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神宗朱翊鈞:天子三十年不臨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明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登基,五十八歲駕崩,是明代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上谖浑m久,卻疏于理政,創造了三十年不臨朝的紀錄,致使明王朝官員空缺,政府行政能力低下,逐漸走向衰落。
  
  聰明仁孝的小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六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他自幼聰慧機敏,很受父親穆宗的喜愛。有一天,穆宗朱載騎著馬在宮中飛馳,朱翊鈞擔心父親的安全,就操著稚嫩的口音對父親說:“陛下是萬乘之軀,千萬要小心龍體。”聽到兒子這么關心自己,而且年紀小小就懂得如何勸諫,穆宗皇帝非常欣慰,當即給了他很多賞賜。
  
  朱翊鈞雖然不是陳皇后親生的兒子,但是卻待她比親生母親還要恭敬和孝順。每天,朱翊鈞都要跟隨生母李氏去陳皇后養病的別宮探望請安。陳皇后也很喜歡這個乖巧的小兒子,還時不時拿出經書來考問他的學業,這時候朱翊鈞總是能對答如流,讓兩位母親都很高興。即便當了皇帝之后,神宗依然對兩位皇太后一視同仁。當時人稱神宗之孝順,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
  
  由于兒子自幼表現出來的過人天賦,穆宗皇帝對他寄予了很大期望。所以,朱翊鈞從小就被按照儲君的身份嚴格教育和培養。當時,擔任太子太傅的是一代名臣張居正,太子對他甚為敬重,從來都不直接稱名道姓,而是尊稱“先生”。即便是即位之后,所下的詔令凡提及張居正都寫“首輔”。
  
  除了名師的影響之外,朱翊鈞的母親李氏也對他起到了積極作用。李氏對兒子從不過分寵溺,而是非常嚴格地約束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關注兒子的舉動。據史書記載,每次太子讀書之時,李氏總要在一旁伴讀。一旦看到兒子有所松懈,便讓他跪在地上反省。小皇帝即位之后,每逢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時分就去叫皇帝起床,催他上朝。
  
  有一次,朱翊鈞不小心喝多了酒,便借酒撒瘋,讓身邊的內侍給自己唱歌。因為內侍不會唱歌,小皇帝一怒之下,便拿起劍要斬首問罪。在左右的勸解下,天性善良的小皇帝并沒有濫殺無辜,只是玩耍般地割了兩個內侍的頭發。這比起很多暴虐的皇帝,本來就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一向家法很嚴的太后聽說之后,當即罰跪,并嚴厲地批評了他,直到他認錯才算饒過一次。
  
  還有一次,小皇帝受身邊的太監挑撥引誘,將司禮太監馮保的兩個養子打傷了。第二天馮保告到了太后那里,太后一聽氣得換上了青布衣服,揚言要召集大臣,廢了無道昏君。小皇帝朱翊鈞本來就心有悔意,一聽說母親要廢了自己,趕緊主動前去請罪,跪在地上痛哭多時,才求得太后的原諒。
  
  正是有了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嚴母,朱翊鈞自小才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受人蠱惑,做出什么離經叛道的荒唐事兒來。
  
  三輔臣權力之爭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五,穆宗病危,臨死之前,他將十歲的太子朱翊鈞托付給內閣大學士高拱、司禮監太監馮保和太子太傅張居正三人,并下遺詔,命太子繼位之后要進學修德,用賢使能,凡事多和三位首輔大臣商議。這一托孤的決定對明朝萬歷年間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三位托孤老臣和小皇帝的關系都很密切,而且在宮中的地位都舉足輕重。但是這三人之間卻也有很大嫌隙。神宗繼位之時只有十歲,凡事都得仰仗三位首輔,這三人之間的權力之爭便拉開了序幕。
  
  高拱在外廷的顧命大臣中資歷和聲望最高,馮保雖然是司禮監太監,卻和小皇帝關系最親密,被神宗自小稱作“大伴”。但是,馮保與高拱兩人之間的關系卻非常緊張,彼此都想除掉對方。高拱是朝廷元老,門生故吏很多,他便授意自己的黨羽彈劾馮保。馮保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利用高拱當年隨口所說的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在皇帝和太后面前挑撥離間,說高拱有謀反之意。這一招甚為陰險,直接將素來高傲的高拱趕出了京城。此間,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名義上站在高拱一邊,實則暗中和馮保交好。高拱被逼走之后,便剩下張居正和馮保一外一內輔佐小皇帝,可謂相得益彰。皇帝故事,http://www.gs5000.cn/gs/huangdi/
  
  在神宗親政前的近十年中,多虧了這兩位托孤老臣盡心輔佐,才得以保持了數十年的安定清明局面。而且神宗雖然年幼,卻頗明事理,對首輔張居正非常信賴。在神宗的支持下,張居正得以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明王朝的面貌煥然一新,為日后神宗親政做好了準備。
  
  萬歷三大征
  
  萬歷十年(1582),明神宗開始親政。他雖然三十年不臨朝,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他是一個無能的庸主。明神宗自幼聰慧過人,再加上受到過嚴格的教育,十歲登基以來又跟隨張居正學習理政,雖然沒有掌握實權,卻也受到很大影響和鍛煉。明神宗親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張居正,從對這件事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出他對政治權力的欲望。他早就不甘心居于幕后,受人擺布了,而是渴望親自建功立業,這從“萬歷三大征”便可得出最好的證明。所以明神宗親政前期,是非常勤勉的。
  
  所謂萬歷三大征,是指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開展的三次軍事行動:平定寧夏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從這三次大型軍事活動來看,明神宗并不是一個不問政事的糊涂皇帝。相反,他非常迷戀權力,而且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所以,不臨朝并不代表不關心朝政,不處理政事。只是到了執政后期,明神宗因為酒色傷身,自顧不暇,才導致綱紀廢弛,官員任免不力。
  
  三十年不臨朝的天子
  
  明神宗親政初期非常勵精圖治,也確實有所作為,但后期為何轉變成一個不臨朝的荒怠皇帝呢?歷史上對此有很多解釋。根據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說法,神宗不臨朝的原因,先是因為寵幸鄭貴妃,后是因為厭惡大臣之間的朋黨斗爭。俗話說,酒色傷身,明神宗雖然想有所作為,但也還是貪戀酒色,最終導致身體虛弱。據史書記載,年僅二十四歲的神宗就曾傳諭內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當然,這也可能是不想臨朝的借口。
  
  還有一個原因,張居正死后,繼任首輔大學士的是張四維和申時行。這兩人目睹張居正生前的尊榮和死后的屈辱,所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地扶持皇帝,不敢輕易諫言。據史書記載,申時行為人極具城府,做事也很圓滑。他在朝之時開創了兩項很惡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經筵講義的進呈。所謂“章奏留中”,是指皇帝對大臣們送上來的奏疏不予理睬,放在宮中,既不批示,也不發還。而“經筵講義的進呈”,就是皇帝不需要參加經筵,經筵講官們只需要把他們的講義送到宮中就可以了。有了這兩項規定,皇帝自然可以名正言順地不臨朝了。所以,有史學家認為申時行應該為神宗的“荒怠”負很大責任。
  
  總之,由于神宗無暇理政,萬歷前期開創的良好局勢漸漸衰落。到了后期,各地官員空缺的現象非常嚴重,政府的行政效率大為下降,明王朝也開始漸漸走上了敗亡之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31656.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觀念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