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嶺沿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之間的邊際徐徐東進,南折而行,忽然一個拐彎,遂聳成了玉華山。川流不息,沖出四個峽澗,都極為幽邃,它們是:芝蘭谷,鳳凰谷,野火谷,珊瑚谷。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玄奘便圓寂于斯。古者有言,生有時,死有地。玄奘居然應驗了。
627年,玄奘27歲,開始了西域之行。他是隨商隊出境的。他曾經再三上書朝廷,盼望能批準其往天竺去學習佛經,最終無音訊。遂不惜違反法律而去追求真理。見他走了,官方便發布了通緝令,指出:“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到涼州,通緝令便到涼州,到瓜州,通緝令便到瓜州,好在有仁者相助,玄奘才沒有半途而廢。
玄奘是河南偃師人,慧根深長,十二歲便在洛陽凈土寺出家。之后持缽云游天下,足跡遍布今之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謙虛請教高僧大德。不過,他終于遺憾地發現,佛教流行中國幾百年,卻爭論紛紜,迷惑久存,信徒也各執其辭,遂發誓往釋迦牟尼的故鄉去澄清問題。
西域路上,玄奘九死一生。風暴、沙漠、雪山、驕陽,迭起襲身。嘗有四天不得飲食,而且常常迷失方向,只能尋白骨和馬糞向前。胡佬之謀害,盜匪之搶劫,甚至部族之強留,也都是致命的危難。然而,玄奘發誓:寧可死,不能屈,并堅持走到了天竺,今之印度。數渡恒河,遍巡圣跡,尤其是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的五年學習,使其佛經大明。遵戒賢大師之命,玄奘為眾僧設壇授業,釋義排難,從而名聲鵲起。應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參加法會,連續十八天宣揚大乘之旨,千目仰視,萬耳傾聽,竟無一聲詰責反駁,從而威望隆盛。這是641年春天的情況,玄奘41歲。
然而到佛教之源來學習,是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天竺再愜,玄奘也要歸去,遂告別了他的崇拜者和仰慕者,啟程返回。在抵達于闐國的時候,玄奘不忘他是偷渡出境的,便上書朝廷,承認自己私奔天竺,冒犯了憲章。645年,唐太宗下詔,表示歡迎其還,并愿見玄奘。
一個徹底追求真理的人不懼怕困難、坎坷,甚至準備犧牲,同時,也能拒絕富貴和權力。當年在赴西域的路上,便有高昌王愛敬玄奘,提出要供養他一生,并奉為國師,讓其民崇拜和仰慕,不過玄奘堅拒,因為其目標并不在地位與生活的優越;在洛陽,玄奘向唐太宗匯報了西域十七年的收獲,唐太宗欣悅有加,覺得其具松風水月之清華、仙露明珠之朗潤,遂建議他輔政治國,不過,玄奘也婉拒了,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之顯赫。所以,矢志成事,就當像玄奘一樣去欲無畏。
玄奘返回后,基本上就在長安翻譯佛經,先在弘福寺,后到慈恩寺,又到西明寺,凡十五年,功績豐碩?上Ь⿴熑穗s,請教者和好奇者紛至沓來,難有寧日。長期勞作,身體也病倦了。他便上書唐高宗李治,希望恩準往玉華寺去翻譯佛經,度其余生。唐高宗同意了,并批示翻譯佛經的團隊隨之而行。
玉華寺就在玉華山。624年,唐高祖李淵在鳳凰谷建仁智宮,一來避暑、狩獵,二來可以駐兵防御突厥對關中的進犯。周谷城認為,突厥就是秦漢時期的匈奴。到了647年,不足48歲的唐太宗身患風疾,特別懼熱,便改仁智宮為玉華宮,并擴大為五門十殿,巍峨至極,從而修養于斯。唐高宗登基不久,大約是651年吧,下詔廢玉華宮為玉華寺,并還土于民,其原因難測。玄奘便居這里的肅成院,共四年,有大典翻譯成冊。
664年夏歷正月的一天,玄奘在玉華山過河,趔趄失足,損傷其脛,漸為重病。玄奘顯然有預感,遂吩咐門徒,他的生涯將盡,死了用葦席裹尸,置于深山老林的僻靜之處就行了,因為他的身體不潔,怕染天物。幾個門徒雖安慰了師父,但卻不禁流淚。二十六天后,玄奘便圓寂了。
西安距玉華山有兩個小時的路程。我到這里的時候是黃昏,天凈若洗、晚霞絢爛。恰有大雁在征,羽翼匆匆,長鳴于空。高岡上的草木和峪溝里的草木盡管青蔥滿堆,但似乎已有秋風在孕育了。驀地感到一陣惆悵!玄奘曾經向唐太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太宗不同意,之后,玄奘又向唐高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高宗也不同意。為什么皇帝不給玄奘選擇的自由?為什么非要把玄奘安置在長安不可?是因為玄奘的思想影響天下嗎?皇帝是如何考慮的?玄奘又是怎么一種感受?我徘徊慷慨,心浸悲涼。
玄奘在玉華山多少留下了一些遺產。我看到了懸空而鑿的供奉釋迦牟尼及其菩薩的巖窟,看到了一棵娑羅樹,還有佛足印石和金剛座石。
玄奘是曠世之人,也是絕代之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7931.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