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這次共發現兩具恐龍化石上帶有這一疾病的特征,它們均是來自于早侏羅世的恐龍,距今約1.9億年。其中一具為祿豐龍(Lufengosaurus)化石,該疾病導致其頸椎第七、八節融合;另一具則來自一種尚未命名的原始蜥腳類恐龍,其尾椎第四、五節因此病而融合。
這些病變的頸椎和尾椎化石保存得相當完好,能夠明顯的看出相應的椎骨是生長在一起的。“和人類一樣,恐龍也會得骨病,它們的脊椎也會發生病變。”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邢立達介紹,“最初接觸這些化石的時候,我們并沒有馬上意識到這是同一類疾病造成的,但后來的分析表明它們都是脊柱關節病。”
著名古病理學家,美國勘薩斯大學的布魯斯?M?羅斯柴爾德(Bruce M. Rothschild)教授認為,“一般來說,脊椎關節病、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骨折愈合和骨感染都有可能造成關節的骨化。但是,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的骨化部位和脊椎關節病不同,而且前者一般是三節以上的椎骨融合在一起,而且會出現波浪狀的增生;而骨折則一般會出現骨變形和骨痂;感染則會引起骨密度的變化。這些特征在我們的標本中都沒有被發現,相反,作為脊椎關節病標志的特征,關節面的增生和骨化在標本正非常顯著。”
“脊椎關節病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動物中都存在,嚴重的情況會使關節失去彎曲和運動的能力,甚至最終形成像竹節一樣的脊柱。在恐龍中,脊椎關節病的骨病理特征和人類很相近。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邢立達如是說,“了解不同物種中同一類疾病的發病特征,有助于我們了解這種疾病起源和進化的情況。”
論文作者之一,廣西師范大學重點實驗室的冉浩也指出,這兩只患病的恐龍病情并不十分嚴重,盡管當時的生活可能受到了一些影響,但由于它們的尾椎和頸椎數量都很多,靈活性和外觀上應該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它們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生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08906.html
相關閱讀:
阿房宮的“安檢設施”磁石門存在嗎?
廣西發現6千年前年齡僅1歲幼兒墓葬 廣西境內年齡最小的墓葬
揭秘項羽自殺真相:不肯過江東竟事出有因
歷史上勇冠三軍,威震一方的十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