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間談話時,我邀請舉手的孩子到前面來講一講,也鼓勵沒舉手的孩子在座位上說一說。盡管有的孩子還不太會講普通話,但只要他們愿意說,敢于說,我就會多鼓勵他們。有時,他們說的內容我實在是聽不懂,奶聲奶氣還會有些大舌頭,聽得我心里真癢癢,此時我沒打斷他們,相反給了他們更多的時間,請他們“慢慢說,再說一次”。漸漸的,我聽懂了他們的語言,互相之間的交流也多了,孩子們也愿意跟我們老師說說悄悄話了。
在教學活動方面,我們也有意識地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如語言活動《甜嘴巴》,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內容非常貼近幼兒生活,旨在引導幼兒主動與大人打招呼,樂意做個有禮貌的好娃娃。我根據孩子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適當地為兒歌加上了一些簡單的動作,孩子們學得投入,效果也不錯。孩子們也認識到了有禮貌,會主動打招呼的小朋友是“甜嘴巴”,于是,在我們班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甜嘴巴。
小嘴巴真甜呀!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多說說,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逐漸使孩子們都能說會道,敢于表現自己。
一、從選材方面 平時,我們老師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會提倡、鼓勵幼兒要懂得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美德。在我班也常常看到幼兒之間會互幫互助,比如在午睡起床后,孩子們會互相合作,折疊被子;能力強的幼兒會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穿衣服、穿鞋子等現象。而故事《快樂的小氣球》,融合了幼兒的實際生活知識,它以生動有趣的動物形象,向孩子們講述了小氣球幫助小鳥、小雞脫離困境的情境。在活動中,我主要是讓幼兒通過聽聽、學學、說說、演演的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深刻地懂得當別人碰到困難時應想辦法幫助,同時明白幫助別人也可給自己帶來滿足和快樂的道理。
二、從活動環節方面
在一開始的活動設計中,我為了保持故事內容的完整性,故事的第一遍由教師講述,幼兒傾聽;第二遍、第三遍,通過邊出示圖片邊由師幼共同講和教師問、集體演的形式,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使幼兒深入其境,以使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之中,并積極思考:小氣球如何幫助小鳥和小雞?同時,讓幼兒自然地學講故事中角色間的對話;第四遍以表演游戲的形式進行故事講述。最后,并沒有結束這個故事,而是把幫助別人快樂別人,更快樂自己的寓意聯系到幼兒的生活中,如怎樣讓小班的小朋友停止哭泣,如何幫助遇到困難的伙伴等。讓幼兒從故事的情景中跳出來,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更加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含義。但在試教以后,我發現由于第一環節由教師完整講述后,在第二環節師幼共同講述時,教師問,看到小鳥、小雞遇到了困難,你會怎樣幫助它呢?而幼兒的回答,只是隨著故事的情節走了,沒能正真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思維的開拓性。因此,我在磨課后,修改了活動環節上的安排,以師幼共同講述為先,教師完整講述為后的順序,再次試教。前后兩次的磨課,讓我明白活動環節之間前后的安排很重要,要從幼兒的角度進行設計。
三、從活動效果方面
活動中孩子們情緒高漲,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尤其是在活動中孩子們都把自己當成了氣球,一邊唱,一邊飛,人人都介入了愉快的活動之中,改變了以往能力強的幼兒唱主角,能力差的幼兒當配角的情況,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得益,有所提高。而且,每個幼兒都有表演主角的機會,從幼兒大聲的歌唱和對話中可以看出,幼兒對故事中的對話和短句已經基本掌握。而在聯系實際生活,進行討論你是怎樣幫助別人的時,幼兒對問題的思考更加積極,舉手也就更加踴躍了。同時給幼兒創設了一個非常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想說,喜歡說,真正實現提高幼兒語言表達力的目的。這個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給孩子們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不單純是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更多的則是激發了他們的內在動力,喚醒了他們的主體意識,明白了幫助別人也可給自己帶來滿足和快樂的道理。
《綱要》指出:要讓幼兒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語言的豐富和意境美,并用多種方式讓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兒歌《敲門》是一首非常簡短而又充滿濃濃親情的作品,它來源與幼兒的生活,是幼兒經常經歷并感受的一個場景,兒歌借助敲門這一生活中的細節,讓幼兒感受家人之間互相惦念的濃濃親情;顒又形彝ㄟ^創設情境,讓幼兒在聽聽、看看、說說中,進一步理解兒歌,感受兒歌的美好意境,從而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兒歌,培養幼兒愛家人的情感。但整個活動執教下來總感覺孩子們學的不是很投入,心始終沒有靜下來,導致整個活動下來孩子們有點做不住的現象。
一、開頭激趣不夠
開頭環節我只是簡單地出示紙偶,我和媽媽在家里總想誰來敲門?這樣的一個問題似乎還不能把沉浸在剛才游戲中的孩子吸引過來,如果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幼兒引入一個情境讓幼兒進入學習兒歌的狀態這樣可能會使整個更有效些。
二、情景表演沒有為兒歌服務
本活動我一共設置了五個環節:即媽媽來敲門—爸爸來敲門—還會有誰來敲門—我們全家來敲門—游戲《敲門》,在每一個環節我都設置了一個情境表演,孩子們非常熱衷于表演,但是孩子們只是為表演而表演,沒有把兒歌中要求的動作、表情融入其中,且對于觀看的孩子雖也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表演不給力,孩子們都沒有動口朗誦兒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們的表演能力孩子不是很強,另一方面教師在表演前對于其中人物的對話、動作、表情等分析的不是很透徹,如讓孩子們討論在爸爸回來了,小寶寶會怎么說?怎么做?的基礎上,讓孩子們集體說說、做做,接著再表演,這樣孩子們就會有一定的表演經驗,最后以表演帶動孩子朗讀的激情,使表演真正為朗誦服務。
三、教具使用比較單一
為了促進活動的順利展開我也準備了一定的教具(做了一家人的紙偶)但是由于人物比較多,操作時顯的有點亂,且一遍一遍地演示同樣的教具對孩子來說缺乏新鮮感,特別在表演環節,小班孩子的角色意識不強,沒有頭飾只是教師口頭簡單地分配角色,等到表演時孩子自己是什么角色就忘了,給表演帶來了難度,同時觀看的孩子也不明白他們在表演什么,所以基于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演示時采用有一定背景的活動圖片比較合適,同時表演時使用頭飾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課堂常規比較松散
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悠閑地寒假,再次進入幼兒園開始有規律的學習生活,多少還是有些不適應,雖然上個學期的常規培養已初見成效,但由于是開學的第二天孩子們,有些孩子上課時座不住,動小椅子、動衣服,有些孩子缺乏傾聽、思考的問題習慣、也有的孩子回答問題應舉手又忘了,而課堂中要抓常規又要讓孩子們學習兒歌創編、表演兒歌顯得要求有點高,這也是整個活動不是很成功的原因,在開學初為了建立孩子良好的課堂常規,適當地降低活動目標,設置游戲化的教學過程是關鍵。
總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還要不斷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教育點,還要觀察孩子,細致地了解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知道孩子的原有經驗,這樣才能確;顒拥挠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638673.html
相關閱讀:語言活動: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幼兒園漢語拼音教案:拼讀練習(二)
小老鼠找家
幼兒園圖畫書閱讀設計:月亮的味道
語言活動《小狗抬花轎》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