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管子》與“貞觀之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

唐朝初期的“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古代清明治世。曾出現了“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斗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表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貞觀政要》卷一)的政治局面。然而這一空前的封建盛世同樣與《管子》有著不解之緣,是《管子》經世致用的又一典范。

自西漢劉向編定《管子》后的近700年中,沒有發現為《管子》做注者,這一社會現象說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正統地位的確立。然而到了唐代,《管子》書的第一個譯注者卻是“貞觀之治”時重大政策措施、施政方針的重要謀劃者和執行者房玄齡(579-648)。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說:“《管子》二十四卷,齊相管夷吾撰,唐房玄齡注!睋缎绿茣し啃g列傳》載,房玄齡是齊州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信。統一戰爭中助李世民謀劃軍事,搜羅文武臣僚,并參與“玄武門之就”,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唐太宗即位后,房玄齡居宰相之職長達20年,制定律令,選拔人才,“權寵隆極,總朝政……凡糧械飛輸,軍伍行留,悉裁總之”房玄齡晚年多病,李世民親自駕臨其床前“聽臥治事”。從李世民給房玄齡的權力和對房玄齡言聽計從的態度不難看出,已被歷史證明、堪稱清明務實的貞觀政略多源于運籌巨擘房玄齡。而房的謀劃又多源于他研讀最多的經世致用的《管子》。

房玄齡以“首席宰相”的身份注《管子》,起碼能夠說明“貞治之治”的施政方針有源于《管子》的成份。首先可以說,房玄齡對《管子》的研究是精到深透的,因為不下一番韋編三絕的功夫是很難為其作注的。再者,他為《管子》作注的動機中,必定有把自己在實踐中認為行之有效的治國理論介紹給后人的意思。除房玄齡外,貞觀時期以錚諫聞名于世的魏征也有一卷頗具史料價值的《管子治要》傳于后世。特別是金口玉言的決策者李世民,有些話直接是從《管子》中學來的。如:”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成熟),則兆庶(百姓)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卷8);“家給人足,本藉于農?v使瓦礫盡作隋珠,沙石皆為和璧,珍寶滿目,何解饑寒”(《冊府元龜》卷157)。而且他即位后多次頒布減免全國或部分地區租賦的法令,并采取了用免賦役的辦法招募農民歸業等一系列富民重農措施?梢,《管子》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貞觀政略的理論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考證為《管子》作注者是尹知章而不是房玄齡。這一考證觀點的真假在此暫且不論,假設這一觀點成立,更能說明貞觀政略多源于《管子》。因為尹知章生活在“貞觀之治”以后的唐高宗至唐玄宗開元初年,這一時期正是貞觀政略的繼承發展時期,開元盛世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是貞觀政略的繼承延續!尹知章此時注釋《管子》,恰好說明正在延續的貞觀政略與《管子》密不可分。再者,尹知章是國子博士,身為國家最高學府的國學博士,本該以探究、教授儒學為本,這種舍其正統思想而尊就“在野”異論的做法,若非“政治思想”有問題,起碼是有點不務正業?梢,“尹注”一說若能成立的話,可從一個側面明顯反映出貞觀決策層及其繼承者們在至高廟堂中為《管子》留出了一席之地?傊,房玄齡也好,尹知章也罷,正是他二人為《管子》作注,才使這部先秦寶典重顯于世,并得到了空前重視。

“貞觀之治”有多處模仿1300多年前“桓管霸業”的痕跡,有幾處甚至出現了歷史的“雷同”現象:

一、眾望所歸弟代兄。齊桓公姜小白取代了他的哥哥公子糾,唐太宗李世民取代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二者都是由于弟弟的德操、能力和智慧超過了哥哥,雖然有“違章操作”和骨肉相殘之嫌,卻體現了“能者上”的原則,收到了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社會效果。

二、對頭冤家成真君臣。齊桓公捐棄一箭之仇,任自己的仇人、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并尊為“仲父”。唐太宗重用處處想置己于死地的太子李建成的謀臣魏征,并授予諫議大夫和中書舍人之要職,二者可謂歷史上無獨有偶的“絕對”!“玄武門之變”后,魏征率直地說:“太子若早聽我的話,決無今日之禍!”李世民被魏征的坦率、剛烈、忠貞所動,任用他為諫議大夫,經常召他“入臥內”,請魏征評論自己執政的得失。魏征也“喜逢知已”,知無不言,竭盡全力。上述這兩對君臣都是相得益彰的明君賢臣。明君不計私怨,以寬廣的胸懷為賢臣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臺,賢臣輔佐明君開創了彪炳千古的業績!《史記》稱“桓公以霸,力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舊唐書·魏征傳》說貞觀政績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再者說,善于用人、善于納諫正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均田分力”與“均田制”。二者不僅名字差不多,而且有一個基本的相同點:即都是以土地國有為前提的。管仲的“均田分力”是奴隸制土地國有制下的生產關系大變革,“貞觀之治”的均田制則是封建制土地國有制下的生產關系大變革。須知封建制度是以封建的土地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在封建制度日臻完善的唐朝實行土地國有前提下的“均田制”,難脫復古嫌疑!而貞觀政府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和荒地分給無地的農民和流民,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成為封建土地私有制經濟有力的補充,是“貞觀之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均田分力”與“均田制”在內容上也幾近“雷同”:桓管的“均田分力”是一夫各授田百畝”,貞觀“均田制”也是“成年男子授田100畝”;“均田分力”是“民20授田,60歸田”,“均田制”是“80畝口分田死后歸還國家,20畝永業田可傳給子孫”;與“均田制”相匹配的有“相地而衰征”賦稅改革,規定“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大匡)輕稅制,以減輕農奴負擔;與“均田制”相匹配的有輕徭薄賦的“租庸調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谷物2擔,叫作“租”,繳納3尺絹或3尺7寸5布,叫作“調”,在服徭役期限內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管子》說:無奪民時則百姓富”(小匡),“彼王者不奪農時,故五谷興豐”(巨承馬);貞觀“租庸調制”中的“庸”就是特意保證農民生產時間的政策。

四、“海岱間一都會”與“長安百萬家”!昂a烽g一都會”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長安百萬家”出自韓愈的詩句,分別形容齊都臨淄和唐都長安都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榮、最富庶、最文明的城市。盡管長安的繁華程度比臨淄高得多,然而二者也有穿越時空隧道的驚人相似之處:桓管時期的臨淄城采取“士、農、工、商四民分業定居”的發展工商業措施;唐都長安也實行了宮殿、衙署、坊(住宅區)、市(商業區)四區分開的建筑模式!笆小眱韧袠I的店鋪集中在同一個區域,叫“行”,最繁華時多達200余“行”;腹軙r期采取“選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的招賢納才措施,實施“來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財”的開放政策,出現了“天下商賈歸之若流水”興旺景象;李世民送文成公主入藏,派使者到天竺學習熬糖法,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經,與日本通使,與波斯、阿拉伯通商,使各族和各國僑民云集長安,貞觀時遷入長安的僅突厥族就有1萬家,在唐都長安生活的外國人近20萬。英國學者威爾斯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边@種開放創新、大膽化夷、兼收并蓄的理念是與《管子》思想核心一脈相承的。

房、尹二人為《管子》作注后,直至700年后的明朝才出現了劉績的《管子》注本。明清時期,研究《管子》的論著或文章雖然不少,但大多停留在書本和學術研究的層面上,未能明顯地進入中央決策階層視野,因而不可能得以充分經世致用。到了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領袖、歷史學家梁啟超,在他的《管子評傳》中曾給予了管仲“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鉅子也”的高度評價。只可惜戊戌變法胎死腹中,《管子》也就失去了一次極好的登臺亮相機會。

(作者單位:臨淄區教委)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06303.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