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明孝陵 歷史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因馬皇后先于朱元璋去世葬入陵墓,她的謚號為“孝慈”,故朱元璋定陵名為“孝陵”。明孝陵城墻周長22.5公里,相當于當時京城城墻長度的三分之二,是我國現存建筑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2003年7月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七屆會議審議,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代皇帝多于生前便為自己準備身后事,修建規模龐大的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孝陵動工興建,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馬氏去世,入葬孝陵玄宮。洪武十六年(1383)建成孝陵享殿。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還未完全建成。永樂元年(1403)三月,修孝陵神廚、神庫及墻垣。永樂九年(1411)正月,按大祀壇南天門之制建孝陵陵門。永樂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樹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至此,孝陵建造工程才算完成,前后歷時32年。 歷史

朱元璋如此費心地修建自己的陵墓,但他死后到底是不是葬入孝陵了呢,明清以來直到現在,許多人對此表示了懷疑。有的人認為朱元璋并非葬在明孝陵,而是葬在別處,具體在哪兒則無人知道;也有人認為這個“別處”就是南京朝天宮;還有的人認為朱元璋是葬到了北京萬歲山。關于朱元璋的葬處之所以有這么多種說法,在于朱元璋的死亡和下葬有太多不同于以往帝王的不尋常之處。


一、朱元璋的速葬 歷史

據《明史?太祖本紀》載:“(五月)甲寅,帝不豫……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于西宮,年七十有一……辛卯,葬孝陵!薄睹魇?恭閔帝本紀》亦載:“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詔行三年喪!焙槲淙荒觊c五月的癸未日為公元1398年的6月24日,辛卯日就是6月30日,這樣,朱元璋從去世到下葬只有7天時間。朱元璋如此速葬是很不正常的。

中國古代皇帝死后一般要停殯于宮中將近一個月,這時被稱為大行皇帝。停殯期間還要舉行繁瑣的喪禮儀式。據《明會典》,皇帝的喪禮稱“大喪禮”,首先是宣讀皇帝的遺詔,然后安排布置一切事宜。所有在京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聞喪次日,各易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赴內府聽宣遺詔畢,于本衙門齋宿,服孝服二十七日而除。命婦于第四日具孝服,由西華門入哭臨,不許戴金銀首飾。諸王、世子、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內使、宮人等,俱服斬衰三年,自聞喪第四日成服為始,二十七月而除,凡臨朝視事,俱素服烏紗帽黑角帶,退朝服衰服。在外文武官員,自聞喪日為始,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讀,舉哀,再行四拜禮畢,各置斬衰服于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軍民男女皆素服十三日。凡音樂祭祀,官員軍民人等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員停百日,軍民停一月,京城自聞喪日為始,寺觀各聲鐘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所有冥器行移工部及內府司設監等衙門成造,照依生前所用鹵簿(儀仗)器物名件。二十七日后,嗣皇帝素冠麻衣麻?臨朝,退朝仍衰服。最后才是“發引”,就是將棺槨抬出送往墓地下葬。

即使當時喪議未備,也不致于簡化到七天即葬的地步,縱然朱元璋遺詔中有“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的話,可那都是皇帝為了顯示恩德的套話,沒人會把它當真的。以朱元璋皇后馬皇后喪禮為例,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八月丙戌(公元1382年9月17日)去世,九月庚午(10月31日)安葬于鐘山孝陵,停殯時間達44天之久,“軍民男女皆素服三日,音樂祭祀皆停百日,仍停嫁娶文武官百日,軍民止停一月”(《明實錄》)。皇后的死后哀榮尚未為人忘記,十六年后去世的皇帝反而如此速葬,兩相對比,對當時人心理造成的沖擊可想而知。后來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作戰中的檄文就曾以父親朱元璋喪議太簡為由向建文帝興師問罪。

當然,建文帝朱允?如此匆忙地將朱元璋入葬是有自己的道理的。當時建文帝幾個皇叔手握重兵,如果不早點下葬朱元璋,就怕他們以奔喪為名進京作亂。另外,朱元璋去世時朱允?身份還是皇太孫,朱元璋大葬沒有嗣皇帝主祭,這是不合禮制的,所以朱允?要盡快即皇帝位然后下葬朱元璋。朱元璋老謀深算,不可能考慮不到這一層,所以《皇明大政記》說“即位而葬,同日并舉,皆高皇遺命”。

即便如此,朱元璋的速葬還是太不合常理了,人們總要為這件事找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于是許多傳說便應運而生。


二、“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棺材”的傳說

南京民間現在還流傳著“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棺材” 的傳說,說朱元璋發引那一天,大開十三個城門,同樣的儀仗,同樣的棺材,同時抬出城外,誰也不知這十三口棺材最后抬到哪兒,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哪一個棺材里面,從哪個城門抬出去的,這樣故布疑陣就是為了讓人們搞不清朱元璋到底葬在何處。有人說這是朱元璋的意思,因為他自知殺戮太重,生怕仇人報復,破壞他的陵寢,所以想出這個辦法。

中國歷史上帝王陵墓被人掘開或盜發的例子并不鮮見。先秦時宋國還沒有滅亡,宋文公的墳墓便被人掘開了,齊莊公的陵墓也遭人盜竊了。漢人高誘說宋文公、齊莊公都是厚葬,所以陵墓才會被盜,所以后世帝王往往在遺詔中囑咐要薄葬,朱元璋遺詔中也囑托“喪祭儀物,毋用金玉”。戰國時伍子胥為報復楚王殺害自己父兄,率吳軍攻破楚國后居然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打楚平王的尸骨。西漢11位皇帝加上呂后共有12座陵墓,其中10座在渭河北岸,唯有霸陵、杜陵在渭河南岸。結果赤眉軍攻入關中抵達渭河之北后,把那里的西漢帝陵盜掘一空,霸陵、杜陵因為隔著渭河才幸免于難。

三國時,曹操為了補充軍餉居然設立“發邱中郎將”、“摸金校尉”專職盜墓,前代陵墓掃蕩殆盡。后來傳說生性多疑的曹操為防止自己墳墓被人發掘,便在河北臨漳縣西原依山為陵,不建陵寢,不設園邑,不設神道。還有傳說曹操布下72座疑冢,以免仇家掘墳,故宋人俞符有詩云:“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后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機倒立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不光是帝王,有些官吏也制造“疑!,以防人報復。據《新唐書?張?傳》載,張?的父親受人誣 陷被官府處死后,張?和哥哥張?被流放到了嶺南。他們后來逃回家鄉殺掉了陷害父親的仇人,被朝廷判了死刑。行刑之前,他們吩咐家人在大道旁豎一篆書誄文的標牌,葬埋則在北邙山中,山中墳冢也造作疑冢,使人不知真墳所在。 歷史

從朱元璋的性格分析,他為妨報復而在下葬時故弄玄虛是有可能的。再看明末天下大亂,周圍的百姓爭相盜伐明孝陵樹木,打到南京的清軍甚至砍掉了孝陵殿的金絲楠木巨柱,鄭成功的軍隊又接踵而來,明孝陵岌岌可危。后來太平天國時期,明十大功臣廟全部被摧毀,若非洪秀全等人認為明孝陵在政治上還有利用價值,明孝陵的命運不難想象。也有人認為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并非是朱元璋的本意,而是朱允?冒稱朱元璋之意而行。因為大舉治喪必定遷延時日,而朱允?還要早日登基,于是借口朱元璋遺旨搞個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的儀式,場面隆重而又省去了繁縟的禮節耗費的時間。但是否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后就將靈柩葬在一個秘密的地點呢,有人認為那只不過是做個樣子,朱元璋真正的靈柩則秘密地葬進了明孝陵。 歷史


三、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宮的說法 歷史

關于朱元璋葬在朝天宮的說法,至晚清代初年就有了。清初的王棠(字勿翦,其父為明崇禎間進士。)《知新錄》中云:“俗說朝天宮是明太祖葬處,此訛言也。帝王大度,斷不如是。元朝帝王無陵寢,其伎倆與瞞同!蓖跆膶Ξ敃r明太祖葬在朝天宮的說法并不認同,當然,元朝帝王無陵寢是蒙古舊俗,說他們是學曹操(小名“阿瞞”)的伎倆是不對的。朱元璋葬在金陵朝天宮的說法雖然有人不信,但并不妨礙它繼續流傳,至少到清乾隆時期還有人相信這種說法,這要從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的一首詩說起。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農,一字榭山。他十六歲時,出應鄉試,以古文謁編修查慎行。查慎行對他大為贊賞,認為他是劉原父(北宋史學家劉敞)一類的人物。十九歲時,他由督學王蘭生推選入京,上書待郎方苞,議論喪禮。方苞驚嘆他博學,替他宣揚,由此聲譽大起。雍正十年(1732)全祖望參加順天鄉試,得中舉人。戶都待郎李紱見了他的文章,贊賞道:“這是黃震、王應麟以后第一個人才!”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同住。乾隆元年(1736)他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尚未進行,他就參加禮部春試,中了進士,選在翰林為庶吉士。他在翰林院與李紱一起攻讀秘藏的《永樂大典》,甚是投契。因大學士張廷玉與李紱交惡,嫉李、全相善,兩年散館時,他被列入最下等,以知縣候選。他一怒之下辭官回到家鄉寧波,著述授徒,從此絕意仕進。乾隆六年(1741)李紱典試江南,全祖望到南京去拜訪他。全祖望的這首詩《從朝天宮謁孝陵》應是這時寫成的:

鐘阜衣冠是與非,朝天弓劍更傳疑。難尋玉匣珠襦地,但見神功圣德碑。
開國諒無慚漢祖,嗣孫底是學曹丕。當年可笑山陵使,亂命何人為弼違。 歷史

全祖望自注云“世傳高皇帝龍蛻在是宮不在陵也”,說明他是知道朱元璋葬在朝天宮的說法的。他說“玉匣珠襦”之地即朱元璋遺體葬處難以尋到,還責備朱元璋嗣孫朱允?學曹操之子曹丕,為先人制作疑冢,說明他是同意朱元璋葬在朝天宮的說法的。

另外,全祖望《題明太祖紀后》自注云:“是日以阻風,因游孝陵,歸而賦此!贝嗽姂撬麖乃冯x開南京,因風浪太大沒有成行而順便游孝陵后所作。詩中有“聞遣車徒卜函谷,悔教弓劍瘞長干”之句,說的是朱元璋曾遣太子朱標到長安考察形勢,有遷都的打算,可惜朱標回來后一病不起,遷都也最終沒能實現,這是朱元璋應該后悔的。詩句中以“函谷”指代長安,以“長干” 指代南京,用“長干”可能是因為其地距朝天宮不遠的緣故。

清嘉道年間的南京著名藏書家甘熙對朱元璋葬在朝天宮的說法提出了質疑。甘熙(1797-1857),清道光十九年進士,一生勤事纂述。同光以前私人寫志之風已盛,甘熙之《白下瑣言》尤負盛名。《白下瑣言》的成書,前后達四十年左右的時間,為甘熙與同里金鰲、朱緒曾等一起收輯鄉邦文獻而成。書中除記錄嘉道年間甘熙所目睹耳聞的故實,“乃祖乃父,舊有聞知”也在載錄之列。《白下瑣言》云:“朝天宮,宋為天慶觀,元為元妙觀,又改永壽宮,明初賜今額。明時,百僚朝賀習儀于此。世傳三清殿下為明祖真葬處。”甘熙認為,朱元璋死后葬于孝陵是正史上明確記載的,況且按常理來說,朱元璋親自選定陵址,修建陵墓工程浩繁,動用銀兩過百萬,前后建造數十年,豈能都是為馬后一個人打算的?建文帝天性仁孝,又怎么忍心把太祖遺骸置于渺不可知之地呢?群臣難道沒有目擊這件事的嗎?對于一切都是朱元璋遺命的說法,甘熙與上文王棠“帝王大度,斷不如是”的看法相似,認為明太祖朱元璋是從一介布衣打天下當上皇帝的,開宗立統,不免事事猜忌,這和漢高祖劉邦是相同的,但絕不是曹操那樣的奸竊之流,不會師法曹操故布疑冢的伎倆。不管人們對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宮的說法信與不信,這個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四、朱元璋葬在燕京萬歲山的說法

朱元璋葬在燕京萬歲山的說法可見于清趙執信的《萬歲殿》一詩。趙執信(1662-1774),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或飴山老人,更字澹修,亦號無想道人,山東益都人。執信九歲為文,康熙十七年(1678)舉鄉試第二名,次年中進士。康熙十九年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編修?滴醵迥赀w右春坊善贊,兼翰林院檢討。趙執信本不善逢迎,恃才傲物,頗負狂名。康熙二十六年(1687),趙執信的忘年交劇作家洪?寫成了《長生殿》傳奇,交給京師的內聚班來演,康熙皇帝看過后很欣賞,結果搞得諸親王及閣部大臣凡有宴會,都會找內聚班演《長生殿》觀看。不巧的是后來趙執信等人偏偏在皇太后忌辰觀《長生殿》,結果被人以“大不敬” 罪彈劾,包括趙執信在內的士大夫及諸生幾乎有五十人被革職除籍。被革職后,趙執信隱跡山林,終身未再復出,這年趙執信才28歲。 趙執信《萬歲殿》應成于他被劾革職之前的在京歲月,詩云:

明祖手持一杯酒,布衣劉季真吾友。我云心跡類曹瞞,權略雄猜相先后。
請看疑冢七十二,漳水江波同可憐。后來孝陵傳夜哭,應緣馬后悲孤獨。
金川禍變起兒孫,萬古傷心一殺戮。咫尺神靈知未知,但夸寶訓能昭垂。
貂?兇焰污天地,守府諸郎強半癡。功臣冤慘相隨盡,此事差堪軼隆準。
酷刑大杖塞殿廷,總向皮場摹粉本。煤山萬壽聳崢嶸,猶是因依萬歲名。
蛟龍作始終蚯蚓,深計何曾到后生。腹心手足歸司禮,氣節文章養何士。
金棺無主隱寒灰,亞圣巖巖自崇祀。裼裘公子笑口開,量爾原非萬乘才。

趙執信對朱元璋的評價不高,認為朱元璋雖然和劉邦一樣都是以布衣得天下,但除了在屠戮功臣方面和劉邦不相上下外,朱元璋自稱劉邦的朋友實在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跟王棠和全祖望對朱元璋的看法相反,趙執信認為朱元璋心跡與曹操相類,師法曹操故布疑冢的伎倆,沒有將自己的遺體葬在明孝陵,明孝陵只 留“金棺”,其中卻“無主”;朱棣在燕京發動“靖難之役”時,與燕京“咫尺”之遙、葬在萬歲山的朱元璋的“神靈”無可奈何,朱元璋生前寫下讓后代尊之而行的《太祖寶訓》之類都成了無用的廢話;而后來的“孝陵夜哭”,應該是馬后獨自一人葬在明孝陵,悲嘆自己的孤獨。

甘熙《白下瑣言》所說的“國朝趙秋谷執信又謂葬于燕京之萬歲山,作長歌以紀,有‘馬后悲孤處(獨)’之語”指的就是趙執信這首《萬歲殿》。但正如甘熙所說的,當時燕王朱棣正因為不能參加朱元璋葬禮而憤憤不平,準備發動“靖難之役”,其他諸王也都人人自危,蠢蠢欲動,政治空氣空前緊張,建文帝怎么可能不遠千里把朱元璋靈柩運往燕京呢。所以說趙執信的這個說法“更不足信”。民國時王煥鑣編《明孝陵志》也直說,關于朱元璋葬處“又有謂在燕京萬歲山者。不足信也”。


五、明孝陵地宮是否被盜

朱元璋到底葬在明孝陵還是別處,只要我們能夠進入明孝陵地宮看一看便真相大白了,但又有傳言說明孝陵地宮曾被盜過。

為了弄清歷史真相,研究明代第一陵的建筑規制及其對后來的影響,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和江蘇省、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的安排,自1997年起,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脊湃藛T借助磁測(GMP)技術,在經過選擇的核心區方圓2萬多平方米的區域內,在1米見方組成的上萬個有規則的方格點上,通過探測地下介質(土、石、砂及人工物質)磁場的空間分布特征,根據其空間磁力線分布圖像的不同,輸入計算機分析,以判別地下掩埋物是否存在及其形制,終于成功地查明了明孝陵地下玄宮的位置。

最初的測網布置以明樓為中心。A測網自明樓北的石坎起,直達寶頂頂部。之所以這樣布網是因為多數帝王陵寢的神道、墓道、寢宮是在一條直線上的。探測結果發現這條中軸線上沒有想象中的地下構筑物。接下來沿中軸線東側設了B測網,發現了向東南延伸的磁導信號,通過用氦光泵磁力儀進行跟蹤,結果顯示這是個連續的隧道狀構筑物,長度達到120米,而且具有一定寬度,內徑為5-6米。經地表調查,在相應的寶城城墻上可看到兩處明顯的張性破裂的裂口和下沉錯位,由此推測這里很可能就是隧道狀構筑物即地下宮殿墓道的入口之一。

后增設東南C測網,結果找到了寶城內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確認朱元璋就葬在獨龍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考古人員還發現獨龍阜山體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經過人工修補、堆填的,寶頂上遍布有規則排列的大量巨型卵石。經過研究分析,這些卵石是當年造陵時搬運上去的,是帝陵美學的要求,也為了防止雨水對陵表的沖刷和盜陵者的掘挖。這樣,通過借助高科技手段進行的勘探,終于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


六、朱元璋應是葬在明孝陵

明孝陵地宮以前沒有被打開過,囿于經濟實力和妥善保護墓葬品的科技水平,我們在短期之內也不能將地宮打開來確認朱元璋遺體就在地宮之中。但是,我們也不能同意朱元璋不葬在明孝陵的說法。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天人感應的思想為基礎,中星象占卜、風水堪輿等諸多神秘思想頗為流行,成為王侯將相和平民百姓的普遍信仰。朱元璋出身平民,也深受這種神秘思想影響。明人朱國禎《涌幢小品》說“國朝最重天文”,朱元璋曾說:“朕自起兵以來,與善推步者仰觀天象二十有三年矣!彼麑π窍笸撇缴鯙樽裥牛琳荒辏1361)八月,朱元璋向陳友諒主動出擊。劉基對將士說:“昨觀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師勝之兆!敝煸耙舱f:“吾亦夜觀天象,正如爾言。”遂師發龍灣。明洪武十六年(1383)二月,月犯畢宿,占書中以此天象為“有邊兵之急”的征兆,次日,太祖即遣使諭遼東都指揮,當嚴加號令,多方警備,且運米四十萬石渡海,又發步騎數十萬屯駐北平、真定等處,并示知凡此“皆為天象之故”。直到晚年,他還經常將星象所主吉兇弛諭邊防大將和藩國諸王。星象占卜與風水堪輿等同屬一個信仰系統,為給明孝陵選擇一塊“風水寶地”,朱元璋還與劉基、徐達、湯和親至鐘山查看,“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之所以將陵址選在鐘山,劉基認為是因為其地為古今“三大行龍”的“南龍”。確定明孝陵的“龍脈”地位,是確認明王朝的正統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修建南京城也是為了“加強這種神秘性與維護政府所在的威嚴而設計的”。朱元璋這條真龍當然要把自己葬在“龍脈”所在,在傳統思想中,這不但關系到他個人,還關系到他的子孫后代和大明王朝的命運。朱允?也不會不考慮這一層,冒天下之大不韙,把祖父葬到別處去。

歷史

作為王權的象征,明王朝也不允許對明孝陵有任何損壞或不敬。據《明史?禮志》,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就下令:“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毙⒘攴朗、巡視、監督皆有定制!睹餍⒘曛?守繕》載:“孝陵防守,外則孝陵衛,內則神宮監。治民之吏,有令史、典史、所司吏。孝陵衛軍,為親軍衛指揮使司,聽南京中軍都督府節制。有士卒五千六百名。其后稍有增損,要以專護陵寢為事!l、監守護以外,南京守備官當不時巡視。錦衣衛每季亦委百戶等巡禁樵采。南京太常寺每月督令鋪排、廚役打掃。陵禁甚嚴,擅入陵門者仗。謀毀山陵者為大逆,盜大祀神御物者為大不敬。二者皆在十惡之科!碑敃r就是想進入明孝陵區域也絕非易事,遑論破壞了。朱元璋也不必擔心陵宮會被盜掘。當然,雖有嚴刑峻法,盜伐毀壞等事仍有發生。隆慶三年,就有南京神宮監太監王采以盜伐孝陵樹木論斬。但有明一代,保護措施時有加強,崇禎十四年(1641)就在明孝陵立《禁約碑》再申禁諭,其中有對墻垣內樹木“敢有擅自砍伐者,正犯處死”,對有關山岡“不許騎脊穿窯,鑿山鍛煉,違者處斬”。此碑現在矗立于明孝陵下馬坊的東側。

總之,通過以上的分析和對上舉幾種關于朱元璋葬處說法的考察,我們認為朱元璋并非葬在別處,應是葬在明孝陵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7564.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