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文物考古代表團赴蒙古國國家歷史博物館考察證實,近幾年來蒙古國在突厥考古方面取得了重大新成果。
2001年8月,由蒙古國與土耳其共和國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蒙古舊都———哈喇和林之北大約45公里的突厥毗伽可汗陵園,發掘出土了總計2800余件珍貴文物,并稱其為“毗伽可汗的寶藏”(Treasure of BilgeKhagan)。
目前,這批珍寶收藏在烏蘭巴托蒙古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共分為金器、銀器、鐵器、銅器、寶石、紡織品等六大類。其中,金器中包括金腰帶、黃金動物雕像、金冠、金牌飾、金耳環。在這些金器中最為重要的是一項刻有鳥紋浮雕的金冠,上面還嵌有一顆寶石。此外,金腰帶與唐代突厥石人像腰間所刻的腰帶相同。
據蒙古、土耳其聯合考察隊介紹,考察隊于2001年8月1日進入毗伽可汗陵園,陵園內最顯著的地面遺物是毗伽可汗的墓碑,但此碑已經裂成碎塊。于是,他們先把墓碑三個主要碎塊加以拼合,然后,對一處祭祀遺址發掘清理。
在清理這處祭祀遺址中,發現了一個由1850多片銀花裝飾的箱子,箱子里面盛放著眾多的寶物。因此,它被稱為“百寶箱”。突厥民族興起于公元6世紀中葉,原居住在中亞阿爾泰山地區,是柔然汗國的“鍛奴”。突厥一詞的含義,根據《突厥語辭典》的解釋,是“最成熟的興旺之時”。公元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東至遼河,西至阿姆河,南達鄂爾多斯,北抵貝加爾湖的草原帝國。隋唐時期,突厥與隋唐兩朝有戰有和,隋朝有兩位公主嫁給突厥可汗。唐代曾設大單于都護府和東、中、西三座受降城與突厥對峙。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曾為唐代的大單于都護府,唐代的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遺址,也在內蒙古地區被發現。
公元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了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勞,建立了一座闕特勤碑及其陵園。公元734年,毗伽可汗在一次宮殿政變中被毒死,平定叛亂后,于公元735年為毗伽可汗建陵園并立碑、立石像。當時,唐朝皇帝是為玄宗李隆基,唐與突厥關系較為友好。因此,由玄宗親筆為闕特勤書寫碑文,即“故闕特勤碑”。唐朝的史官李融為毗伽可汗書寫了漢文碑,兩碑的突厥文則由也里特勤書寫。
為了對突厥表示友好,唐玄宗還下詔,派遣宗正卿李?前往吊祭,并且設廟宇陵園。這些歷史過程,在《舊唐書》、《新唐書》的《突厥傳》以及《資治通鑒·唐紀》中均有記載。闕特勤碑與毗伽可汗碑相距約1公里,均位于蒙古國后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公元19世紀末葉,俄羅斯考古隊發現了這兩塊碑,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百余年來研究兩碑的成果不斷。但是,更能反映突厥物質文化的地下墓葬直到2001年才被發現。毗伽可汗陵園中出土的文物,標志著一個新的考古時代揭開了序幕。
勘探表明,毗伽可汗與闕特勤陵園內,至少有大小9座墓葬。因此,隨著首次發掘毗伽可汗陵園的祭祀遺址之后,還將對其他墓進行發掘。此外,還計劃對位于烏蘭巴托東南60公里的突厥大臣敦欲谷的墓地加以發掘。這一系列的考古,將推動突厥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進行。
盡管目前對毗伽可汗陵園考古的正式報告還未發表,但通過日本NHK電視臺、英國路透社、土耳其阿納多盧新聞社的報道,可知這次出土的文物價值很高。其中,黃金腰帶、神鳥金冠、鎏金銀鹿、單把金壺、鼓腹銀罐、金盤等,屬于突厥本土地區的草原藝術,可與歐亞草原特別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式青銅器進行比較研究。而另一類出土文物,如金銀細頸胡瓶、金杯、金銀花和耳環等,則為中亞粟特文化的產物,也可與唐代的此類文物進行比較研究。相信隨著毗伽可汗陵墓出土文物的詳細發表,以及正式展覽之后,突厥歷史與文化將更加明晰地顯示出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8143.html
相關閱讀: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