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爾袞(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少年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屢建功勛1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mergen daicing beile,滿語“聰明機警”)之號,成為正白旗旗主(與兄阿濟格分別持有正白旗15個牛錄,阿濟格年長為旗主,因阿濟格代多鐸說親,被廢旗主,多爾袞繼而成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攝政王身份率八旗軍入關。
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清廷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加封至“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后順治帝奪其“成宗義皇帝”號。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謚忠,配享于太廟。
多爾袞一世驍勇,征戰四方,是值得滿蒙人民永遠紀念的人物。
人物生平:
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后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少年時期
多爾袞十五歲時,皇太極矯旨,迫其母阿巴亥(烏拉納喇氏)為努爾哈赤殉葬,多爾袞的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生于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歷二十九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與多鐸。在努爾哈赤晚年她是最得寵的人,被立為大妃,努爾哈赤給她的三個兒子分別掌管三旗。可是這位薄命的紅顏佳麗在三十七歲的盛年,因努爾哈赤的病逝而殉葬,香消玉殞。(清史原文:大妃,納喇氏,烏喇貝勒滿泰女。歲辛丑,歸太祖,年十二。孝慈皇后崩,立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於湯泉。疾大漸,乘舟自太子河還,召大妃出迎,入渾河。庚戌,舟次?雞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妃子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父母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父母早喪,對少年多爾袞是最大的不幸,這對他一生的成長和政治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
少年從征
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在母親死去的翌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多爾袞有戰功,破敵人于敖穆楞;侍珮O賜給他“墨爾根戴青”的美號,這一年,多爾袞才16歲。
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參加了幾乎所有的重大戰役,逐漸成為著名的軍事統帥。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戰役中,他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軍多有傷亡。事后,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說:“墨爾根戴青也沖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進攻錦州城,他又一馬當先,沖在前面。明將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炮,多爾袞受到夾擊,幾乎被擊斃。(清史原文:從上圍大凌河戰,多爾袞陷于陣,明兵墮壕者百余人。上切責諸將之不阻。)以后祖大壽投降,多爾袞向他談及當時的險狀,祖大壽說:“果有此事?如炮火擊中大王坐騎,后果不堪想象!”多爾袞卻說:“當時兩仇相敵,唯恐打不中啊。”
明確提出對明“殘毀”戰略。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詢問他們征明及察哈爾、朝鮮,應該以何者為先?多爾袞力主以征明為先。他從動搖明統治根基,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出發,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谷子熟時深入明境,圍困燕京截其援兵,殘毀其屯堡,消耗其國力。(清史原文:詔問征明朝及察哈爾、朝鮮三者何先,多爾袞:“宜整頓兵馬,乘谷熟時入邊圍燕京,截其援兵毀其屯堡,為久駐計可坐待其敝”.)多爾袞的建策,得到皇太極采納。因山海關外一帶地方尚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軍隊繞道蒙古地區,越過長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躪土地人民,給明朝以沉重打擊。
攻滅蒙古察哈爾部,獲傳國璽。后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惟獨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采取與后金對抗、周旋的態度。天聰八年,林丹汗出天花死在青海打草灘;侍珮O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于天聰九年二月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林丹汗的兒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因而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多爾袞也晉封和碩睿親王,更加受到重用。
擁立福臨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歷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多爾袞誅殺阿達禮、碩?,與諸王、諸貝勒、群臣奉福臨即位。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左右輔政,等福臨年長后,當即歸政。這個方案,打破了僵局。多爾袞顧全了大局,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也不是這場爭斗的失敗者,由于擁立6歲的福臨,一切實權掌握在他手中,與濟爾哈朗商議罷黜諸王貝勒在六部的官職。順治元年正月,禁止外國饋贈清朝諸王貝勒。濟爾哈朗諭令諸大臣,凡事先奏請攝政王多爾袞,書寫名子時,多爾袞亦先之。由是多爾袞始專政,成為清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
奠基北京
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消息傳到清廷,朝野震動。當權的多爾袞決定立即入關,爭奪政權。這時,本已投降農民起義軍的鎮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因不滿起義軍對其家屬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順治元年農歷四月十三日與劉宗敏率兵前往征討。吳三桂自料不敵農民起義軍,遂請求清朝出兵援助。順治元年農歷四月二十一日,農民起義軍抵達山海關,與吳三桂展開激戰。順治元年農歷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眼看就要戰敗,遂出關至歡喜嶺上的威遠臺謁見清攝政王多爾袞,再次請求清軍入援。多爾袞立即下令清軍三路入關,向農民起義軍陣地發動猛攻。起義軍寡不敵眾,劉宗敏受傷,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于順治元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順治元年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順治元年農歷四月三十日,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順治元年農歷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順治元年農歷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時稱燕京)。
清朝遷都北京既是出于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關外的戰略考慮。清廷以多爾袞為首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北京,只有占據這個關口才能進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農歷八月二十日,清朝開始遷都。順治元年九月,順治帝從盛京(沈陽)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順治元年農歷十月初十,皇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治。
統一中原
清軍進入北京后,順治元年農歷十月十九日,多爾袞命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部三萬余騎,由大同經榆林、延安迂回入陜進攻大順軍;命和碩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所部進軍江南。由于此前李自成為扭轉大順軍在山西、河南的頹勢,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懷慶(今河南沁陽),連克濟源、孟縣,在柏香鎮大敗清軍,斬殺懷慶總兵金玉和等人。多爾袞聞訊,急命正在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的多鐸轉兵向西,先解懷慶之圍,然后由河南渡黃河,與英親王阿濟格形成南北夾攻之勢,兩路清兵同時進攻大順軍。李自成親率劉宗敏、劉芳亮等精銳部隊北上,準備與阿濟格軍決戰于陜北。順治元年農歷十二月十五日,多鐸部進攻至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在靈寶境內擊敗大順軍后趨向潼關。李自成聞訊后急忙率兵掉頭趕赴潼關。清軍為保證此次戰役的勝利,增調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等部經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市西北)援助潼關清軍,并調來紅衣大炮加強裝備。清軍與大順軍在潼關激烈爭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多鐸率領的南路軍于潼關大敗大順軍。同時,英王阿濟格率領北路軍也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與多鐸會師西安指日可待。南北受敵的李自成棄西安南逃,出藍田,走商州(今陜西商縣),轉戰湖廣地區。順治二年二月,多爾袞命阿濟格繼續揮兵追擊大順軍。順治二年三月,劉宗敏率所部大順軍占領守備空虛的武昌,清軍追蹤而至,圍攻武昌。順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劉宗敏率所部大順軍棄城突圍,遭清軍伏擊,大將劉宗敏負傷被俘,后清軍用弓弦將其勒死。在此之前李自成率已部分大順軍從漢陽經嘉魚、蒲圻退至通城。順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湘鄂贛交界處的通城縣九宮山玄帝廟中拜神時遭當地鄉民誤殺,大順政權至此滅亡。
重用漢人
清朝入關,百廢待舉,多爾袞令戒飭官吏,網羅賢才,收恤都市貧民。用湯若望議,厘正歷法,定名曰時憲歷。倚重漢官范文程、洪承疇、馮銓等人,將內三院改為內閣,設大學士,行使原先明內閣的職責。承襲了明代“票擬”制度,即內閣對內外大小臣工的題奏本章草擬出批復意見,供皇帝審閱定奪。
輕徭薄賦
順治元年農歷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后,宣布自順治元年起,薄稅斂。令曰:“明朝弊政,實行三餉,遼餉之外,復還有練餉、剿餉,數倍加派,近者十余年,遠者二十年,以致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更有糧料、召買諸多名目,各種私派巧取殃民。今與民約,凡正額賦外,一切加派盡予刪除。官吏若有不從者,察實治其罪。”
革除弊政
多爾袞進入北京后,還下令:“自明朝禍亂,刁風日競設機構訟,傷財敗俗心竊痛之!自今皆予以維新,凡順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無大小悉行豁免。有違諭訐訟者,以所告之罪罪其自身。田、婚、斗毆細故,就有司告理即可。重大案情者經撫按結案,不是機密要情,無許進入北京越級訴訴。有訟師誣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訟師。”
誅除異己
肅武親王豪格,清太宗的第一個兒子,封肅親王。順治初立,肅親王怨多爾袞不擁立他為皇帝,有嫌隙。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夏四月戊午朔,以語侵睿親王多爾袞,為固山額真何洛會等所訐。訐告肅親王豪格怨望悖妄罪,多爾袞就以豪格“圖謀不軌”,削去他的王爵,廢豪格為庶人,其黨俄莫克圖等皆論死。大臣揚善等以諂附,坐死。順治元年十月,大封諸王,又恢復了他的王爵。順治三年,多爾袞派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統兵往四川鎮壓張獻忠大西軍。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凱旋回京,沒有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多爾袞與豪格有夙隙以豪格犯有包庇部屬、冒領軍功及提拔罪人揚善弟吉賽等罪名,將豪格囚禁于牢獄。順治五年三月,豪格死在獄中。多爾袞納豪格福晉為妃。(事見《清史稿·豪格傳》 )
剃發易服
清入關之初,多爾袞頒布“剃發易服”令,清廷明令清軍所到之處,限全體漢族人10日之內盡廢明朝衣冠,依從滿族剃發垂辮、著馬蹄箭袖的服飾習俗,違抗者處死,引起全國各地民眾的強烈反抗,很多人為此獻出生命。
占房圈地
清軍入關后,以明末戰亂造成大批無主土地為由,強行將京畿土地無償分給八旗王公貴族,造成大批被圈土地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更加動蕩。
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官民隨同遷入關內,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區。為了解決他們的生計,多爾袞下令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內城(又叫北城)的幾十萬漢民強迫遷往外城(南城),騰空內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漢人搬遷時雖然給一點搬家費,但根本不夠買房或蓋房。許多漢民傾家蕩產,或流離失所。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區跑馬占地。清廷派出官員,騎在馬上,拉開戶部發給的繩索,縱馬圈占百姓良田,俗稱“跑馬占地”.名義上是圈占無主荒田,分給王公貴族和八旗官兵,實際上是把農民的大量土地無償占有了。
投充逃人
清朝王公旗人富戶并不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在圈占的田地上設立農莊,因為缺少勞力,便實行逼民“投充”的政策,招收農民供其役使。許多漢人不愿離開故土,或經濟破產,紛紛投充到八旗名下,充當奴仆。他們的處境非常悲慘,又引發大批逃亡問題。
多爾袞制定了嚴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規定:抓獲逃人,鞭一百,歸還原主;隱匿者正法,家產沒收;左鄰右舍,各鞭一百,流放邊遠。這種肆意株連、刑罰過重的做法在社會上產生了嚴重惡果,與多爾袞“滿漢一家”的思想當然也是南轅北轍。
身后榮辱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農歷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享太廟。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農歷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順治七年十二月(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順治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迎多爾袞奠。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享太廟。
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后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順治八年農歷二月,蘇克薩哈與詹岱訐告“多爾袞薨時,其侍女吳爾庫尼將要殉葬,請以多爾袞所制八補黃龍袍、黑貂褂、大東珠置棺內。多爾袞活著時,欲謀篡位。”
固山額真譚泰亦言“多爾袞納肅王福晉,復令肅王之子至第較射,何洛會以惡言罵之。”于是巽親王滿達海、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及內大臣等疏言:“昔太宗文皇帝龍馭賓天,諸王與大臣共矢忠誠,擁戴皇上;噬戏皆跊_年,令睿親王多爾袞與臣濟爾哈朗同輔政。后多爾袞獨擅專權,不令濟爾哈朗干預朝政,以多爾袞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言行妄自尊大,自稱為皇父攝政王。構陷威逼肅親王,使其死,遂收其財產,且納其王妃。更悖理?妄入生母于太廟。臣等從前畏懼吞聲,今冒死上奏,原重加處治。”
順治遂下詔削多爾袞爵位,撤去廟享,并廢除孝烈武皇后謚號、廟享,罷黜宗室,收籍財產入官,養子多爾博歸豫親王宗。
乾隆三十八年,高宗詔曰:“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歿后其屬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功勞未可盡泯。今其塋域榛蕪,后嗣廢絕殊堪憫惻。交內務府派人員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時祭掃。”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又下詔曰:“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邊疆。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身后為蘇克薩哈所構陷,首告誣陷以謀逆。其時世祖未嘗親政,經諸王大臣定罪除睿親王封。朕念王若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其不于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入斂服?越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朕每覽《世祖實錄》至此,未嘗不為睿親王墮淚。睿親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感厚恩明君臣大義。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睿親王昭雪?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謚忠,配享于太廟。依親王園寢制度,修建其塋墓,令太常寺于春秋致祭。其王爵世襲罔替。”
個人生活:
多爾袞身體素質并非電視劇和電影中的粗大健壯,他是一個身材細弱的患病之人,他患有風病,經常性的頭暈目眩。多爾袞嗜好性欲和房事,史書記載的妻妾就有六妻四妾。
評價:
豪格詛咒多爾袞是“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袞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常常頭昏目眩,壯年猝死,大抵跟縱欲有關。隨著權力的迅速膨脹,多爾袞的生活窮侈極欲,“于八旗選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爾喀部索取有夫之婦”,還逼娶朝鮮公主,又嫌其不美,讓朝鮮再選美女,搞得朝鮮朝野大怨。
乾隆評價多爾袞: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義。
但多爾袞有“六大弊政”,剃發、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順治七年六月,廣西巡撫郭肇基等人因為“擅帶逃人五十三名”,被處死。順治十年豪雨成災,“直隸被水諸處,萬民流離,扶老攜幼,就食山東。但逃人法嚴,不敢收留,流民啼號轉徙”
家族成員:
妻妾
多爾袞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難說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個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鮮女子1人。在成群的佳麗中,《清史稿》提到的有4個人:
1.元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桑噶爾寨貝勒的女兒。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她與多爾袞成婚時,多爾袞只有13歲。順治六年博爾濟吉特氏逝世。他們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爾袞對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多爾袞去世,博爾濟吉特氏又被追封為敬孝忠恭義皇后。次年追封被奪。
2.皇太極的康惠淑妃撫養的蒙古女,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爾女。崇德元年,封衍慶宮淑妃。撫蒙古女,上命睿親王多爾袞娶焉。
3. 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索諾布臺吉的女兒。原是肅親王豪格的福晉。豪格被幽禁而死,多爾袞把她迎進王府,成為自己的王妃。
4. 妃李氏,朝鮮人,朝鮮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即朝鮮義順公主。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爾袞在迎娶豪格遺孀的同時,又派親信去朝鮮選美,結果16歲的李氏被選中。多爾袞親自前往迎娶,未舉行任何儀式,就迫不及待地與李氏在連山成婚。不久,多爾袞就撒手塵寰。
子女
史載多爾袞多妻無子,有一女東莪,以愛新覺羅·多爾博為養子世襲親王。
后“以睿王私制御用服飾等件,又欲率兩旗駐永平,陰謀篡逆。睿王應籍沒所屬家產人口入官。其養子多爾 博,女東莪俱給信王。”-----------《世祖實錄》順治八年二月癸巳條
軼事典故:
太后下嫁
孝莊文皇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爾袞,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史學界是爭論的焦點問題。
持下嫁說專家的理由:
1.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無疑是把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兒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沒有下嫁,她和皇室親王貝勒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卻得到他們的默認。當多爾袞死后,竟破例追封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附太廟。曾有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
2.據朝鮮史料記載,順治六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看見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便問“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清朝來使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云。”右議鄭太和說:“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朝鮮國王也說:“然則二帝矣。”這里說明朝鮮君臣也發現所謂“皇父”的奧秘。無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3.明朝遺臣張煌言著《張蒼水詩集》中“建夷宮詞”一詩中云:“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咋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4.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文皇后病重留下遺囑,“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于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這種作法是違背清朝帝后喪葬制度的,可見她有難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的靈樞停放在東陵,雍正時才葬入昭西陵地宮。
持未嫁說的專家認為:
1.孝莊文皇后在順治時已貴為皇太后,以她的尊崇身份,如下嫁就不會死后葬入皇陵了。
2.順治詔書子虛烏有。
3.張煌言之詩不可信,有的著名清史學家認為,張煌言對清廷懷有成見,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帝后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作里應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么可以印證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史料,因而下嫁是“敵國”(指南明政權)之傳聞而已,F存的清代官書、檔案中沒有任何記載,“詩之為物,尤可以興到揮灑,不負傳信之責。”因此不能據此孤證為定論。在《建夷宮詞》中另外一首中說,清初某皇帝曾經娶了一個懷有遺腹子的孀婦為皇后,“錯將蝦子作龍兒”,但在清史上,這事子虛烏有,可見他的詩根本沒有史實根據。
4.康熙帝及以后各帝始終承認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文皇帝的皇后,對其尊崇備致,歌功頌德,祭禮有加。所以“太后下嫁”之案根本不存在。
5.“慈寧宮里爛盈門”之句說太后大婚時慈寧宮內外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但據《清實錄》載,孝莊文皇后是在順治十年慈寧宮修葺之后才搬進去的,所以大辦婚事必得在順治十年之后,但多爾袞已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可見“太后下嫁”之說不可信。
生母之死
關于多爾袞生母阿巴亥的死,在清朝的官修史書中就有不同說法。
在成書最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阿巴亥被描繪成容貌艷麗,卻心懷嫉妒的人,因此屢屢引起努爾哈赤不悅。努爾哈赤擔心自己死后,阿巴亥會危害國家,所以,預先遺言給年長諸子,到時候必須令她殉死。在努爾哈赤死后,努爾哈赤年長諸子代善、皇太極等告訴阿巴亥,按照父親遺言,她必須自盡,以便死后繼續服侍他。阿巴亥只有37歲,豐姿綽約,正值盛年;趯θ松牧魬俸蛯圩拥臓繏欤侔阒,不愿殉死。代善、皇太極堅持必須遵從先帝遺命。阿巴亥被逼無奈,只好盛裝打扮,佩帶珠寶飾物,請求諸貝勒善待兩幼子多爾袞、多鐸,隨即在辰時(早晨7-9時)自盡。阿巴亥死時,阿濟格22歲已經成年,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但這種有意丑化阿巴亥的說法,似乎有些牽強,因而有研究者推測,這部編寫于清太宗時代的《實錄》企圖隱瞞歷史上的某些真相。
根據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努爾哈赤臨終時,曾遺命由幼子多爾袞繼承汗位,代善為攝政。但努爾哈赤死后,代善支持皇太極登極。為確保多爾袞母親不加反對,必須逼迫其自盡。還有一種說法,努爾哈赤并未確指繼承人,但他曾明確宣布,日后將由掌管八旗的八和碩貝勒共同執政,并從中推舉一名新汗。努爾哈赤死時,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各領一旗。其它和碩貝勒擔心,在其母阿巴亥的支持下,他們三人聯合在一起,力量會變得十分強大。因此,四位年長的和碩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才決定阿巴亥必須自盡。如果這種推測言之成理,阿巴亥應是被迫自盡的,并非遵照努爾哈赤的遺詔。所謂“遺詔”,純屬偽造!秾嶄洝分杏嘘P阿巴亥的記述,也是無中生有。
此后,關于多爾袞生母的記載,在清朝官修史書《實錄》中幾經修改。
清朝入關后,順治帝福臨年幼,多爾袞總攝朝政,權勢達到頂點,他追謚其母為“孝烈武皇后”,并配享太廟。他還命令編寫本朝歷史的史官,從《實錄》中刪除不利于其母的記載。然而,一旦多爾袞逝世,在諸王羅致他的諸多“罪狀”中,就包括篡改歷史、使其母配享太廟。隨即,“孝烈武皇后”的謚號被追奪,并重新恢復了《實錄》中已被刪除的有關阿巴亥的內容。
最后,在乾隆年間編纂的《清太祖實錄》的最后定本中,關于阿巴亥的死,做了新的解釋:一是否定了努爾哈赤生前有遺囑的說法,“上(指努爾哈赤)于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誡,臨崩(死)不復言及”;一是對阿巴亥的死做了含糊其詞的處理,只用了“以身殉焉”四個字。至于是被逼殉死,還是主動殉死,完全沒說。
歡迎大家關注最優雅不會污的奇聞異事網公眾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7890.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