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只粘媽媽不要別人,寶寶到底在怕什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情商培養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某一個時刻,媽媽們可能會發現:寶寶突然變得十分粘人了,炒菜要抱著、吃飯要看著、有時候上廁所都要跟著,一看不到媽媽就開始嚎啕大哭,甭管家里人怎么哄都沒用。只要看到媽媽,就會不斷往懷里撲,孩子這是怎么了?看著這哭天搶地的樣子,以后還怎么出門呢?

孩子多大會出現分離焦慮?

在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獨立意識還沒有建立,對每天負責陪伴照顧的我們也是無法辨認的。寶寶從2個月長大到6個月,他慢慢開始認識媽媽并和媽媽逐漸建立起了親密關系,在平常生活中,他也傾向于長時間地和我們待在一起。

在寶寶和媽媽已經建立了親密關系后,哪怕你只離開幾分鐘,寶寶也會表現得傷心欲絕。因為他們懂得“看不見”,卻還不明白時間的概念,于是回回母嬰分離都容易搞得跟生離死別一樣。

根據《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分離焦慮通常開始于寶寶6個月開始學爬的階段,在12-18個月的學步期會變得更強烈。和說話、走路一樣,分離焦慮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但不同的寶寶表現的程度不同。

這樣看,分離焦慮好像把媽媽們都搞得很心累,尤其是有時候這段時間還剛好撞上了媽媽準備回歸職場的時候,那可真是磨人。只要你但凡有要出門的跡象,寶寶就開始緊張兮兮地盯著你,一刻都脫不開身。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可能是個好現象,為什么這么說呢?為了搞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自家寶寶的依戀風格。

寶寶是哪一種依戀風格?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做過一個“陌生情境”實驗,她發現寶寶會表現出四種典型的依戀風格:

安全式依戀是寶寶在媽媽在的時候會顯得很心安,他們會自己去獨立玩耍,但時不時地要向媽媽撒嬌,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很沮喪,情緒變化都處于適度的狀況。

矛盾式依戀是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會出離憤怒,但當媽媽回來之后,他們一方面想親近,往往會用又踢又打的負面情緒的身體接觸方式表達情感,有一種想推開你、又想親近的感覺。

回避式依戀是寶寶不尋求接觸媽媽,對媽媽的離開沒有什么反應,比較冷淡。

混亂式依戀是寶寶情緒起伏很大,時而平靜時而大哭大鬧,媽媽們一般沒有辦法捉摸到他們的具體反應,但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寶寶一歲時的依戀模式對后期成人階段的人際和情緒模式有很大影響,穩定的依戀關系的建立將有利于他們的心理發展,對他們以后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有很大助益。

所以如果孩子已經出現分離焦慮,這也從側面說明他已經把媽媽當成最穩定的依戀對象,我們向寶寶提供了強大的安全感和舒適感,這是我們之間關系健康的證據。

這時候最糟糕的情況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是其他人,但媽媽一會兒出現一會兒不出現,不斷干擾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寶寶就容易產生被拋棄的狀態,從而變得經常反復焦慮、矛盾。所以一般都建議在孩子頭三年,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不要經常換來換去。

舉例來說,大部分媽媽們白天需要上班,所以這段時間都交由老人帶,但是下班后媽媽會迅速接手,這還是屬于有固定撫養人的。但是如果媽媽沒時間照看孩子,把娃一會兒交給外婆帶,一會兒又送到奶奶家去,有時候又接回自己家里,這樣寶寶就很混亂。

粘人、纏人的寶貝,我該拿你怎么辦?

媽媽可能會覺得奇怪,明明寶寶小的時候還沒這么纏人,怎么長大了反而“倒退“了呢?產后去上班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天天堵門哭鬧的小不點,就連晚上睡覺也開始“挨床炸”,還老哭,簡直一夜回到解放前。分離不可避免,但我們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焦慮不安呢?

提前預演“分離”的場景

我們之前很多人應該都有嘗試過偷偷摸摸走掉的方法,但是往往出門途中就會接到家里電話,說寶寶哭的很傷心,給玩具也不要,一直在喊媽媽。結果是兩敗俱傷,孩子也難受,媽媽也后悔。

對還不能理解你說話內容的小寶寶,可以做短暫的“蒙臉游戲”,把你的臉藏在手掌后面,一下出來一下不出來,這樣也能加深孩子對媽媽的客體認識,“媽媽也是會不見的”。

等到寶寶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和他玩“躲貓貓”的游戲,剛開始可能你只是離開一小會兒或是幾分鐘,但之后可以慢慢拉長。在孩子開始大鬧的時候,你可以先大喊他的名字而不是迅速跑回來。

如果寶寶這時候已經能聽懂你說話的內容,就可以提前約定好回來的時間,先出去一陣,但一定要確保在約定的時間出現在寶寶眼前。這樣能增進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信任,而且到了真正要分別的時候,“你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這個感覺會印刻在寶寶心里。

使用過渡性的物品

我們也可以提前準備一些過渡性地承載寶寶對我們依戀的東西,比如我們的衣服、相片、或是可以錄下我們聲音的毛絨玩具,告訴寶寶:它在你身邊就如同我在你身邊一樣,不要覺得孩子會不理解,有時候他只要聞到媽媽的味道都會安心不少。

特別是在睡前寶寶吵著要媽媽在身邊的時候,這個安慰作用是很明顯的。即便你離開了,孩子也不會緊張。

帶著笑容走并愉快地回來

如果真的要長時間地離開(例如要返回職場開始上班),首先要給予寶寶反應的時間,提前10-15分鐘告知他這件事情。然后在走的時候一定要面帶笑容,如果你自己都愁眉苦臉,寶寶會直接從你的表情得知:分離是件不好的事情,從而更加粘著你。

同時也可以鼓勵他和我們說“再見”,這樣能增加寶寶的掌控感;貋淼臅r候也要高興地說:媽媽回來了,然后給寶寶一個大大的擁抱外加親吻,這樣能強化“媽媽會回來”的這個認知。

分離焦慮只是寶寶成長的一個階段,這個愛緊貼著媽媽的小家伙總會長大。或許等到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還會懷念之前寶寶拉扯著我們不讓走的時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123314.html

相關閱讀: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
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