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高材生李贄的態度,就是對著官場輕蔑地說:我混飯來了。這決定了他做官僅有兩個特點:一、傲慢;二、清貧。
首先來看看李贄怎么個傲慢法。第一,他非但不像范進中舉一樣,給左鄰右舍來點喜劇,反而堅決不再考進士。所以打這以后,舉人李贄,只能在八九品小官的基層公務員崗位上接受鍛煉,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刑部員外郎……統統祿俸微薄,公務不多。第二,從當官第一天起,他就恥于官場暗流,更鄙視自己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履行完公務就“閉門自若”,擺明了不與同事打交道。第三,他閉門是在鉆研學問,一個12歲就敢把矛頭指向孔子的人,那種天才般燃燒的自由思想、個人情懷日益成熟,處理公務自然處處與上級唱反調,典型的“刺頭”一個。
長期的傲慢讓李贄的工資單很難跟上明朝經濟發展的形勢;熳约旱娘堧m然夠了,但他早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貴族,他把家養得很不妙,未達到溫飽水平。甚至在1564年,好不容易靠著祖父病故收了筆“賻儀”錢(賻儀是指長輩去世時,上司和同僚送的銀兩,是明代官場慣例),扣除自己奔喪的費用,其余留給妻女買了田地,他滿心以為能過上安穩日子了。誰知從泉州回來一看:大旱,顆粒無收,兩個女兒餓死了……
不過,傲慢和清貧絕不影響李贄做個好官。51歲時他得到一個正四品實職,云南姚安知府。這實在不是個美差,西部待遇不好,姚安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但這絲毫沒妨礙他建功立業。他迅速摸清民情,采用無為而治的方式,對民族糾紛,“無人告發,即可裝聾作啞”,從不擴大事態;對民族上層人士,以禮待之,輸以至誠。三年任期下來,民族工作抓得有聲有色,令云南巡按御史劉維刮目相看,要向朝廷舉薦他。
按說,這該是一輩子顛沛流離的李贄官場生涯轉折點。哪知道李贄聽到消息,拔腿就跑,逃進了滇西雞足山里。
辭了官的李贄心里非常難過。首先,他沒有完成養家糊口的最低奮斗目標;其次,他還為生計丟掉了最高奮斗目標???學術。他還記得多年以前,在北京補了禮部司務的缺,有人嘲笑他說等了幾年撈到一個窮得要命的閑職。他自己是這么回答的:“我心目中的窮,同一般人說的窮不一樣。我覺得最窮是聽不到真理,最快樂是過自己感興趣的生活。十幾年來我奔走南北,只是為了生活,把追求真理的念頭遺忘了,如今我到了京師這種地方,能找到博學的人請教,就是快樂。”
言猶在耳,可歲月已蹉跎。你看那女兒墳塋舊,你看那老妻紅顏改,你看我這一把老骨頭還能做學問嗎?
當然能。
李贄想到做到。55歲的他攜妻從云南直奔湖北黃安的天臺書院,白天講學論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業是門客,兼職是家庭教師。
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個性要解放、個人要自由的“異端邪說”,與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統觀點激烈沖突,雙方水火不容。耿家門人也分成了兩派,彼此用拳腳來解決真理問題。耿定理一去世,李贄就從耿家搬出來,遷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開始了孤寂的學術流浪。
這一回,李贄似乎吸取了教訓,不住朋友家,住寺院。第一站,住維摩庵,算是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第二站,住龍湖芝佛院,在周思敬資助下讀書參禪。
結果,李贄火了!舉國上下,滿城盡是李贄“粉絲”。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他去山東寫作;歷史學家焦?替他主持新書發布會;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龍湖陪他一住三個月;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李贄一開壇講學,管你是哪座寺廟,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幾乎滿城空巷,都跑來聽李贄講課。這下子,李贄成了橫掃儒、釋、民的學術明星,明朝竟出了個前所未有的大眾偶像。
李贄學說,哪來如此魅力?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他流浪各地,對社會中下層生活深有體會;他執政多年,和學術精英有過思想的碰撞。兩方面的經歷,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他自幼的反叛精神和個性思想,在幾千年來“三綱五!钡摹盁o我”教條下,喊出了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心聲。就沖著這一點,能不得到飽受壓抑的儒學士子、平民百姓的歡迎嗎?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76歲高齡的李贄回到了龍湖,打算結束多年流浪的生活,終老在此。此時,老對頭耿定向終于發難了。而且,是一個李贄做夢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
大臣們聲淚俱下地控訴著和尚與尼姑、妓女、淑女的故事,萬歷皇帝聽得很滿意,他在逮捕令上作出了批示:“李贄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令下詔獄治罪。他的著作不論出版與否,一概查抄燒毀,凡收藏、保留者,嚴懲不貸!”
逮捕過程非常順利。當時李贄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馬經倫家里,他是應邀到此著書講學的。聽到抓他的錦衣衛到了,身體已經很羸弱的李贄竟快步走出來,大聲道:“是來逮捕我的吧,快給我抬來門板,讓我躺上去!卞\衣衛目瞪口呆,只好按照吩咐,把他抬進了監獄。
對死,李贄無所謂得很:“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來死,反等出禍。”然而,萬歷皇帝并不打算讓他死,思想的傳播已經扼殺,桃色新聞又不是什么死罪,皇恩浩蕩其實也很容易。于是,李贄既沒受什么刑,又可以讀書寫字,牢獄條件不可謂不好。最終的判決書下來了,李贄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他頓時失望了:一個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夠被看管?
公元1602年農歷三月十六日,李贄靜坐于北京皇城監獄,一名侍者為他剃頭。剃好以后,李贄搶過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頓時鮮血淋漓。侍者大急,問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贄不能出聲,以指在侍者手心寫:“不痛!笔陶哂謫,“和尚為何自割?”李贄寫:“七十老翁何所求?”輾轉兩日,終于斷氣……
他用一把剃刀追求到了他的自由。
從此,宣告了明末思想界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時代的遙遙無期,也宣告了對封建朝廷無聲的蔑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7571.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