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省、直轄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誤解多多。有的地理書說四川得名因境內的四條河流而得名,有的書說山東省因泰山以東而得名……其實,我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名稱多數來自行政區劃的演變。
河北:位置在黃河之北,但河北省的得名并不是因為這個。唐代這里大部分屬河北道;宋設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路、河北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屬中書。幻髟O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1928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使用至今。因此,河北省得名源自唐代的河北道。
山西:位置在太行山之西,但得名不是直接出自太行山之西。唐代這里大部分屬于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路、河東南路;元設河東山西道;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因此,山西得名出自元代的河東山西道。
內蒙古:蒙古各部以大戈壁沙漠為地理分界,分為兩大部分,戈壁以北稱外蒙古,戈壁以南稱內蒙古。“內”“外”是相對中國中心部分說的。
遼寧:這里以“遼”為地名,歷史很悠久了,但作為省名的“遼寧”是后來才出現的。遼寧意為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唐屬河北道;遼屬東京、上京等道;金屬東京、北京等路;元置遼陽行中書;明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清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1929年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
吉林: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吉林是吉林烏拉的簡化。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
黑龍江:以黑龍江城而得名。清初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首字得名。1644年,清改南京為江南省?滴趿辏ü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
安徽:以安慶、徽州取首字得名。清初屬江南省,后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
浙江: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又稱浙江,因而得名。唐設江南東道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明置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
山東:金代在這里設置了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
河南: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湖南:唐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和黔中道,后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
湖北:宋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屬湖廣行中書省;明屬湖廣省,后改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
廣東: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東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屬湖廣行中書;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新中國成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在南寧。1958年3月15日,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
福建:以福州、建州取首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
臺灣:臺灣一名由何而來,學術界尚難定論。一般認為,16世紀時臺灣有“大員”之稱,指臺南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17世紀“大員”又被改寫成臺灣。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筑的熱蘭遮城,稱之臺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后,臺灣大致指今臺南市一帶。清初建立臺灣府,“臺灣”一名才指整個島嶼。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新中國成立后,屬廣東省,1988置海南省。
江西:唐屬江南西道,后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東、西二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中書。幻髦媒魇,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
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西漢時云嶺之南有個云南縣(今云南祥云縣),后來云南成了省名。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分屬云南、四川、湖廣三行中書;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
四川: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西等道;宋設川峽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
陜西:以在陜原之西得名。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陜西行中書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
甘肅:以甘州、肅州取首字得名。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行中書省,為甘肅得名的開始。
寧夏:元滅西夏,置寧夏府路屬甘肅行省,寧夏取西夏安寧之意;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后撤銷并入內蒙古自治區和甘肅省,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清初為衛藏地,后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后建青海省。
西藏: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分衛(前藏)、藏(后藏)等四部,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清統一后,新疆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新歸附的疆土稱新疆;1884年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北京: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將軍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反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天津: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將左右2個衛歸并到天津衛,三衛合一。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并在新中國成立那天正式稱為直轄市。
上海:上海之稱始于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重慶: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后更中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朝為渝,北宋改為恭州。孝宗淳朝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12764.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