343-358;《火壇與祭司鳥神》,頁32-51。

------《北魏茍景墓志及紋飾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頁21-29;收入氏著《善本碑帖論集》,頁359-370;《火壇與祭司鳥神》,頁52-65。

------《北齊粟特貴族墓石刻考??故宮博物院藏建筑型盛骨甕初探》,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頁70-78;收入氏著《善本碑帖論集》,頁371-382;《火壇與祭司鳥神》,頁89-99。

------《祆教禮儀所用植物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頁12-16;收入氏著《善本碑帖論集》,頁383-389;《火壇與祭司鳥神》,頁139-149。

------《圣火祆教圖像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期,頁65-71;收入氏著《善本碑帖論集》,頁398-403;《火壇與祭司鳥神》,頁130-138。

------《南朝梁肖(蕭)宏墓碑考》,見氏著《善本碑帖論集》,頁390-397;《火壇與祭司鳥神》,頁66-80。

------《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4期,頁32-37。

------《六世紀前后中原祆教文物敘錄》,“古代中外關系史: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11月15-16日,北京大學;刊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系史:新史料和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239-246;《火壇與祭司鳥神》,頁186-199。

------《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補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頁68-74。

------《對六世紀前后中國祆教藝術圖像的認識》,《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八輯(教育史專號),中華書局,2003年12月,頁498-509。

------《北齊徐顯秀、婁?墓中的火壇和禮器》,《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6期,頁41-48,157;《火壇與祭司鳥神》,頁118-128。

------《河南沁陽北朝墓石床考?兼談石床床座紋飾類比》,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365-374;《火壇與祭司鳥神》,頁100-117。

施萍婷

------《本所藏〈酒帳〉研究》,《敦煌研究》創刊號1983年,頁142-155。

宋曉梅

------《我看高昌“俗事天神”:兼談祆教的東傳》,《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年第2期,頁23-32。

------《高昌國民的“天神”信仰》,見氏著《高昌國??公元五至七世紀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移民小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頁233-255。

蘇航

------《北朝末期的薩保品位》,《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頁12-24,116。

素蘭

------《摩尼教和火祆教在唐以前入中國的新考證》,香港《明報》1973年第12期,頁72-76。

孫昌武

------《隋唐五代文化志》(中華文化通志歷史文化沿革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頁389-391。

孫福喜、楊軍凱

------《考古新發現?西安史君墓發掘報告》,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

孫培良

------《祆教雜記》,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編《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首屆年會學術論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35-45。

譚蟬雪

------《敦煌祈賽風俗》,《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頁61-67。

------《“君者者狀”辨析》,一九九四年敦煌國際研討會論文,敦煌,1994年8月。

唐長孺

------《魏晉雜胡考》,《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頁382-450。

滕 磊《祆教在華遺存考》,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年5月。

------《祆教犬神考》

------《西域圣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萬毅

------《山西介休洪洞之宋元祆教遺痕》,未刊稿。

------《西域祆教三聯神崇拜與山西介休祆神樓》,刊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系史:新史料和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259-269。

王丁

------《南太后考:新疆博物館藏吐魯番安伽勒克出土的金光明經題記(65TIN:29)解說》,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修訂為《南太后考?吐魯番出土北涼寫本〈金光明經〉題記與古代高昌及其毗鄰地區的那那信仰與祆教遺存》,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430-456。

------《吐魯番安伽勒克出土北涼寫本〈金光明經〉及其題記研究》,刊《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青

------《論西域文化對魏晉南北朝道教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頁33- 42。

------《石趙政權與西域文化》,《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頁91-98。

王素

------《魏晉南朝火祆教鉤沉》,《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25-233。

------《高昌火祆教論稿》,《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頁168-177。

------《也論高昌“俗事天神”》,《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頁110-118。

王 韜

------《白頭教人》,見氏著《甕?馀談》卷四;[清]王韜著,陳戍國點!跺?雜志 甕?馀談》,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頁139-140。

王小甫

------《“弓月”名義考》,刊《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51-363;附錄于氏著《唐吐番大食政治關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224-242。

------《弓月部落考》,附錄于氏著《唐吐番大食政治關系史》, 頁243-256。

王永平

------《論唐代民間道教對陳碩真起義的影響?兼與林梅村同志商榷》,《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100-107。

王兆麟、馮國

------《西安發現一座1400多年前的拜火教墓葬》,《光明歷史網》2000年8月9日。

魏慶征編

------《古代伊朗神話》,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年。

魏慶征譯,[蘇]謝?亞?托卡列夫著

------《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8章《伊朗的宗 教(瑪茲達教)》,見是書頁368-381。)

吳羽

------《書評: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辦《歷史人類學學刊》,2005年10月,第三卷第二期,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出版,頁162-166。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槨墓》,《考古》,2004年,第7期,頁38-49,圖版七、八、九。

------《西安市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3期,頁4-33。

向達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見頁89-95《西亞新宗教之傳入 長安》)。

閻萬鈞

------《唐代昭武九姓之宗教的東傳》,《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頁132-140;有關部分見頁132-134。

顏廷亮

------《敦煌文化中的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段文杰主編《敦煌學與中國史研究論集:紀念孫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頁418-429。

楊富學

------《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主要見第二章第六節〈祆教〉,頁252-257。)

------《回鶻祆教小考》,《敦煌吐魯番研究》2003年第1期(總第7期),頁130-133。

楊巨平

------《虞弘墓祆教文化內涵試探》,《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頁103-111。

楊軍凱

------《西安又發現北周貴族史君墓》,《中國文物報》2003年9月26日。

------《關于祆教的第三次重大發現??西安北周薩寶史君墓》,《文物天地》2003年第11期。

------《北周史君墓石槨東壁浮雕圖像初探》,《藝術史研究》5,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89-198。

------《入華粟特聚落首領墓葬的新發現--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石槨圖像初釋》,榮新江、張志清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頁17-26。

------《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槨圖像初探》,提交“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4月23日-25日,中國北京;收入榮新江、華瀾、張志清主編《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法國漢學》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頁3-17。

楊煉譯,藤田豐八著

------《薩寶》,見氏著《西域研究》,頁27-50,商務印書館,1937年。

楊憲益

------《薩寶新考》,收入《譯馀偶拾》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頁317-337。

葉奕良

------《伊朗歷法縱談》,載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122-133。

伊藤義教

------《西安出土漢?婆合璧墓志婆文語言學的試釋》,刊《考古學報》1964年第2期,頁195-202。

尹申平

------《安伽墓展現的歷史畫卷》,《中國文物報》2000年8月30日。

殷小平、張小貴

------《脫俗求真 鍥而不舍?〈中古三夷教辨證〉讀后》,《書品》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49-56。

于衛青

------《從歷史交往看祆教的早期發展》,《中東研究》(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總第36期,2000年10月,頁39-42;《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38-41。

羽離子

------《唐代穆護及其首次遭逢滅教》,《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頁34-44。

元文琪

------《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瑣羅亞斯德如是說》,《外國文學研究集刊》第10輯,198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57-281。

------《波斯古經〈阿維斯塔〉》,《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1期,頁55-61,99。

------《〈阿維斯塔〉神話與瑣羅亞斯德教哲理》,《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4期,頁1-12。

------《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的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頁58-70。

------《“水中之火”與“水中之光”的原型意義》,載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134-140。

------ 譯,《波斯神話精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

------ 譯,《波斯古代詩選?阿維斯塔》,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 譯,[伊朗]賈利爾?杜斯特哈赫選編《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圣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 譯,[伊朗]達烏德撰,《〈阿維斯塔〉研究小史》,《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1期,頁30-32。

張廣達、榮新江

------《有關西州回鶻的一篇敦煌漢文文獻??S.6551講經文的歷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頁24-36;收入張廣達《西域史地叢考初編》(中華學術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217-248。

張廣達

------《祆教對唐代中國之影響三例》,載李學勤、龍巴爾主編《法國漢學》第1輯,清華大 學出版社,1996年,頁143-154。

------《唐代祆教圖像再考》,載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3卷1997年,頁1-17。

------《吐魯番出土漢語文書所見伊朗語地區宗教的蹤跡》,《敦煌吐魯番研究》第4卷,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頁7-11。

------《再讀晚唐蘇諒妻馬氏雙語墓志》,《國學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頁1-22。

張鴻年

------ 《波斯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

------ 編選《波斯古代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張鴻年、宋丕方譯,[伊朗]菲爾多西著

------ 《列王紀?勇士魯斯塔姆》,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 《列王紀全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張乃翥

------《中原出土文物與中古祆教之東浸》,《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頁29-39;并見北京圖書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中心、臺北《南!冯s志社合編《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頁81-97。

張慶捷

------《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浮雕》,提交“漢唐之間:文化互動與交融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考古系,2000年7月5-9日;經修訂作《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浮雕的初步考察》,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頁3-28。

------《〈虞弘墓志〉中的幾個問題》,《文物》2001年第1期,頁102-108。

------《虞弘墓石槨圖像中的波斯因素》,葉奕良編《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頁237-255。

------《虞弘墓石槨圖像整理散記》,《藝術史研究》5,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99-222。

------《入鄉隨俗與難忘故土--入華粟特人石葬具概觀》,榮新江、張志清主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頁9-16。

張士智

------《神秘的拜火教》,《羊城晚報》1983年1月2日第4版。

張淑瓊

------《瑣羅亞斯德教的現代伊朗版?讀〈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中譯本》,《書品》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57-61,69。

張小貴

------《古波斯“不凈人”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68-75。

------《唐代九姓胡奉火祆教“詣波斯受法”考》,刊林中澤主編《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頁63-74。

------《“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刊郝春文主編《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ILCDS)通訊》,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主辦,北京,2004年1期(總第2期),2004年6月20日,頁25-27。并見郝春文主編《2002-2005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147-150。

------《唐宋祆祠廟祝的漢化?以史世爽家族為中心的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72-76。

------《“派提達那”非“屏息”辨》,刊余太山、李錦繡主編《歐亞學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49-62。

------《火燒祆廟:唐宋祆教婚俗及其影響》,提交“古代內陸歐亞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上海,2005年6月24-26日。經修訂作《祆教內婚及其在唐宋社會的遺痕》,待刊于《歐亞學刊》。

張小貴、殷小平譯,[英]瑪麗?博伊斯原著

------《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云

------《本教古史傳說與波斯祆教的影響》,《中國藏學》1998年第4期,頁70-80。

張總

------《祆教藝術雙璧》,《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1期,頁19-20。

趙貞

------《唐五代宋初敦煌的祆教崇拜》,《絲綢之路》2000年第4期,頁47-48。

鄭炳林

------《唐五代敦煌粟特人與歸義軍政權》,《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頁80-96。

鄭巖

------《青州北齊畫像石與入華粟特人美術??虞弘墓等考古新發現的啟示》,刊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9月,頁73-109。

------《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與入華祆教美術》,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頁236-284。

鐘焓

------《安祿山等雜胡的內亞文化背景?兼論粟特人的“內亞化”問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頁67-84。

周建新

------《哈薩克族拜火尚白習俗新解》,《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3卷第1期,頁49-52、29。

------《關于哈薩克民族信仰祆教的相關文獻記載和遺跡》,《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漢文) 1995年第3期, 頁64-71。

周菁葆

------《西域祆教文明》,《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頁115-124,90。

周偉洲

------《隋虞弘墓志釋證》,刊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系史:新史料和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247-257。

朱昌頤

------《瑣羅亞斯德教》,見羅竹風主編《宗教通史簡編》第七編第一章,華東師范大學出 版社,1990年,頁519-527。

作銘

------《唐蘇諒妻馬氏墓志跋》,《考古》1964年第9期,頁458-461;又收入《夏鼐文集》下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頁108-111。


http://www.eurasianhistory.cn/data/articles/e01/1589.html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9485.html

相關閱讀: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