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是個很難用世俗眼光讀取的人物。他無權不快,依附奸相嚴嵩,伙同嚴嵩的干兒子趙文華陷害前任張經;他媚上,累獻祥瑞阿諛皇帝;他生活放縱,揮金如土,酒色不絕。他識人善任,提拔出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等一代名將;他深沉多謀,談笑間剿滅王直,徐海,陳東,葉麻;他爽朗勇敢,每戰都身先士卒,冒著炮火羽矢親自指揮。他生前保住了國家東南半壁,死后卻背得一身罵名。提起抗倭,我們立刻會想到戚繼光、俞大猷,但戚繼光和俞大猷只是他帳下俯首聽命的將佐而已。他,就是抗倭統帥,時任七省總督、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胡宗憲。
1、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胡宗憲,字汝貞,出生于徽州府績溪縣?兿鲜钱數赝,自唐宋至今名人輩出,民間有“七胡故里”之稱。胡舜陟是北宋名臣;胡宗憲,明代抗倭名將,兵部尚書;胡雪巖,清代紅頂巨賈;胡開文,清代徽墨巨匠;胡適,現代國學大師。嘉靖十七年中進士后,胡宗憲的仕途一帆風順。先任益都知縣、余姚知縣,嘉靖二十八年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在宣大任上,有一次朝廷下詔書讓大同左衛軍遷徙到別地,士卒不滿意,“聚而嘩”。胡宗憲“單騎慰諭,許勿徙,乃定。”
不要小看這次“單騎慰諭”,這不是一般的文職官員能做到的事。明代的宣、大官兵桀驁難馴是有名的,嘉靖三年及十二年,大同一共發生過兩次震驚全國的兵變事件,兩次兵變的起因和這次非常相似,一為遷徙戍堡,一為修筑工事,兩次都因為士卒不滿最終嘩變并殺掉了統帥。單身一人入軍營化解了一次兵變危機,胡宗憲已經顯露出膽氣過人且善于攻心的政治魄力。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嘉靖皇帝朱厚?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歷史把胡宗憲推到了屬于他的舞臺,這一年他四十三歲。當時東南前線是四駕馬車:總督張經、巡撫李天寵、督察軍務趙文華和巡按胡宗憲。四人品位相當,職權并不明確。其中,趙文華是內閣首輔嚴嵩的義子,此人不是只善鳥,奸詐驕橫,排擠忠良,抗倭有功的張經和李天寵都因為他的陷害而被冤殺。
《明史》稱“宗憲多權術,喜功名!痹跈嗔帄Z的過程中,胡宗憲顯露其世故圓滑的政治手段。對趙文華這個公子哥兒他豪爽大方絕不得罪,對張經、李天寵則落井下石毫不手軟,跟隨趙文華上疏彈劾二人。最后,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踏著犧牲品的尸骨,胡宗憲步步直升,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浙江、南直隸、福建等七省軍務,成為抗倭前線的統帥。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趙文華和胡宗憲就是這樣兩種人,奇怪的是,他們配合得居然很和諧。嘉靖年間明人潘之恒的筆記《亙史》里,記有這樣一則軼事,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
某次胡宗憲宴請趙文華,趙文華態度倨傲,胡宗憲諷刺了他幾句,席上所有人都錯愕萬分。趙文華大怒:“我奉天子監軍,你們的生死都在我手中,居然敢放肆無禮嗎?我的旗牌(衛隊)在哪?”于是趙的衛隊在堂下大嘩。胡宗憲大笑,叱道:“吾擁十萬之眾,節制七省,天子之命尚且不顧,何況監軍!難道我沒有旗牌?”胡的衛隊應聲發出更大的呼喝聲,蓋過了趙衛隊的氣焰。陪席的人忙打圓場:“您是主人,他是客人,您就委屈一下吧。”胡宗憲厲聲說:“讓我道歉?大不了給二千兩銀子!”趙文華也見好就收,打趣說:“你只送二千兩,我更加怪你!焙趹椥Φ溃骸熬徒o四千兩有何難?”第二天果然把銀子送過去,和趙文華相安無事。后來胡宗憲對親信解釋說:“這樣的人無才無德,來做監軍,無非想趁機得利。我要是不給,他必然心生怨恨,平白給他則不甘心,所以我故意先罵后賞。罵他解我的氣,賞他趁他的意,大家都滿意!
2、獨撐東南,臣罪當誅!
大權到手,“東南帑藏,悉從調取;天下兵勇,便宜征用”,胡宗憲大展宏圖的機會終于來了。胡宗憲具有識人的慧眼,他重用俞大猷、劉顯、譚綸、盧鏜等知名宿將,而他的幕府里,云集了當時東南最有名的文人、能士。特別是,他對當時默默無聞的戚繼光的一手提拔:戚繼光任參將是他推薦的;戚繼光義烏募兵是他同意并支持的;提戚繼光為副總兵也是他上疏朝廷的。因為胡宗憲的知人善任,尤好施予,故屬下皆能效死力。面對糜爛的東南前線,胡宗憲不是軍事天才,創造不出揮師蕩平倭患的奇跡。但他的眼光獨具??擒賊擒王,招撫攻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40740.html
相關閱讀: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