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的發展,有時似乎是頗有規律在按步就班的前進,有時卻又是處于充滿極大變數的混沌狀況。1644年,就是中國歷史發展中處于了混沌狀態的一頁。 1644年,中國竟然有三個皇帝同時占椐了歷史的畫面。
在這一年,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在先后經歷了十七位朱姓皇帝,傳至崇禎十七年時,氣數終已顯盡。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京城之際,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幕,則是三十七歲的崇禎皇帝本人,于三月十九日自縊于皇宮內的煤山。 也是在這一年的元旦,由明末眾多的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的“闖王”李自成,在古都西安建立了他的農民王朝,在眾頭領部屬的擁戴下,李自成登基做了皇帝,國號“大順”,建元“永昌”。然后,他即揮師東進,一路勢如破竹,攻關奪隘,沿途明朝官將,大都或不戰棄城而逃,或開城門投降歸順,短短二個多月時間,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便從西安打到了北京,一口氣就滅掉了明王朝。 還是在這一年,則是關外小小的清王朝的順治元年,而坐在帝位上的,也是時年僅六歲的小孩子福臨。但是,當年四月初九,清王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叔攝政王、年僅三十三歲的大將軍多爾袞,率領占滿清全國兵力三分之二的十萬清兵,從盛京(沈陽)出發,浩浩蕩蕩南下,開始了新一輪伐明征戰。由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主動降清,結果,區區十萬兵馬的清軍,竟也輕輕松松得以首次由此進至長城關內;而山海關內南向關前的一戰,更是不甚費力地打敗了李自成親率的二十萬“大順”東征軍,并且,于五月二日就攻入北京城,自此確立了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滿清王朝,順治也就成為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從西安發兵東進,打入北京城,滅掉明王朝,僅用了只有七十多天時間,這一幕改朝換代的歷史,其變化之快,的確算得上是神速。 然而,李自成創造的改朝換代神速紀錄,卻僅僅保持了四十一天,就被清王朝大將軍多爾袞以他創造的戰績予以刷新:十萬清軍自四月初九從盛京(沈陽)出征起,至打敗李自成的數十萬“大順”農民軍,于五月初二攻進北京城,奠定滿清王朝統治全中國地位,則只用了短短的二十三天! 1644年,真是歷史飛速跳躍發展的一年。
如果說,由于明朝末年的天災政禍,導至李自成的百萬農民軍得以推翻舊王朝,確存在很大的可能、并也實現了,那么,僅僅十來萬人的滿清軍隊,竟而也能不僅輕易擊敗已有十多年征戰經驗、兵力比其多數倍的“大順”農民軍,并且,竟能輕輕松松打進北京城,繼而南下逐鹿中原、統一全國,則更是令人驚異的一頁。
這大概是因為,1644年正是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混沌”階段。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混沌”階段,實際就是一個原有趨勢、原有通道、原有發展規律已被打破、已經失效,但新的趨勢、通道、規律又尚未確立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事物發展的方向已完全失控,而它終究會朝哪一個方向前進,也失去了所謂必然性。相反,在此期間,任意一個小小的、在以前完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素,則有可能撥動著歷史天平向著何方傾斜。 人們常說的“蝴蝶效應”,即“北京的一只蝴蝶無意煽動幾下翅膀,卻在紐約變成了一陣風暴”,就是事物發展處于混沌階段的最主要特點。 當然,并非是所有的微小因素都能演變成一幕幕大戲,不是所有的微小因素都能改變事物發展的進程與方向,“蝴蝶效應”的發生,是需要種種因素正好同時配合之際。而且,同樣的因素在這一個場合下,起到了改變事物發展方向的作用,但到另一個場合中,卻可能完全無濟于事,沒有任何作用。在這里,事物發展有著極大的偶然性。 一場暗殺奧匈帝國王儲的行剌,可以最終引發了一場世界大戰;但,比那王儲重要得多的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身亡,卻僅僅讓世人驚異了幾天,就波平浪靜。 1644年中,也確存在有許多不確定的偶然因素,隨時有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之一
李自成元旦在西安稱帝后,隨即率領“大順”農民軍東征,向北京進發。渡黃河入山西,攻關破城,一路順風。不料,在二月二十一日攻打寧武關時,卻遇到了一位難纏的對手、守關總兵周遇吉。周是來自關外錦州衛的將領,頗有領兵作戰經驗,而且他還抱有了死戰不降之決心。結果,李自成的大軍在此受到阻擊,連攻數日均不克,并傷亡慘重,還折損了四名大將。連一時沖進城的幾千名農民軍,都被周遇吉的明軍全部圍殲而亡。雖然,最后,李自成不惜犧牲,以人海戰術拼力進攻,才總算將已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寧武關打下,殺死了周遇吉。(因為此役付出代價太大,農民軍破城之后,竟然進行了屠城,以泄憤怒。) 經寧武關一戰,李自成撿討:此戰雖勝,卻損失太重。而東進京師途中,尚有大同、陽和、宣府、居庸關等地,均有重兵把守,倘若都象這寧武關一樣,我軍又如何能打過去?不如。暫回師西安休整,待他日,另改走其他途徑東進京師,如何? “大順”軍眾將領也都為攻這寧武關煩透了,故都一致擁護李自成回師舉張。并議定:第二日一早即撥營班師回陜。
不料,當夜,把守大同、宣府兩關的明朝總兵姜瑞、王承胤,卻同時派人送來了投降李自成的降書。李自成接到這兩件出乎他意料的降書,欣喜萬分。連夜又召集會議,改變原來回師的計劃,重新揮師東進,直向北京,從而演出了他率數十萬“大順”農民軍進京的轟轟烈烈一幕。 這里,當天夜晚姜瑞、王承胤兩位總兵的降書,就是一個極偶然的因素,它起到了改變歷史畫面甚至歷史進程的巨大作用。如果,這“降書”沒有送來,或不是在當夜送到,那么,李自成就將回師陜西休整,以圖再戰;而,1644年就不會集中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故事。至少,李自成不進北京城,山海關明朝守將吳三桂就不會有降清之舉,也不會輕易讓清軍入關,當時,清軍僅十萬,而僅守關的吳軍就也有三萬之眾,且號稱“關寧鐵軍”,抵擋清軍一段時間,并待后援,而始終使清軍不得入關,則是完全可能的。 兩件降書,當時確是有歷史性的“四兩撥千斤”之效。 之二
吳三桂也是一個改變了歷史發展方向的偶然性因素。本來,象吳三桂那樣的將領,按其地位能力,歷朝歷代都是多得難以數計的,而歷史的發展,本來更是與他這一類的將軍沒有多大關系的。但是,在1644年這個混沌之年,吳三桂卻成了一個改變中國歷史發展進程而舉足輕重的法碼。 “大順”農民軍于三月十九日打進北京后,明朝文武官員紛紛歸降,李自成確也基本收留,變明朝官員為“大順”政府官員。對于地處抵御滿清前線邊關重鎮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李自成更是刻意要收降。三月二十六日,他派已與吳三桂交情甚厚的明朝降將唐通,攜白銀四萬兩、封吳為“侯”的任命書及吳父寫的勸降信,親往山海關,向吳三桂游說。對明朝大勢已沒有了信心的吳三桂,很快接受了歸降李自成的勸說,率部投向了“大順”新朝。吳三桂正式宣?歸降李自成后,于三月底,將山海關防務交唐通接手,自已則率軍向北京開發,以晉京拜謁新君李自成。 不料,四月初,當吳軍進到接近北京的玉田縣沙河驛時,遇到了從北京城逃出來的吳家家人,從中得知長住京城的老父被囚、全家被軟禁、愛妾陳圓圓則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擄去等情況。對此,吳三桂氣惱萬分,當即翻臉,沖冠一怒,拍案而起,下令吳軍停止進京,并以急行軍速度,返回山海關,趕走唐通,并宣告堅決要與李自成為敵。 十天之內,吳三桂降而又叛,變化急速,使北京城的李自成都不知發生了什么事,他連忙派兩名“巡撫”級官員使者前往山海關弄明情況,結果,吳三桂卻將來使一人殺戳,一人割耳,留其命回京傳話:“令李賊自送頭來!”。這一來,搞得李自成大怒,于是,四月十三日,他率領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向山海關進軍。
吳三桂自知,自已的三萬兵力,當然難以抵擋李自成的二十萬大軍(而且還有數十萬大軍后援)。事已至此,吳三桂便只能引狼入室請關外宿敵“相助”了。于是乎,天大的一個便宜好事,就落到了滿清王朝的頭上。本來,清軍南下伐明或攻伐“大順”,欲攻下山海關,是件不知需要死傷多少人馬、還難定勝負之事,更不用說是否還有余力繼續逐鹿中原、統一全中國了。但,是吳三桂,卻輕易地將一切都改變了。 崇禎、李自成、吳三桂、滿清,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相爭相斗,也都屬正常。 只是,一個人,在某一個時間,于某一個地方,在某一件事上,他的一個舉動,竟然就改變了歷史!令人頗覺驚異。 這樣的情況,不會多,但也絕非獨一無二舉世僅有。 例如,在1936年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從而促成了當時力量極為懸殊的國共雙方再次合作(或曰國民黨不再“圍剿”共產黨)、繼而促成了終于全國一致對外抗日局面的張學良。
又如,在改變中國當代歷史方向的1976年10月6 日抓捕“四人幫”行動中,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大內總管”???中辦主任兼中央警衛局長、8341部隊主官的汪東興。
之三 或早一天,或遲一天,有時竟然也能決定歷史天平的傾斜方向。 李自成率領二十萬大軍東征討吳時,四月十三日從北京城出發,行軍八天,到二十日晚才抵達山海關前。而他在山海關戰敗后,于二十二日夜敗退時,只用四天時間,即二十六日便回到了北京城。 而李自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如果他當初東征山海關時,也能用敗退時的這種行軍速度,或不在路上慢悠悠地走上八天,而是能早一天、二天趕到戰場時,那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的歷史結局就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了,甚至,整個1644年及之后的中國歷史,或許也就是另外的畫面了。 當時,吳三桂雖然派使者與關外正在南下的清軍統帥多爾袞聯系上了,“請兵”的信息也溝通了,但無奈清軍尚在幾百里外,一時不能趕到山海關,而李自成的二十萬東征大軍卻于二十日晚已抵達關前,沒有辦法,二十一日上午,吳三桂只好率自已的三萬“關寧鐵軍”及兩萬老百姓迎戰。 二十一日的大戰,攻守雙方損失均慘重,暫不分勝負。但,李自成的“大順”軍兵力多于吳軍數倍,瘦死的駱駝也會比馬大。如果二十二日“大順”軍繼續輪番進攻,苦戰一天已精疲力盡的吳軍,完全有抵抗不住而敗逃的可能。李自成對二十二日的作戰部署,就是懷著這樣的目標。但是,經過晝夜行軍二百里的清軍,卻于二十一日晚趕到了離山海關十五里處,安營扎寨,并告知了吳三桂,使吳大受鼓舞。
假如李自成的“大順”軍不是姍姍來遲,而是能象在打進北京城之前那樣奮力拼搏,那樣具有“只爭朝夕”的氣概,提前幾天,甚至只要提前一天,即在十九日前就抵達山海關戰場,那么待二十一日晚清軍趕來時,山海關的守軍則很大可能已是剛剛打敗吳三桂的“大順”軍了。那樣,區區十萬清軍,面對兵力比她多一倍、又能憑借專為御外的山海關城墻為盾的二十萬“大順”軍,以及還有的數十萬“大順”軍后援,1644年,她還有多大的機會能打進關內呢?而多爾袞的清軍若連山海關都進不來,那么,1664年及之后的中國歷史,不就是要繪出另外的畫面嗎?! 馬克思說:如果“偶然”不起作用的話,歷史就將蒙上神秘的色彩。但是,1644年的一次歷史偶然,與李自成擦肩而過,從而讓多爾袞與順治小皇帝撿了個大便宜。 假設的歷史不存在,還是讓我們回到真實的畫頁中。第二天(二十二日)黎明,十萬清軍輕輕松松、悄悄地開進山海關內一帶,與吳軍會合。當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的石河戰場與吳軍殺得天昏地暗,并已合圍了吳軍之時,當李自成希望用強大的實力壓垮殲滅吳軍之際,突然,潮水般的剃發長辮清兵沖了出來,一下子就將“大順”軍殺得暈頭轉向,由勝而敗。李自成及“大順”軍將士,一見突然冒出了這么多清兵助吳,情知不妙,也亂了方寸,紛紛敗退,李自成也只好率殘部向北京方向逃去。 山海關一戰,李自成的“大順”軍,或被殺,或被淹死海中,或被俘,共損失十多萬人,僅余數萬 兵馬,撤回北京。山海關一戰的慘景,使李自成對清兵的戰斗力有了深切的了解。這也是促使他于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后,決定放棄北京城,仍回陜西老根椐地的關鍵原因。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典禮,讓大順朝皇帝的名份,正式在北京皇城記錄在案。然后,第二天(三十日)早晨,他便率軍離開了北京,重回他的陜西關中。從李自成率軍三月十九日打進北京城算起,至他四月三十日離京,李自成占領北京總共不過四十一天,其中,他還東征山海關有十四天,因此,他實際在北京的日子只有二十七天。而他在北京正式登基做大順皇帝的時間,則更只有不到二十小時。 可以說,自進入北京城后,對李自成來講,每一天的時間,都是那樣的重要,可惜,他當時沒能認識到。
或早一天,或遲一天,有時竟然也能決定歷史天平的傾斜方向。 李自成率領二十萬大軍東征討吳時,四月十三日從北京城出發,行軍八天,到二十日晚才抵達山海關前。而他在山海關戰敗后,于二十二日夜敗退時,只用四天時間,即二十六日便回到了北京城。
而李自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如果他當初東征山海關時,也能用敗退時的這種行軍速度,或不在路上慢悠悠地走上八天,而是能早一天、二天趕到戰場時,那1644年的山海關之戰的歷史結局就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了,甚至,整個1644年及之后的中國歷史,或許也就是另外的畫面了。 當時,吳三桂雖然派使者與關外正在南下的清軍統帥多爾袞聯系上了,“請兵”的信息也溝通了,但無奈清軍尚在幾百里外,一時不能趕到山海關,而李自成的二十萬東征大軍卻于二十日晚已抵達關前,沒有辦法,二十一日上午,吳三桂只好率自已的三萬“關寧鐵軍”及兩萬老百姓迎戰。 二十一日的大戰,攻守雙方損失均慘重,暫不分勝負。但,李自成的“大順”軍兵力多于吳軍數倍,瘦死的駱駝也會比馬大。如果二十二日“大順”軍繼續輪番進攻,苦戰一天已精疲力盡的吳軍,完全有抵抗不住而敗逃的可能。李自成對二十二日的作戰部署,就是懷著這樣的目標。但是,經過晝夜行軍二百里的清軍,卻于二十一日晚趕到了離山海關十五里處,安營扎寨,并告知了吳三桂,使吳大受鼓舞。 假如李自成的“大順”軍不是姍姍來遲,而是能象在打進北京城之前那樣奮力拼搏,那樣具有“只爭朝夕”的氣概,提前幾天,甚至只要提前一天,即在十九日前就抵達山海關戰場,那么待二十一日晚清軍趕來時,山海關的守軍則很大可能已是剛剛打敗吳三桂的“大順”軍了。那樣,區區十萬清軍,面對兵力比她多一倍、又能憑借專為御外的山海關城墻為盾的二十萬“大順”軍,以及還有的數十萬“大順”軍后援,1644年,她還有多大的機會能打進關內呢?而多爾袞的清軍若連山海關都進不來,那么,1664年及之后的中國歷史,不就是要繪出另外的畫面嗎?! 馬克思說:如果“偶然”不起作用的話,歷史就將蒙上神秘的色彩。但是,1644年的一次歷史偶然,與李自成擦肩而過,從而讓多爾袞與順治小皇帝撿了個大便宜。 假設的歷史不存在,還是讓我們回到真實的畫頁中。第二天(二十二日)黎明,十萬清軍輕輕松松、悄悄地開進山海關內一帶,與吳軍會合。當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的石河戰場與吳軍殺得天昏地暗,并已合圍了吳軍之時,當李自成希望用強大的實力壓垮殲滅吳軍之際,突然,潮水般的剃發長辮清兵沖了出來,一下子就將“大順”軍殺得暈頭轉向,由勝而敗。李自成及“大順”軍將士,一見突然冒出了這么多清兵助吳,情知不妙,也亂了方寸,紛紛敗退,李自成也只好率殘部向北京方向逃去。
山海關一戰,李自成的“大順”軍,或被殺,或被淹死海中,或被俘,共損失十多萬人,僅余數萬 兵馬,撤回北京。山海關一戰的慘景,使李自成對清兵的戰斗力有了深切的了解。這也是促使他于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后,決定放棄北京城,仍回陜西老根椐地的關鍵原因。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典禮,讓大順朝皇帝的名份,正式在北京皇城記錄在案。然后,第二天(三十日)早晨,他便率軍離開了北京,重回他的陜西關中。從李自成率軍三月十九日打進北京城算起,至他四月三十日離京,李自成占領北京總共不過四十一天,其中,他還東征山海關有十四天,因此,他實際在北京的日子只有二十七天。而他在北京正式登基做大順皇帝的時間,則更只有不到二十小時。 可以說,自進入北京城后,對李自成來講,每一天的時間,都是那樣的重要,可惜,他當時沒能認識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29409.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