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2013畢業典禮演講:選擇站在人民一邊
文/叢日云
在2013屆畢業典禮上的報告
2013屆的同學們:
今天是你喜慶的日子,是你們的成人禮,是你們人生的一個新的開始。
你們將披戴上一副穩重的桂冠和禮袍,那表現你們成為了“學士”。在中國傳統的語言中,成為“士”,那就是取得了一種不同凡響的身份。“學以居位曰士”,“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士有各種,而“學士”,就是以學識和才智失掉“士”的資歷,受人尊敬的人。
所以,我衷心腸慶祝你們,祝愿你們十幾年求學終成正果!
你們今天畢業走出校門,明天就是社會大學的開學典禮。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畢業與開學,然而,只有這次畢業與開學是人生最主要的轉折點。
與今后的漫長旅程相比,你以前的學習生活只是學步罷了;與即將終場的人生大戲比擬,此前的學習生活只是序幕而已。
你們行將進入的這個社會,是一個豐盛而出色的人生舞臺,你們將在那里實現自己的價值,享受你們的人生。但同時,它也是一個險惡的江湖,污濁的泥潭。
這江湖深不可測,遠非你們所能想像。你從此闖蕩江湖,就像你當初學步一樣。這江湖從新塑造你們的力氣,你們可能還沒有足夠的估量。你如今要義無返顧地闖進去了,卻不知道它象征著什么。
這些天,懷著幾分沖動幾分惆悵的你們,都在向往著自己殘暴的將來,美妙的人生。你們聽到的,都是美好的祝愿和高調的等待與囑托。
但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你們的叢大大,我卻懷著幾分忐忑,只能講些合適大多數同學的低調的臨別贈言。
先秦時代有一個思維家楊朱,有感于人生歧路重重,歧路之中還有歧路,人很輕易迷失,于是放聲大哭。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也曾面對歧路,大哭而返。
人生多岔路,這是人的宿命。如果嚴肅看待人生,不得不一次次面對歧路眼前的迷惑與焦急。人生就是無數的選擇。從人生終縱目標的選擇,大的發展方向的規劃,直到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選擇、邁出每一步的選擇。你的選擇形成你的畢生。
準確的一生,還是過錯的一生。
以往,家長、社會、學校簡直為你計劃了所有。從今當前,你要獨破選擇你的生涯途徑。()
人生之路只能一個人走下來,沒有依傍,沒有導師。哪怕你始終在隨大流,那也是你的選擇。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曾在80年代的中國盛行一時,現在很少有人關注他了。但他有仍是須要提起的,“人是自我挑選的”。人取舍成為本人所是的,并且要對自己的抉擇負全體義務。
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舉世無雙的。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就在于你異乎尋常。所以,每個人重要的選擇,是應該成為你自己。
不要別人做夢你也隨著做夢,被別人忽悠著做夢,做與別人同樣的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
要選擇成為你自己,意味著一直地超出自己。你需要不斷地反思自己,拷問自己,為自己建立至高的尺度,尋求最高的境界。
我們的人生與這個社會的運氣非親非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你們這代人有過一個安定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但你們的未來可能面對著中國社會的重大變更。
你們如果關注社會動態,就能看到天涯在積累著烏云,就能聽到烏云中醞釀的風暴。
靈敏的人都能看到,風波變幻,暗潮涌動,前程莫測。
最近北大一位傳授在畢業儀式上致詞時向同窗們提出多少個嚴正的問題:本拉登到底是可怕主義分子,還是神圣的殉道者?金日成究竟是流氓還是政治家?斯諾登畢竟是叛國者還是人權衛士?人們都曉得這位教學的謎底。
你們該如何答復這幾個問題呢?在我看來,如果在第三個問題上有所困惑尚可諒解,但前兩個問題居然還是問題,這自身就是令人擔心的大問題。
面對可能到來的社會大變局,你將如何選擇?
當你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是一個清楚人?
龍應臺女士在《大江大海——1949》里,記載了無數人在那一刻的選擇:走還是不走?走,是一輩子;不走,也是一輩子。無數人的悲劇就從那一刻所做出的選擇開端。
國度走了一段彎路,對你來說,就是毀了終生。
面對一些君子物被命運所裹挾的無奈處境,龍應臺感嘆地說:“一滴水,怎么會知道洪流的方向呢?”
但我想,你們是政法大學的畢業生,是政管院畢業的學士,你們應該比一般人更有才能辨認洪流的走向。
人們感慨,一片漂零的樹葉,無法攔阻洶涌而來的大潮。
但即使是一片樹葉,你是否有過掙扎?你向哪個方向掙扎?
假如中國再來一次義跟團或紅衛兵活動,如果重慶模式成為中國模式,你們能不能蘇醒地說不?如何你不這個見識或勇氣,能不能至少做個無害的逍遙派?
面對滾滾而來的污流,如果你不能老是抗爭,你是否可以選擇偶然抗爭;
如果你不敢踴躍的抗爭,你還可以選擇消極地抗爭;
如果你不能英勇地表白,你能夠選擇含蓄地表達;如果你也不敢蘊藉地抒發,你可以選擇緘默。
如果你沒有選擇沉默而是選擇了配合,但你還可以把調門放低一些。在你自動的或被迫地干著壞事時,能不能內心里還殘留一點不安和負罪感。這一點兒不安或負罪感,還是人道未泯的標志。
即使你不去抗爭,但對其余抗爭者,要懷著幾分敬重,即便沒有這份敬佩,勵志英語,也不要在背地放冷箭,使絆子,為虎作倀。
我生機,你們在大潮襲來時,選擇站在感性一邊,文明一邊,選擇站在國民一邊。
當你們走出校園的時候,你們面對著一個特別的社會。這個社會,已經是一個高效力的大染缸。
當年,墨子看見人家染布,白的進去,色彩斑斕的出來。他哭了。
你們應當懂得,咱們今天看著尚有幾分無邪純粹的你們,走進這個大染缸時的心境。
離別母校,意味著告別了污濁的生活,投入滾滾紅塵,滔滔江湖。
以后你們一次次受傷時,會念起母校,不論在這里閱歷過多少不快,這已經算是一方凈土。
面對著這樣的社會環境,你能不能做到舉世皆醉,惟我獨醒;舉世渾濁,惟我獨清?
我對此不抱多大希望,我自己也做不到。如果那樣的處世準則,也只好隨著屈原投入汩羅江。
但佛教的一個處世原則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指引:那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既有隨緣,也有不變。不變是準則,隨緣是通融。我想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可能實際的準則。
在個人生活范疇,我愿望你們選擇健康向上的人生,選擇做一個有知己的文化人。
當然,坦白地告知你們冷淡的事實,并不是讓你們應該選擇消極和廢棄。人們常說,我們固然長著玄色眼睛,卻用它尋找光亮。沒有光明和盼望,那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失望的人生。
你心坎的一片凈土只屬于你,只有你守護著它,任何外部氣力都無奈進入。
曾有一位西方人面對放棄的忠告時說,我不是要改變世界,我只是不想?世界轉變自己。也就是說,“你不能決議來日的太陽幾點升起,但你能決定幾點鐘起床。”
同學們,你們就要遠走高飛了。今天,我們凝視著你們分開的背影,而追跟著你們腳步的,是我們永恒的掛念!
不管你們是聰慧靈巧,還是魯鈍正直,不論你們是否高富帥和白富美,你們都是我們的學生。
我們關注你們的,關注你們的幸福,更關注你們是否走在正路上。
愿上蒼眷顧你們!
再見了,同學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29372.html
相關閱讀:工作成長演講稿
俞敏洪:用“4B”精神,做“5B”的事情
中考百日誓師大會演講稿
2015抗戰勝利演講稿400字
傳遞愛心感恩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