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唐太宗:盛世的開創者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唐王朝迅速地達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社會安定,生產恢復,人民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并且造成了皇帝兼聽納諫,廣任賢良;大臣敢于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上下一致,力求致治這樣一種封建社會少有的政治風氣,開創了被譽為貞觀之治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使大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大唐帝國290余年基業的基礎,唐太宗也因此為中國封建帝王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人們譽為“帝王楷模”。
  
  打出來的江山
  
  李世民于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自幼聰明敏捷,膽識過人。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后,他從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習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騎射征戰和文韜武略。他少時就熟讀了《孫子兵法》,并且能夠用孫子之言與父親李淵講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父親的喜愛。青年時代的李世民更是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在青少年時代,李世民和全家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動,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了解了大量的社會現實情況,見多識廣,眼界開闊,逐漸形成了他意志倔強、豪放剛烈的性格特點,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于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這些性格和習慣,使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開始顯露了出眾的才華。
  
  公元615年,隋煬帝巡查北方要塞時,突遭突厥始畢可汗幾十萬騎兵襲擊,雁門(今山西代縣)一帶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煬帝困守雁門城內,將求救的詔書捆在木板上放進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就在這時應募入伍,隸屬屯衛將軍云定興部下。李世民向云定興獻出疑兵之計:“始畢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到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應當在白天遍設旌旗幾十里,在夜里則擂鼓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為大量救兵已到,便會望風而逃。如若不然,現在敵眾我寡,萬一敵軍傾巢出擊,我們就難以支撐了。”
  
  云定興立即依計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計,匆忙引兵退去。在這次解圍戰中李世民初露過人的軍事才華。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本來是隋朝的大將,被封為唐公。隋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反抗隋煬帝。李世民也為國事擔憂,常在父親面前說起這些事。
  
  李世民有個好朋友,名叫劉文靜,是晉陽縣(在現在山西。┑目h令。劉文靜因為和一位反抗隋朝的農民起義領袖結成了親家,隋朝官府把他關進了監獄。有一天,李世民去探望他。劉文靜對李世民說:“現在天下大亂,可惜沒有像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人來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說:“我正是來跟您商議這件大事的。您有什么好計策?”
  
  “現在各地反隋的有幾萬人,只要能把他們利用起來,奪取天下就像把手掌翻過來一樣容易。您父親統率著幾萬軍隊,晉陽城里也可以招收十萬人,有了這支兵力,不用半年,就能得天下呀!”
  
  “您說的正是我所想的。”李世民十分高興,可又有些猶豫地說,“就怕我父親不同意!”
  
  這時候,李淵的軍隊在一次和外族的戰爭中打了敗仗,他怕朝廷責備,十分著急。李世民乘機對父親說:“您要是能順應民心,起兵反隋,就能轉禍為福!”
  
  “大膽!”李淵聽了大吃一驚,“你再胡說,我就把你抓起來,交給縣官去治罪!”
  
  “我看清了天下大勢,才敢說這些話。”李世民不慌不忙地回答,“您就是去告發我,我也不想跑。”
  
  “唉!我哪能忍心告發你?只是讓你不要再胡說八道罷了。”李淵說。
  
  第二天,李世民又來見父親,勸他說:“我昨天的話,是萬全之策,請您別再猶豫啦!”
  
  李淵長嘆一口氣,說:“昨兒晚上我想來想去,覺得你說的話也有理,就依你說的去辦吧。”
  
  就這樣,在李世民的鼓動下,李淵起兵反隋了。于是,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領兵首戰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后進兵長安的必經之路。兄弟二人治軍嚴明,長驅直入,攻下西河。此后,李淵父子又領兵南下攻下霍邑。在圍攻關中門戶河東時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張先入關直取長安,長安一下則河東不戰自降。李淵采納了他的意見,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安,一路繼續圍困河東。果然在長安攻陷之后,河東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定年號為武德。李淵有四個兒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李玄霸早死了,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哥哥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全國的統一,事實上當時正是各派軍事勢力分裂與混戰的高峰期。李淵在稱帝之后就不便于親征了,而建成也要在長安輔佐父親處理政務,這樣,平定各方勢力、統一全國便成了李世民不可推卸的責任,二十來歲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統帥千軍萬馬,開始了他的歷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戰爭生涯。
  
  公元617年十二月,金城郡富豪薛舉率領十萬軍隊進犯渭水,攻打扶風,和李淵爭奪關中。李淵命李世民為帥與薛舉戰于扶風,斬首萬余人,大勝薛舉,將唐的勢力擴充到了隴右一帶,進一步穩定了關中的局勢。第二年的六月,李淵又封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繼續討伐薛舉。七月,和薛舉戰于涇州,因為當時李世民正患瘧疾,在軍中養病,而屬將急于決戰。由于戰爭準備不足,被薛舉偷襲,結果大敗而歸。八月,薛舉死后,其子薛仁杲領兵進犯。李世民繼續出征,他先固守六十天,不準部下迎戰,還下令:“敢言戰者斬!”這主要是為了使自己的軍隊士氣得到恢復,同時也挫敵銳氣。等時機成熟時,李世民便命令屬將先誘敵深入,然后全軍出動聚殲。淺水原這一戰,大破敵軍,結果薛仁杲投降,隴右地區宣告平定。
  
  公元619年三月,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舉南下,攻打并州,就是太原地區。并州的總管李元吉支持不住,逃回了長安。致使晉州等地也失守,關中地區震動。李淵想放棄河東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他認為河東是富庶之地,也是京城的重要依托,還是起兵之地,所以不能放棄,他愿意領兵奪回來。李淵便命李世民領兵出征,十一月,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的機會順利渡河,然后用“堅壁挫銳”的戰術來和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對峙。李世民堅守不出,挫敵銳氣,待機而動,因為他知道敵軍深入,必定會糧草不濟。次年的二月,在宋金剛軍糧草缺乏時破敵于介休城,劉武周放棄太原北逃。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于在公元620年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92543.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