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山集遺址墓葬群全景。資料圖片
順山集遺址出土的雙耳壺。資料圖片
順山集遺址的“中華第一灶”。資料圖片
大新莊是江蘇宿遷市泗洪縣的一個小村莊,在村子西南方向約500米處,沉睡著一個8000多年前的環壕聚落——順山集遺址。這個原始聚落總面積近17.5萬平方米,目前只發掘了2500平方米左右。專家們證實,8000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們已過上定居生活,該遺址也是目前江蘇境內最早的史前文明遺址,足足將江蘇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至1800年。
遺址年代是如何確認的
正值初冬,記者一行驅車來到順山集遺址挖掘現場。順山集遺址在一大片農田中,被一條田間小路一分為二,目前部分遺址已經回填,不過依然可以發現少量遠古時代的碎陶片、紅燒土。
記者看到,遺址已經被綠柵欄和白線圈出,同行的宿遷市泗洪博物館館長江楓介紹說,“綠柵欄圍擋的是遺址核心區,地上的白線則是遺址上環壕的位置,環壕也就是遺址中的深溝,與后來的護城河作用相似,有抵御自然風險和其他部落進攻的雙重功能。”環壕北部地勢最高,向南逐漸傾斜,最南端為趙莊水庫,此處原為一條東西走向的自然河道,與壕溝組成一個封閉空間。“這里地處淮河中下游,水患較多,環壕還具有排水功能。”江楓介紹說。
四年前的夏天,遺址附近的大新莊村民在挖沙時,不經意挖出了很多碎陶片,村民第一時間通知了當地博物館。率先趕到現場的江楓回憶說,當時村民已經挖出了一個很清晰的斷面,土層顏色分明,其實那就是環壕的斷面。在斷面最底層的大量陶片堆中,江楓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豬首形類似支架的砂陶質器物,于是,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到順山集遺址進行實地考察鑒定。經林留根仔細辨別和檢測,得出“豬首形支架是釜的支腳”這一結論。
林留根介紹說:“釜是一種遠古時代的鍋,多為圓形底、深腹筒形,夾砂陶占絕大多數,先民們將釜放在支腳上架空進行燒煮,這反映了當時先民的生活狀況。”
后來,他們又邀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對遺址進行一次系統采樣,樣本經過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測定,年代為距今8100至8300年,這才最終確認了順山集遺址為8000多年前的遠古聚落。而在之前,學界一直認為太湖流域距今約6500年的馬家浜文化是江蘇省境內最早的史前文明遺址,這一發現將江蘇文明史向前推了一千多年。
其實,順山集遺址早在1962年就由南京博物院尹煥章、張正祥等先生調查發現并命名,后經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復查確認。雖然遺址發現得早,但是由于只經過簡單的初步探測,并沒有確定它是新石器時期的遠古村落遺址,所以長期以來未引起足夠重視。
2010年起,南京博物院聯合泗洪縣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再次對順山集遺址進行鉆探發掘。江楓介紹說,“三年來的發掘收獲頗豐,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時代的墓葬92座、房址5座、灰坑26座、灶類遺跡3座、大面積紅燒土堆積及狗坑各一處,出土陶、石、玉、骨器共計300余件,還在多處浮選出的碳化稻米。”
探秘遠古先民的生活狀況
一般來說,村落有民居,有環村河流,有公共墓地,可耕植,可養畜,自給自足。那么,8000年前遠古村落的先民們是如何生活的?帶著問題,記者跟隨江楓來到白線標出的環壕區域,等待答案的揭曉。
據江楓介紹,環壕東西寬約230米、南北長約350米、周長近千米,將遺址劃分為內外兩個區域,環壕內是居住區,環壕外是墓葬區。“那時挖千米長的環壕難度非常大,這也是整個淮河下游流域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堪稱‘中華第一壕’。”林留根分析說。
走進環壕內,記者來到其中一處先民們的房址前。江楓告訴記者,房址有淺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兩種。房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標出的近20個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圍成一個橢圓形,中間是一個頂梁柱,四周也用柱子支撐,可以想象,那時候的房子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的,“住處從山洞或半地穴式房子演變到窩棚再到如今發現的改進式窩棚,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江楓深有感觸地說。
在房址附近是灶類遺跡。“灶類遺跡就是殘存的陶支腳、灶釜的殘片以及因火烤而成的燒結面等。”考古隊的一名隊員介紹說。記者有幸在泗洪博物館看到了一個可移動的灶釜組合,高約24厘米、寬約30厘米的方形灶上面放了一個圓底深腹釜。“先民們很聰明,為了方便,他們將灶改進成可移動的,而且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灶,可以說是‘中華第一灶’。”泗洪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何光軍笑言。
那時人們吃什么?看到灶釜,記者心中涌出疑問。“研究人員通過對近百個單位樣品的浮選及水洗工作,均發現有碳化稻存在。”林留根說,現在已經確定是馴化稻,說明那時淮河流域的人們已經有意識種稻,并用石磨盤、石磨球將稻谷碾磨成粉,使生活具有一定的品質。
環壕內的居住區讓人們對遠古文明大為驚嘆,那么環壕外的墓葬區又將有怎樣的新發現?走出環壕,記者發現有兩處墓葬群,分別位于遺址的西北和西南角。“現在發掘出來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成排分布,以單人葬為主,存在少量的雙人合葬和多人合葬墓。”林留根介紹說,“從獨立出來的墓葬群可以明顯看出,那時先民們已經有意識將墓地與居住區區分開來,并把死去的人有序埋葬,這對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宗教信仰等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林留根嘆息道,由于挖掘出來的墓葬均開口于現代耕土層之下,受到自然和人為破壞,骨架保存較差,部分僅剩粉狀痕跡,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對于墓葬群的安置,江楓推測,房址是在坡面上,而墓地建在環壕的外圍,處在西北角,這有可能是一種史前風水文化。
遺址的價值
“距今8000多年的順山集遺址是現在可以確認的并且經過論證的江蘇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從全國范圍來看,也是同一時期、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之一,它的發掘研究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經濟形態及古環境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國東部地區古文化交流和人群遷徙提供了重要線索。”林留根如是說。
順山集遺址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是中國同時期比較發達的早期農業文明發源地之一,發現的房址、墓地、壕溝顯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中華第一壕”、“中華第一灶”為遠古文明增添了厚重的一筆。
林留根介紹說,除了第一壕、第一灶,我們還在遺址中發現了兩件堪稱中華第一的藝術作品。一件是在順山集遺址一期發現的玉管,說明當時已有管鉆加工技術,將江蘇文明推到8000年前;另一件是精心制作的圓雕鹿角器,它通體被打磨得像玉石一樣光滑,把手處野豬的獠牙、眼睛和耳朵非常清晰。“據猜測,這件鹿角器也許是身份的象征,雖然當時技術水平落后,但是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線條圓潤、形狀規則,另外挖掘出的人面、熊面、鳥面等泥塑面具以及存在于一些陶器表面的乳釘、鏤孔、刻劃紋等紋飾也都能說明那時的居民具有一定審美觀念,開始追求精致的生活。”
沉睡了8000多年的順山集古村落已經被挖掘,出土的環壕、房址、馴化稻、陶塑藝術品等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幾千年來的水土流失,遺址就淺淺地埋藏在地下二三十厘米處,很容易受到破壞,這座遺址的發掘和保護便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對此,泗洪縣政府正在積極行動,不僅劃定了20萬平方米的保護區,將順山集遺址劃分為本體(核心)保護區、遺址外圍建設控制地帶、外圍環境控制區三個保護區域,禁止深耕、栽樹,還將一座規劃中的大壩進行重新選址。如今,順山集文化遺址已被破格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將已經發掘出來的墓葬、一部分房址、灰坑等回填,也是當前對順山集遺址相對合適的保護措施。”江楓告訴記者。
采訪結束時,何光軍表示:“我們將對順山集遺址采用集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傳統農業生產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方式,在原地建一座古遺址公園,在保護的同時也能帶動本地旅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4050.html
相關閱讀:
日本驚現"龐培武士" 尸骨 火山灰掩埋或源自6世紀
侏羅紀時代怪異海洋生物 肛門嘴巴長在一起
研究稱5300年“冰人”奧茨可能被埋于阿爾卑斯山
重陽節起緣于后妃爭寵的駭人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