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0日聯合報刊載了一篇很感人的故事--“天國幾天假?去那里車票很貴”,故事內容大約如此:
一家鍋貼店向來都是全年無休服務顧客,農歷過年快到了,所以,這天,老板要員工排出春節連休假期的輪休表,并且很人性地宣布:“家住得愈遠,就可以休得愈久。”
正當員工紛紛提出自己居住地,請教老板自己可以休幾天假時,一位坐在角落、十來歲的小妹妹,紅著雙眼問:“老板,天國,可以休幾天?”
老板錯愕地問小妹妹為什么這么說?
小妹妹回答:“半年前,我爸爸、媽媽,一起騎機車去工廠上班,出了車禍。奶奶說,他們到天國去了。”
老板走到她身邊,撫摩著她的肩膀說:“到天國的車票很貴,你要努力念書、存錢,將來才買得起車票。這個過年,如果你沒事,就來店里包鍋貼,你來上一天班,就付你十天薪資。”
很多朋友讀了這篇故事,都感動得紅了眼,但是,到底為什么這么感動、哀傷?...您思考過嗎?和“死亡”有關嗎?
幾乎,每一件“死亡”的背后,差不多都有無盡的眼淚與悲痛。但是,“死亡”卻每天都在發生,“死亡”人數也多到數不盡?墒,又有多少人將它列為重要課題去面對?甚至,多少人還將“死亡”列為忌諱的話題?
但是,忌諱歸忌諱,它卻是屹立不搖地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前面,總有一天,我們都必將面對它。
在還沒遭遇它之前,我們當然可以選擇漠視它、避而不談、認為它還不是那么急迫、假裝它不存在…。但是,別忘了,它還是屹立不搖地站在我們前面,而且,它在我們心底,還可能占有極大的份量。
如果,我們的生命像一本書,“死亡”就是我們生命的最后一章,這本書精不精彩,結尾可是相當關鍵的一篇。過度回避、忽視,萬一,有一天,當時日來臨,如果我們出于面對,以致自己或周遭的人,留下一些來不及彌補的遺憾,這樣好嗎?這是不是我們自己所要的呢?
從事多年關懷末期病患的孫越先生(1930年生于浙江余姚,臺灣第一位放下演藝事業的全職義工。1992年,拍攝第一支反煙廣告,效果非凡,只要看到他,大家就想到戒煙,之后,以其招牌笑臉和嗓音,對防治憂郁癥、關懷失智老人…都達到了很好的倡導效果),很感嘆地說:“有許多病患還是將他們有限的、寶貴的時間,用在“為什么是我?”跟“我真倒霉!我這一輩子活得苦死啦!”的情緒上。”這樣的結尾,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死亡”真的就只是倒霉、晦氣、悲慘、哀傷、可怕…嗎?
我們曾經談到一條假設前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資源”,關鍵就在我們如何面對它。”
“死亡”也一樣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3863.html
相關閱讀: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感官敏銳練習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