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能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從教學以來,我在實踐中經常反思、觀摩、實踐,但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中總感覺缺少了什么,整個活動下來覺得不論是孩子還是自己都覺得這個活動沒有意思。但同樣一個活動、同樣的環節在其他老師那卻能收到幼兒積極的反映。問題出在哪?作為教師的我肯定逃脫不了,是自己的積極性不夠、激情沒有,還是準備工作沒做好……
帶著這些思考以及所作的努力,在這學期又開展了小班的音樂教學,新教歌曲《藍鳥》,它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旋律比較活潑。
活動目標設在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合節拍跟唱兩個方面。在活動前我從材料的準備、動作的設置、自身對于歌曲的表現力、以及各環節的開展、孩子的反映、我的引導策略都做了周全的準備。
活動開展時,第一的練聲環節,孩子的積極性還很高,但是當進入活動的主體環節時,孩子的興趣逐漸的減弱,最后我感覺自己在唱獨角戲,孩子們則是一臉的迷惑,有的還在自娛自樂。見此情景,配班老教師在旁邊說了一句:“你自己都沒有激情,你讓孩子怎么被你帶動,被歌曲感染呢!”當時一聽,我不禁懵了,心想從前一天我就開始準備這個活動,我已經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怎么還是沒有激情呢,缺少感染力呢。事后再一次和搭班老師交流,她以客觀的角度說:“在我看來你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就是缺乏生氣,你的聲音、語言聽起來就是太過平緩,缺少煽動力。”雖然她的話讓我很難受,但是也讓我了解了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是自身感覺與他人感覺的不統一。此外,我也感受到在這次活動中的練聲環節所占的時間過長,浪費了孩子較多的有效注意時間。
引用許卓婭老師在《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心理調節》中所述的理論,就是我們可以把音樂教育活動過程中幼兒的不理想反應看成是由“不適宜的喚醒狀態” 引起的的不適宜的心理反應的外在表現。在不適宜喚醒的狀態下,幼兒都不可能集中注意的觀察、體驗、思考或表達,也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也就是說,只有在“適宜喚醒”的條件下,教師所期望的最佳學習反應狀態才可能出現。因此主要可以從幼兒、教師、材料等三大方面來著手調整。根據自身的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重點調整教師自身的狀態。由于幼兒是人群中情緒易感性最強的群體,所以,教師必須時刻清醒的認識到:你的情緒表現應該是以教育目標為出發點的,為了幼兒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發展,就必須有意識、有目的的隨時將自己的情緒、情感調整、控制在與教育目標相匹配的狀態上。只有當教師自身的情緒表達能夠同時與音樂和幼兒發生共鳴時,幼兒才能夠同時被教師的情緒和音樂所吸引和打動……
學習了許卓婭老師的“心理喚醒”理論,并結合自身的體驗與反思,又再一次開展了小班的音樂教學活動《跟你碰一碰》,該活動雖然在教學目標上與前一活動不同,重在讓孩子感知、體驗四二拍與四四拍之間的差異以及轉換,但是與幼兒的互動,教師情緒、情感的調整是相通的。活動前認真準備,清楚活動的每個環節的重點。活動中,我以超出自我感覺的夸張情緒進入活動,引導孩子,并及時調整活動,吸取孩子的建議,有效地將游戲《一二三四五》與活動目標、重點相結合,以致孩子的參與積極性高漲,與教師互動良好。活動后在與老教師的交流中,得到了肯定,不過她反映,我的狀態還可以再好一點,語言表達上還欠缺一點。這讓我有了奮斗的動力與目標,要繼續與老教師交流、學習,積極反思與探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366836.html
相關閱讀:小班音樂:大雨與小雨
小班奧爾夫音樂教案 乘白云蕩秋千
小班音樂:會跳舞的跳跳糖
小班音樂游戲:牧場的小奶牛
小班音樂活動:小鴨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