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也曾發生宦官為禍之事,嚴重時如中唐后期,宦官甚至可以殺死或更換皇帝,因此,建國后,朱元璋對宦官一直保持警惕與戒備,他規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并在皇宮立了塊鐵牌子,寫著:嚴禁宦官干預政事,預者斬。他還規定,宦官級別不能超過四品。朱元璋一朝,宦官只能做些挑水掃地傳達之類的工作。為防宦官弄權,朱元璋還禁止宦官讀書。掌管圖書典籍的宦官,只要能認點字就行了,稍微文化高點的,也只限于那些為皇帝記錄詔令的少數宦官。
然而,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大明王朝卻成了歷史上宦官禍國最嚴重最慘烈的朝代。
成祖朱棣重用司禮監太監,給予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官民隱事”等大權,以致出現宦官馬騏激變番邦的事件。若說朱棣時馬騏誤國還只是個案,那到明宣宗時,宦官專政則開始泛濫了。宣宗元年,在內府竟然設立了教習內官監的內書堂。宣宗時,太監開始代表皇帝到全國各地采集奇花異草,珠寶珍玩。但那時太監還不敢太造次,像袁琦、裴可烈,都是皇帝十分寵信的太監,一旦犯錯,立即被誅殺。上面提到的馬騏,因貪欲而使交趾造反并脫離明政府統治,最后也被砍頭。這說明太監還不能形成重要勢力,皇帝還可以管理。
但,明英宗后,太監變得無所顧忌,開始染指軍隊礦山等等,地位日益上升,甚至凌駕于內閣大學士之上。嘉靖初年,太監見到內閣首輔,要打恭作揖行禮,到嘉靖中期,太監只需要對首輔平視行注目禮就行了,嘉靖后期,嚴嵩任首輔時,還要向太監拱手作揖才能進宮。嘉靖朝和太祖朝還是宦官沒有得勢的時期,其他時期,太監的權勢如何,大家可以放膽去想象了,《明史》說,崇禎時,內閣大學士新上任,首先要到司禮監太監那里請安報道。
明朝皇帝是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首先是朱元璋設定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皇帝與大臣溝通需要經過宦官。
朱元璋廢除丞相后,明朝漸漸形成了內閣幫助皇帝批復奏章的體制。按照這個體制,明王朝的內閣不能單獨行使職權,他的權力來自于自己的“票擬”和皇帝的“朱批”。
票擬,又叫票旨、條旨。通常情況下,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報告文書先匯集到通政司,通政司登記在案,錄下副本,然后將所有文書轉給皇帝,皇帝看了之后并不發表意見,而是轉到內閣,由大學生將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后,分別貼在這些報告的封面上,返還給皇帝�;实垡峭饬耍褪羌t筆抄寫工整,頒行全國。內閣大學士的意見叫“票擬”,皇帝的御筆使用朱筆,叫做“批紅”。經過批紅的文書,再登基備案,錄下副本,然后分發各地各部門執行。
只是,大學士跟皇帝之間,還隔著一段距離。對皇帝如何裁決,是不是依照大學士簽注的意見裁決,甚至會不會作相反的裁決,大學士不知道,他們很少有向皇帝當面陳述解釋的機會。像嘉靖萬歷時期,皇帝身居宮中,大學士數年甚至數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4066.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