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對隋唐時代佛教興盛的論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

佛教在隋唐時期有極大的發展,從總的方面看,在各種宗教中,佛教信徒最多、勢力最大、影響也最深。

隋文帝生于佛寺,長于尼姑之手,受佛教影響極大,在北周武帝禁斷佛教之后,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開皇元年(581年),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使“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隋煬帝也同隋文帝一樣崇佛。佛教在隋朝興盛起來了。

唐朝佛教更為發達。唐初雖尊道教,也不排斥佛教。武則天為爭奪權位,極端崇佛,佛教臻于鼎盛。唐玄宗限佛,而安史之亂以后,唐肅宗、唐代宗又很崇佛。佛教勢力膨脹,不僅有相當實力的寺院經濟,而且大批百姓遁入寺院,影響了封建國家的稅收和兵源,加之有的僧侶干預政事,佛教與政權發生了利益沖突,唐武宗會昌(841年~846年)年間下令滅佛,“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數字有誤差),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使佛教勢力遭到空前沉重的打擊。但唐宣宗即位后,立即在全國復興佛教,佛教勢力卷土重來,至唐懿宗時,再次出現崇佛高潮。在五代后周世宗時,佛教再次遭到打擊。

佛教在唐朝的發展,表現在大量佛經被翻譯過來,通過對佛經的鉆研,中國佛學的水平超過了佛教的誕生地印度,其重要標志便是貞觀年間玄奘在天竺曲女城大會的勝利。又表現在,經過從東漢至南北朝的發展,佛教中國化了。由于新的佛經不斷傳入和大量翻譯,以及人們對教義的不同解,至唐朝逐漸形成了許多佛教宗派。當然,各派有差異,但本質是相同的。都進行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迷信說教,勸說和引導人們逆來順受。他們都是為維護封建剝削制度服務的。佛教各派主要有:

崇奉《法華經》的“天臺宗”,又名法華宗。著重宣傳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是空無的,故又稱“空宗”。在隋統一之后,南方佛教重理論,北方佛教重禪定,逐漸合流,天臺宗提出定、慧并重。

以玄奘為代表的“法相宗”,以論證“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為宗旨,故又稱唯識宗。其識為精神本體,宇宙萬有是由識幻化而來的。

“華嚴宗”為法藏(643年~712年)所創,以闡釋發揚《華嚴經》而得名,主張“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認為客觀世界的“塵”是因為主觀世界的“心”感觸到時才存在的。

“禪宗”起于北魏末,始祖達摩,至唐前期分為南北兩派。禪宗五祖弘忍有二大弟子,神秀創立北宗,慧能創立南宗。弘忍傳道神秀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這是說經過長期苦修,排除雜念,才能漸悟成佛;勰苈労,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慧能主張“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去”。認為佛在心內,不在心外,只要凈心自悟,不必苦修,不必背誦大量經卷,便可頓悟成佛。弘忍認為慧能真正悟道,便傳衣缽給慧能,從此禪宗分成南北兩派。從哲學上說,他們都是主觀唯心主義。不過,漸悟還包含著客觀唯心論的內容,頓悟則是徹底的主觀唯心論;勰艿念D悟說,是簡單速成的辦法,對陷于水深火熱中看不到出路的勞動者,頗有欺騙性。對于地主官僚,這種廉價進入天堂的方法,既可使他們空虛的靈魂得到寄托,又能收到消除人民斗志的好處,所以也很合他們的口味。這樣,南宗戰勝了北宗,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到唐后期,它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壟斷了佛壇。

隋唐五代時期,除上述各宗派外,尚有專迷信法術的密宗,主張專心念佛即可得救的凈土宗等。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0443.html

相關閱讀: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