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小班化教育教學組織的重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幼兒園教學實錄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小班化教育教學組織的重構

編者按:上學期,毛放教授在長三角小班化教育研討會上,作了《小班化教育教學組織的重構》的專題講座,我有幸聆聽。毛放教授的有些觀點是革命性的。但由于時間問題毛放教授的講座只涉及了“備課”和“上課”兩部分,現在我把筆記呈現給大家,希望老師們閱覽后有所啟發。(范耿泉)

記于:2006-1-15 8:46:00??11:30

提綱:

1、備課??知識、個案、空間、多媒體

2、上課??興趣、分組、不守時、角色、方法、厚度

3、練習??多樣、選擇、互批與面批

4、考核??多元多次、自主、分制與等第

我研究教學論,教學論研究三個端點:教學的三角理論??內容、組織、技術,什么是教育內容,就是統稱的課程和教材。課程和教材是不同的,課程是教學內容的規定性、制度,課程構成了課程論,研究本體,主題,課題,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黃金分割,課程不是具體作用在教師和學生上,教材叫做教材體系,課程要有不同的教材來匹配,全國改革,就是課程內容的改變。

今天我重點講課程的組織

現代教育技術,我在上海小班化的研究中,還沒有看到大家有足夠的重視。

言歸正傳。

我在大學講的時候,在講課的時候,是不這樣講的,講??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饋、教學評價。這塊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小班搞得好不好,首先就要看這個。課堂教學是基本環節,課堂沒有變化,那是不行的。

我提出:走進小班,小班要處處流淌著學習的資源,這個標準比較容易做到,上海當時是5萬元/班,組織資源;課堂教學要像小班;人本化,關懷孩子要看見明顯變化。

小班的課堂教學??大班的課堂教學怎么區分,怎么讓別人看出小班的特征?

備課??小班化教育的備課。我提出,不一樣的地方,體現在四個備上:備知識、備個案、備空間、備多媒體。我比喻我們的老師,是殺豬的屠夫,把整體解析開來,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用多少時間來上。老師把教學放在認知上,很少很少顧及其他。他們重視把知識講得又完整、又準確。如果不夠完整,別人會認為密度、強度不夠;如果有錯,大家都會搖頭,都會提意見,講錯是罪莫大焉。所以,備知識、完整、準確,是傳統教學的強項。

如果我碰到這樣的老師,備課完全完整、正確,我給他幾分?我說給他三四十分。為什么?因為小班的備課,不僅僅是知識,更體現在后面三個備。兩個依據:1、上海的教師的素質有很高的提高,五年前,小學老師普遍在本科以上,各區縣都把最好的老師放在小班,過去一些不能完整、準確,是由于小學老師的素養問題,現在在討論教研室存在的必要性,教研室有沒有必要存在?總而言之,老師的素養提高,他把握教材知識點、知識鏈……沒有問題。

下面我展開??備個案。小班要名副其實,不要三十幾個人,20??24,在這個幅度里。不要中國特色,這是自欺欺人。我老師要上課,是不是要備20??24份教案?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形而上學的理解,這不可能。我不知道杭州怎么備課,我知道上海的備課思路還比較傳統。我不是說傳統的備課怎么樣,而是講如果是按照傳統的備課,小班化教學怎么組織備個案?現在的備課基本上是四個備課鏈:復習??新授??練習??家庭作業。

比如在復習導入的時候,第幾道題目:王小二、李小雙……讓一個個具象的學生在你面前晃動。為什么要具象?具象是一個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籠統的“學生”這個概念。回家作業??哪類同學寫第一類作業,哪些同學寫第二類作業?請你寫清楚誰誰,備課時,就是要有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在跳躍。

你可以按照個體來備課,也可以針對類來備課。為什么要具體到王小二?解決這樣的孩子,乃至他這一類的孩子。

我曾經在上海對十所學校進行備課的統計。只看老師的備課本,他出現的頻率,統計為橫軸??學號,縱軸??出現次數,我可以知道每一個同學他在老師的備課本上出現幾次,人均多少次,我可以找到中期線。得出一個規律,在中間線以上的孩子,學習就是比較好的,因為他經常得到老師的關注。那么在盲區的孩子怎么能得到更多的關注?類、群都要關注。

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多少年下來,我們都在這么說,但是沒有把備學生由理論變為現實。小班在這問題上,是里程碑、工藝上的進步。如果小班化的教學不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沒有在備課時關注到個體,這個小班化就沒有實現轉變。我在很多發達國家,就已經看見,教育已經不是粗放、批量的生產的;現在隨處可見的是精細化、個別化的教育,精耕細作。

我們不能再看著師生比的這樣的衡量的東西。我們要煥發出老師備個案,煥發他們的***。

備空間:人際位置的移動以及人際軌跡的移動。桌椅什么樣排列,根據你教學的需要,要把它畫出來,每個小組去幾次,為什么要去?要寫下來。師生位置要互換。什么時候要師生的互動、什么時候是生生的互動?人際移動,一定要有。例:我在上海聽一節英語課,雙月牙型,我認為十分有利于英語的教學,看口型、活動等,開放,不擁有任何障礙。位置經常變化,可以帶來信息倍增,人際融洽、充滿新奇、事半功倍的效益。老師可以在任何時候。走到任何一個學生身前或身后。所以,這種位置的設計,是一種精耕細作的教學設計。傳統教學論,是不教老師這些東西的,我92??94年在橫濱大學,學的就是現代教學論,上海能教《現代教學論》的,不超過10人,兼職6人,我講的經典,是精細的、微技術的教學論的內容。我們非常反感現在提出的這個口號,那個口號,幾百上千,我們只有一個口號??工藝改革。我建議大家去讀一讀《現代教學論》,關注教學理論中微觀的東西。如果教導主任、校長能有備空間的視野,就會更有利于看你這位教師預設與最終教學的情況。我聽課,先記下你這個班級的座位,聽課時觀察你的每個孩子發言的次數,共多少次,一堂課下來,用坐標系來表達我的微格分析。分析盲點、盲區,掃除盲點、盲區。要讓學生有話語權,這是接受教育的基本。

再比如說,我統計教師下小組的次數,每個小組幾次。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老師在看到28分鐘左右,老師下去巡視了,為什么呢?因為原來有人聽課,他前面緊張,后面基本上內容下去了,就下去,下小組。只要看到老師下去了,我就會兩個眼睛像手電筒一樣看他在看什么,有的時候我很失望,他在走馬觀花(表演??作秀式的巡視)。每一次教師下去,你的目標要清楚,下去要有所值。你不知道去干什么,最好不要下去。有的老師下去11次,我問他為什么下去?他說不知道:。棵蠋,我下去11次啊?我還不知道呢?謝謝您幫我統計啊……有的老師知道自己下去干什么,很好啊!這個老師理直氣壯地告訴我下去干什么,這樣的老師就很好,達到一定的認識水平。

中際效應(在我的教學論第二章就專門講這個)。有的老師講:你不要以為我眼睛看這里,以為你在那邊,我看不到你啊?我也在看著你呢!其實這是騙人的,不可能的。所以老師要游移、變動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使視野變得寬闊,可以關注更多學生。

備多媒體:你們不要對多媒體狹隘理解,不僅指計算機,包括計算機、網絡、課件、教具、學具、實物、人際、教室環境等。在我們研究現代教學論的領域,派生出一個新的領域??人際資源。其中有一個:學生與學生學習上的落差,是教學中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中國地勢東低西高,勞動人民就是利用資源來發電……學生之間的落差,是我們研究多媒體之間的一種資源。如課堂指導中的小老師。那么好同學是不是沒有什么發展呢?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好學生在輔導差生時,獲得了一種更為全面的發展?梢耘囵B他的進一步理解、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解釋能力、愛心、責任感。資源在這里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這個還不是我要講的備多媒體的主干部分。我們中國老師走進課堂,和發達國家教師走進教室是不一樣的,像赤腳醫生,只有一本書。發達國家教師走進課堂,大多數帶著一個箱子,箱子里是什么?是多媒體。我們的老師進入課堂太貧乏了,很多都是去混課堂。同樣一個有趣的是,公開課倒是很多,但是上完就帶走了,好多小孩都沒碰到。在外面我們看到的就是??老師說:我帶來了一些禮物,一些東西,你們看不看?給你們三分鐘。然后上課,上完后,你們喜不喜歡?那么放在這里一天,你們還可以繼續研究。

可能很多學校在重視這個問題??小班的教室媒體。8年前我在上海推行小班化,很難。有人說:我們對小班化很感興趣,但是沒有錢能不能參加小班化實驗?我說不行!沒有錢就不要搞小班化,不是都要搞小班化的,條件不允許就緩一緩。上次我說:能不能把學校的教具、玩具這些當作流動的博物館,輪流到小班的教室去展示?我在盧森堡看到,他們把量角器什么的,展示在沒有學習到量角器的班級,孩子們提前幾個星期就看到了這些東西,他們不斷地問老師,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取得了解。在日本,在歐洲,很多地方是沒有圖書館、計算機室、儲藏室的概念的,資源全部在走廊,你用就可以用,F在,我不能理解為什么錢花掉了,媒體不全天候開放?這是一種浪費。為什么把東xx在黑糊糊的儲藏室?

重點講上課:

主要講顯性的,可以看見的東西。現在很多上海老師愿意你來聽課,聽完以后不要走,把意見留下來。

現代教學論有一個分支??微格分析。我對現在的教研體制的抨擊是非常厲害的。有些教研員對小班的教師的課橫挑鼻子豎挑眼,你進入小班時間比他早,你是專家還是他是專家?你干嗎要聽他的?

我認為第一個看興趣?磁d趣點、興趣面、興趣厚度(持續時間)。我帶8個研究生,就可以把你的課上學生的興趣情況統計下來。用橫綜軸來表示興趣點、時間等。我可以看見學生的興趣走勢。

我不要求每一個老師在每堂課上對24個點都做到很關注,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建議你哪幾個點興趣狀態不夠好,下節課可以關注。

第二個看分組。我提出的觀點:小組學習要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有人問:你為什么要這么規定?你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我說,當時我這樣提是沒有道理的,是糾枉過正,是振聾發聵。但是,現在,如果你聽小班化的課,一對一、一對二,小組的學習,占一半以上,一半我也滿足了。

我們要對主體的學習進行研究,把全班學生的整體切成小塊,來研究小塊的針對性教學。小組學習不會學習,小組分組以后,怎么學習,怎么討論?不會,要研究。這個需要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安靜地討論,你講我講他講,完了推選一個人出來,進行匯報。

我經常喜歡用流淌、穿透這樣的詞語。要流淌,要穿透。要時時能看見你小組、分組的水平和能力。為什么說要顯性的?就是要流淌、穿透。我們進行微格分析,就是要讓老師清楚自己究竟該干什么。

第三個,不要局限于“守時”。小教界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上課的時間掌握在一位老兄的手里,搖鈴朋友配合的天衣無縫,搖完了,聽課老師一看時間:40分鐘沒到,或者47分鐘了。為什么要追求這種精準呢?很奇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1282814.html

相關閱讀:《裝糖(活動)》教學設計
運動教學活動??趣玩軟墊(中班)
《有趣的鞋寶寶》教學設計
小班數學游戲:快快躲起來
幼兒辯論活動“給河里小動物喂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