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兩個人之間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不一樣,不一定會使兩人不能溝通或者難以發展出良好關系。
2.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
不強迫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別人便不會抗拒。
3. 有效果(比只是強調道理)更重要
真正推動一個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邊,再加上理性方面的認同,效果才會出現。故此,有效果需要一個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
4. 我們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
改變一個人頭腦中的世界,這個人對在這個世界中事物的態度便會改變。
事情從來都不會給予壓力,壓力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反應。
5. 溝通的意義決定于對方的回應
說話的效果由講者控制,但由聽者決定。
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
抗拒是對講者不夠靈活的指正。
6. 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做法”是規條,目的是取得價值,實現信念。維持最有效果的規條,就是靈活地不斷修正做法,這樣才能保證取得價值,實現信念。
7. 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對事情只有一個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為別無選擇。
對事情有兩個方法的人也會陷入困境,因為他給自己制造了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局面。
有第三個方法的人,通常會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方法。
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這條路通不通。
8. 每個人都選擇給自己帶來最佳利益的行為
每一個人的行為,對他的潛意識來說,都是當時環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因此,每個行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動機。 接受一個人的動機,他便會覺得我們接受了他這個人。 了解和接受一個人的正面動機,才容易引導一個人改變他的行為。 動機往往處于潛意識的層面,不能意識地說出來。
9.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有能力給自己制造出困擾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擾。
10.在任何一個組合里,最靈活的人最能影響大局
靈活亦是自信的表現。自信越不足,堅持某個模式的態度會越強硬。
容許不同的意見和可能性,便是靈活。
在溝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棄立場)。
11.沒有挫敗,只有回應訊息
人生里所有的學習,都是經由不斷的修正而達致完善。
12.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
情緒總是給我們一份推動力,使人們想去擺脫某個環境或情況。情緒是使我們在該件事情之中有所學習。學到了,情緒便會消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2155.html
相關閱讀: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
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感官敏銳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