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準備教具時才發現,《小兔逃跑》這個故事沒有配套圖片,甚至連幼兒用書上也沒有相關的內容,看著這個經典的故事,想起了那本經典繪本《逃家小兔》,也想起了那次聽過的關于《逃家小兔》的閱讀活動,盡管當時覺得那個活動并不能打動我們,或許是兩年前,我們尚未開始早期閱讀。而今天,在看了故事和及教材上的教學設計,再次想起這個繪本,權衡了之下,還是決定以閱讀活動的形式展開,既關注對畫面的觀察,凸顯句式的學習與掌握;同時在故事的講述中,感受兔媽媽對兔寶寶那份濃濃的愛。
整個活動從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有兩個地方還是令我比較滿意的。一是孩子們對畫面的細致觀察,從高山上的大石頭到花園里的小花,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小兔子變成了什么,也能嘗試著用故事中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發現和理解;二是繪本中的濃濃親情我相信已感染了孩子。“因為你永遠是媽媽的寶貝”、“把你吹回家”……活動結束時,我要求孩子回去和媽媽一起玩一玩這個愛的游戲:如果你是逃家小兔,你會變成什么?你媽媽又會變成什么來捉你?孩子們說回家要從電腦上找來這個故事和媽媽一起分享,因為在課的一開始,我曾告訴過孩子,我是從電腦上找來這本書的圖片;看到了書的封面,也有孩子問哪里可以買到這本書。
隨著故事的展開,孩子們在觀察、講述中也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有始終專注、積極參與的,也有在講述時開小差的,課后想來,或許我的設計還需要調整:圖片需要一定的刪減。這個問題其實也曾考慮過,但看來看去,都覺得很有趣就舍不得了,只是在觀察講述的形式上有了些不同,從一開始的重點,給了孩子更多觀察的時間,也留給了他們講述的空間;到同伴間分角色講述直至師幼一起講述,隨著孩子們對句式的熟練掌握,講述的速度也漸漸快了,活動下來發現圖片確實還是多了些。其次,在情緒情感上沒能更好的喚醒孩子,關于這一點跟內容太滿有關,也跟自己在講述時的處理有關。其實,如果把這個活動留到家長開放日,邀請媽媽一起參與活動,在跟媽媽的角色表演、游戲互動中,這份愛的情感或許還能更好的被激發!
區域活動分析:大樹和小樹
故事活動面包房里的貓課后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294673.html
相關閱讀:《10以內的相鄰數(一)》教學反思
大班的故事活動??《小紅傘》
音樂課《黑森林里的故事》聽課反思
大班語言:我喜歡我自己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四季媽媽和四個娃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