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尖叫、踢人、打人、重擊頭部、摔東西、哭鬧、地上打滾、自己或他人等。
一般父母親的應付方式:“孩子發火時,別去理睬他”、“打一頓,不打會更壞”、”“他要,就給他,哄住了就好”。
孩子發脾氣是指一些孩子“不會控制自我的怒氣和沮喪的行為”。這常見于兩歲大的孩子。有些兩歲前就開始,一直到進小學。(其實有些大人也會有火爆的脾氣!)
心理學家發覺,嬰兒出生后三個月就有憤怒的情緒,之后,如果經常有事情惹怒他,他就很容易學會以憤怒來換取權力或需要。
1. 本能的反應
年齡階段:一歲以前。孩子通常以哭來表達憤怒。
例子:孩子疲倦或做不好某件事,如玩積木總是倒塌下來,或完興正濃,父母親制止,要他上床睡午覺。孩子疲倦的精神狀況將減低他的耐性,這都會使孩子容易感到生氣,續而發脾氣。
家長應付方式:當孩子累了或煩躁時而發脾氣,這時需要抱抱他、拍拍他、給予他安全感,待他的脾氣稍微緩和,再向他講理由,并慰鼓勵。
避忌:父母不去理會孩子的胡鬧,或采用責打的方式。---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2. 因為受忽視而亂發脾氣
年齡階段:二三歲時。雙足亂踢、地上打滾,亂扔玩具。
比如:爸爸或媽媽加班遲遲未回家,孩子感覺沒有安全感,續而哭鬧、丟玩具等以發泄心中的委屈。
家長應付方式:孩子年齡越小,情緒越不穩定,注意力也容易轉移。當孩子有不愉快時,父母可采用游戲轉移法,如:帶孩子去他喜歡玩的蕩秋千,讓孩子能發泄內心的緊張。父母這方面一定要從心理出發,從感情上來安撫他,哄勸孩子,要有耐心。
避忌:高聲喊罵,甚至動怒打罵。——這樣,孩子的脾氣會越演越烈。
3. 因為需要不滿足而發脾氣
年齡階段:三歲以上。提高聲量、粗暴行為、攻擊及報復性的行為。
比如:孩子無論在家或在外得不到某種玩具、食物或外出游玩的機會等,就會通過大聲不停地哭鬧來達到目的。
家長應付方式:把孩子放在床上或地毯上,使他不至于嚴重傷害自己。父母需堅定告訴他:“除非你平靜下來,否則爸爸媽媽不會跟你講話。”然后,安然走開。(不要回頭,否則孩子可能會胡鬧一番)等他平靜后,把孩子擁抱懷里,談談剛才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聽聽孩子的心聲。
即使在外也一樣,父母可佯裝離開現場,將孩子短暫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機會重新思考明白他自己的行為已經惹大人生氣了。如此反復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也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要得東西,慢慢的,就不再亂發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后,父母要記得給孩子講道理。直接告訴他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只是不愛他發泄憤怒的行為。
再者,父母帶孩子出門前應向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讓孩子能照著做,逐漸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避忌:與孩子對峙、不能因他發脾氣而順他的意思去做。---這會讓孩子越發越得寸進尺,逐漸養成習慣就難以糾正過來了。
12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70628.html
相關閱讀:幼兒怎樣交好“大朋友”呢?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對的不能做的五件事
美國育兒的四個新觀念
情商培養 假期的必修課
【孩子容易緊張怎么辦】容易緊張的孩子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