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逝去的記憶》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哭也哭了,笑也笑了,讀完以后有一種深深的悲涼。令人不解的是,他怎么能那么不動聲色地講述這一切,曾經那樣的家世顯赫,曾經那樣的家破人亡,四分五裂,講自己“不可一世”的童年,講文革中的武斗,講知青生活,講平反……難道真的是大徹大悟?這真的是我這個出生于70年代中期的“晚輩”所難以體會和理解的,一切是那么的真實而遙遠。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沒有經歷過“歷史”:出生在“文革”時期,成長在改革開放中,現在每天離不開手機和電腦,日子像流水一樣飛快的滑過,幸福沒有那么幸福,不幸更沒有那么不幸?吹剿麄兊纳,我感到一種驚訝:不同的時代的生活竟會有那么深刻地不同。之前也都聽說過“文革”、上山下鄉、批斗,感覺零零碎碎,飄忽,不真實,《即將逝去的記憶》將這一段歷史原原本本地講述出來,告訴你那一切在不算遠的過去確確實實發生了,它是真實的,永遠“不再逝去”。
生活真的無所謂“好”和“壞”,只有“多”和“少”的區分么?那個時代的每個人都經歷過那么“多”,相比之下,我們經歷的是那么“少”。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這一段記憶不能“逝去”,這樣的歷史再也不要重演了。
三十多年以前,由少數人發端,一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席卷了整個中國。這固然不能排除少數人出于在全能體制下養成的投機能力,以“上山下鄉”來做政治秀,靠許許多多無名者的奉獻鋪墊作為自己政治上撈取的資本,但個別人的這些行為,卻使大多數人就這樣被呼嘯裹挾而去。
自七十年代中期這些人陸陸續續從農村返城之后,“知識青年”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就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們消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和各行各業之中。斗轉星移,今天他們身為各式各樣的社會人:如“企業家”、“官員”、“學者”……有些人正在成為上升階層與社會中堅。他們中有誰還愿意重回江湖,去回憶去記敘這一段人生際遇?而更多的人,卻因面臨失業下崗和家庭困境,自哀不暇,更無暇流連光景,緬懷往昔。幾年前,美國耶魯大學的史景遷教授夫婦訪華,出乎我的預料,他們與我一席長談,主要關注的卻是當年的知識青年問題。相比于異國學者,國內讀書界無論是有關的研究還是寫作,都不免令人汗顏。
41頁 1 2 3 4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05974.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