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評委、各位共事:
大家好。我叫謝建偉,來自廣西分社。從歌仙劉三姐的家鄉來到黨和人民喉舌的人民日報大院,在這里,我想說一說“聲音”。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遙遠,“芙蓉泣露香蘭笑”的哀愁……大千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而媒體,是社會的聲音。她從記者的筆下發出,從編纂的指尖穿過,從印刷機的滾筒下碾過,歷盡艱苦來到大家眼前。她大音希聲,無聲勝有聲。
現在的地球村,思惟文明交換、融合、交鋒更加頻繁,各種各樣的聲音此起彼伏,而“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式還不基本轉變,新聞輿論范疇的奮斗更趨劇烈、更趨復雜。我們不禁要問:如何在紛紛龐雜的國際輿論場中,發出洪亮的“中國聲音”?
改造開放已經30多年、參加世貿組織也瀕臨10年、北京奧運會匆匆遠去、上海世博會就在當前——這些標記性事件告知我們,中國的發展,不再是關閉舞臺上自我演繹的故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密不可分,而世界的變更也越來越多地體現著“中國元素”。用一位駐京本國記者的話來說,“全世界都盼望聽到中國的聲音”。
在這樣的情況下,進步國內國際傳布才能,盡力建設國際一流媒體,也就成為人民日報的事不宜遲;如何讓黨釋懷,讓人民滿足,也就成為每一個人民日報人不得不深沉思索的重大課題。
張研農社長說,“在人民日報的傳統基因中,最主要的是:不甘平淡,爭創一流。”作為建設國際一流媒體的重大舉動,人民日報社在海內外設破72個分社。作為遠駐廣西分社的一名年青記者,我應該如何把中央和地方的支撐與冀望轉化為能源,體現到創立國際一流媒體的實際中去,落實到我們助推壯鄉邁向新一極的舉動中來?
“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由于使命,我們永遠在路上;因為職責,我們必須在現場。當拂曉還未托起向陽,我們促的腳步,已經奔走在采訪的路上;當夜空搖落漫天星光,我們疲憊的身影,依然伏案窗前奮筆疾書。
廣西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經典語錄,崇左市都義屯村民小組長黃仁忠持續多日率領村民到處尋水,終因操勞適度可憐去世,年僅44歲;青海玉樹地震后,正忙著給傷員包扎的黨員醫生尼瑪才仁接到電話:7位親人都被埋在了廢墟下。但他仍然抉擇了堅守,奮戰在大眾最需要的地方!在火線采訪時,這些可親可敬的一般人,經常讓我們一線記者淚流滿面。
在記者的崗位上,我們需要具備強烈的社會義務感。記者筆下,有長短曲直,有毀譽忠奸,有財產萬千,有人命關天。在記載變遷中,我們豐盛歷練著就華章;在見證發展中,我們重塑自我胸懷坦蕩。
國民日報的駐地記者,是一支有著光彩傳統的隊伍,是一支特殊能戰役的隊伍,是一支黨和人民值得信任的步隊。從大漠孤煙到煙雨江南,從巍巍大山到茫茫大海,這支隊伍守護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我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眼觀( )六路、耳聽八方,肩上扛著三重神圣的使命:
首先,咱們是做好繚繞大局服務處所的報道員。報道中心政策在地方的落實情形以及地方遵守中央精力作出的重大安排。大批的劃定動作,是分社記者必需器重和盤活的宏大“存量”。如何在同臺競技中高出一籌、在自選動作中亮出絕活,是分社記者必須面對跟破解的課題。這尤其須要翻新報道內容和手腕,立異寫稿和供稿的機制,用思維之水培養消息大樹。
其次,我們是懂得輿情反映輿論的察看員。跟著信息流傳技巧的提高和社會生涯透明度的增添,事件性新聞報道往往時光緊急、情況復雜、關注度高。這是對記者政治意識、新聞敏感、社交能力和業務技能等全方位的考驗,對媒體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發展輿論領導也是重要的測驗。分社記者能夠通過內參多反應輿情,通過報道靈通社情民心,開展輿論監視。
第三,我們仍是自發宣揚人民日報形象的傾銷員。一方面,為報紙發行獻計獻策,出謀出力;另一方面,作為接洽地方的橋梁,嚴厲請求自己,謙遜謹嚴待人處事,以自己的榜樣行為展現人民日報的良好形象。
金臺園里惜告別,壯鄉歌海寫新篇。請聽,那是中國的聲音!我們遙望著北京天安門,在祖國大地的田埂上,朝著國際一流的方向,踏歌而行。此時此刻,請容許我用廣西分社本人作詞作曲的分社社歌,唱出我們爭創一流的豪放之聲:“不干就不干,干就干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這是來自廣西分社的聲音,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77891.html
相關閱讀:中考百日誓師大會演講稿
工作成長演講稿
2015抗戰勝利演講稿400字
傳遞愛心感恩演講
俞敏洪:用“4B”精神,做“5B”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