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
鄭和(1371~1435)本姓馬,小名三寶,云南人,回族。祖父和父親都從海路到過伊斯蘭教圣地天方(今麥加),鄭和自幼受家庭探險精神熏陶。后來他入宮做了太監,被派往燕王府。他精明能干,謙恭謹慎,勇于負責,被朱棣視為心腹。朱棣即帝位后,賜他姓鄭名和,人稱三保太監。1405~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
華僑和南洋的開發
早在唐朝時候,我國就有人遠涉重洋,到南洋一帶謀生。鄭和下西洋以后,我國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積極投入南洋的開發和建設。明朝后期,南洋的華僑,以在呂宋、爪哇聚居的較多。華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空前?盛的造船業
明代造船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明前期,官府造船業極興盛。大批技術高超的工匠集中在官營造船石,他們各專其能,生產上有明確的分工,加之不需計較成本,因而所造船只質量較高。鄭和出使西洋前兩年,明廷開始大造海船。到永樂十八年(1402),還在南京設寶船石,專造下西洋所用寶船。明成祖死后,仁宗曾下令停止制造寶船。宣宗即位后,又命恢復寶船制造工作。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寶船規制遠遠超過前代。空前?盛的造船業為鄭和下西洋這一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打下了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42811.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