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授教師
實驗中學 林葉萍 時1
授時間 2012.3 目標 1、知識與技能 Ø 了解消化的概念; Ø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Ø 訓練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探究的能力,明確實驗探究的幾個步驟,學會做探究實驗; Ø 通過學生參加與活動,訓練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能力、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Ø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Ø 通過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重點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消化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有效的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并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
型新授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探究實驗
教學用具教師
多媒體、溫度計、37℃熱水
學生
饅頭、蒸餾水、碘液、滴管、標簽紙、小刀、燒杯、試管、玻璃棒等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理念
播放人體的消化視頻: 話說姍姍小朋友吃西瓜時,不小心將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這粒西瓜籽在姍姍的消化道內,經歷了一天的歷險記。它先遇到像軋鋼機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點兒將它壓的粉身碎骨;剛躲過一劫,又遇到“酸雨”;后它鉆進了一條又長又窄的迷宮,它在這里走了很久,身邊的許多物質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宮,它又差點兒鉆進死胡同,幸虧及時改變方向;后不知怎地,它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們在姍姍上廁所時,一起離開了姍姍。 設問: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后,你認為它會經過人體的哪些器官呢? 小結: 剛才同學們說出的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吃的食物消化時會經歷的器官,我們把這樣一個通道稱為消化道。它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過渡:不難看出,我們的消化道開始部分是口腔。那么食物在口腔中將會發生哪些變化呢?這節我們就以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一下。根據視頻和教師的描述,思考得出:
西瓜籽要經歷的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1. 2. 關于消化和吸收學生并不陌生,所以讓學生簡單思考就能得出結論。
用視頻直觀形象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
練習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
請學生回憶在吃饅頭時,滿頭灰在口腔中發生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提出影響饅頭變甜的因素:
根據剛才同學的體會,大家能夠提出什么問題呢?
提示說明:淀粉沒有甜味,而且咀嚼饅頭時感覺到有甜味,這說明饅頭的成分發生變化。同學們大膽的猜一猜,是饅頭中物質的變化與口腔中哪些結構或物質有關呢?
過渡:怎樣才能證明?下面就讓我們分組做實驗探究。
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各小組發揮集體力量,制定你們探究問題的實驗方案,在我們的堂當中,人體的口腔之外,使大家的問題得到解決。
提示:大家注意設計對照試驗,在試驗中除了研究的那個條可改變外,其他條都應該模擬口腔的環境不變。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實施探究方案、答疑。
表達交流:
多媒體展臺展示學生的試驗方案并由其他同學予以點評和更正。
再對一些細節問題點評,如:
1、怎樣快速地獲取干凈的唾液?
2、饅頭應該取多少才合適?
3、應該怎樣檢驗饅頭成分已經發生改變?
完成后提供實驗用品,讓學生按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實施探究方案。
溫度由老師同一控制,學生完成第二步后把試管用橡皮筋扎好放于講臺上的保溫瓶中。
組織學生預測實驗結果:
現在大家預測一下你們小組的實驗結果會是怎么樣并說出你的理由。
取出試管,滴加碘液,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倘若實驗失敗總結原因。
根據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拓展提升:
我們吃饅頭過程中產生的甜味,這種物質是什么呢?又是什么物質使饅頭發生了成分的改變?
多媒體展示: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麥芽糖
酶的定義和作用,并說明唾液里面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水解成小分子。
小結:
結束語:
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了淀粉在口腔中的初步變化,那接下麥芽糖還有會經歷哪些變化?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又要經過哪些變化呢?我們下節繼續探討。
回歸生活,健康飲食:
為了讓唾液、牙齒、舌頭在口腔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平時吃飯時要注意什么?
1回想吃饅頭的情況,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
(饅頭在牙齒的咀嚼下逐漸的變小了;舌頭也不斷的在口腔中攪拌;饅頭逐漸的變甜了;口腔中的唾液變多了….)
思考提問:為什么饅頭會變甜?饅頭里甜味的物質是什么?….
。
思考,并作出假設性回答。
回答:饅頭的變甜和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
1-3小組探究饅頭變甜是否與唾液有關;4-6組探究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有關;7-9組探究饅頭變甜是否與舌頭的攪拌有關。
1-3小組:取兩支試管A、B分別放入等量的饅頭屑。A試管加入2ml唾液,B試管加入等量的清水然后都攪拌。再放入37℃的溫水中6min,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4-6小組:取兩支試管A、B分別加入2ml唾液。A試管加入饅頭塊,B試管加入等量的饅頭屑然后都攪拌。再放入37℃的溫水中6min,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7-9小組:取兩支試管A、B分別加入2ml唾液和等量的饅頭屑。A試管用玻璃棒攪拌,B試管不作處理。再放入37℃的溫水中6min,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思考回答:1、用冷開水漱口,把消毒棉放入口中大約一分鐘左右,取出放入燒杯中擠壓出唾液。
2、每個試管中應該取等量少許的饅頭。
1-3組:試管A若變藍說明饅頭中的淀粉沒有發生變化,則饅頭變甜與唾液無關,反之說明有關。
4-6組:試管B若變藍說明饅頭中的淀粉沒有發生變化,則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無關,反之說明有關。
7-9組:試管A若變藍說明饅頭中的淀粉沒有發生變化,則饅頭變甜與舌頭攪拌無關,反之說明有關。
饅頭的變甜和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
學生總結:
通過探究活動,知道了口腔中的唾液能消化淀粉,其實唾液之所以能夠消化淀粉是因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促使淀粉分解為麥芽糖而麥芽糖是有甜味的,所以我們吃饅頭會感到甜。但麥芽糖還不能被人體吸收還要進一步消化才能被吸收。
細嚼慢咽!
學生嘗味道、想問題,引出口腔中的消化,體會進食時牙齒、舌、唾液的作用,引起學生進行探究欲。
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科學探究的方式。 給學生展示的平臺,進行表達交流,煅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指導學生進一步完善探究計劃。
學生明確知道實驗結果。
學生明白使饅頭咀嚼后帶有甜味的物質是麥芽糖,這種物質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產生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44861.html
相關閱讀: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認識生物多樣性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人類染色體與性別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