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教版八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案2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方法:
本課的擬采用活動式教學、可運用:情景創設、案例分析、主題探究等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講授本課第二框——同樣的權利 同樣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語:
生命健康權是每個公民與生俱來的一項基本權利,不管年齡大小、身份如何都平等地享有這項普通而神圣的權利。那么平時我們應該怎樣積極而又正確地行使這項權利呢
2、板書框題: 第二框 同樣的權利 同樣的愛護
二、講授新課:
1、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
情境活動一:(見教材P28頁材料)
議一議 說一說:
①以上圖景中,人們在行使什么權力?
②我們還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權利?
(1)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是公民對自身所擁有的權利
(學生討論回答后,閱讀教材正文。)
情境活動二:(詳見《教參》P37頁附錄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一
①你是如何看待小楠的這些想法的?
②有人認為“自殺”是個人的事情,個人的權利,你認同嗎?為什么?
(見《教案》P38頁?②)
情境活動三:(詳見《教參》P37頁附錄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二
議一議:你贊同小楠姐姐的想法嗎?為什么?
情境活動四:
小楠批評了姐姐的這種想法,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健康權應該自己來爭取。
想一想:幫助小楠——
如果你是小楠,你會怎樣來爭取自己的生命健康權呢?
展示(《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三—(詳見《教參》P37頁附錄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三
小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助,維護了自己的生命與健康權利,那么,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行使我們的生命健康權呢?(見教材P29頁)
板書標題知識點:
(1)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是公民對自身所擁有的權利
(2)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是公民對自己的關愛和責任
相關鏈接:(詳見教材P29頁鏈接材料)
議一議:當我們的生命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時,該怎么辦?(見教材P28頁)
情境活動四:(見教材P29頁材料)
議一議 說一說:
①上述行為中哪些屬于合法行為?哪些屬于放棄權利的行為?
②我們身邊有哪些珍愛生命健康權的事例?
③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行地使生命健康權?
教師小結:
保護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不僅是積極行使我們的生命健康權,而且也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和責任,但除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外,不得傷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權。
板書知識點:
(3)正確行使生命健康權
2、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
情境活動五:(見教材P30頁材料)
議一議 說一說:
①此事給小君、小哲雙方的家庭造成了什么后果?
②“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權者受制裁”。結合這兩句話,談談此樁慘案如何避免?
③這個案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板書知識點)
(1)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學生閱讀教材。)
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傷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關愛他人,關愛生靈,遠離暴力
相關鏈接:(見教材P31頁材料)(學生閱讀)
在生活中,我們不得傷害他人的生命健康,還應尊重、關愛他人的生命健康。
情境活動六:(見教材P32頁材料)
案例評析:(學生閱讀材料后,思考討論問題)
①請從道德育法律等方面評價上述三種表現。
②如果你遇到類似情況,應該怎么辦? (從自護與救人兩個角度去考慮)
教師小結:
我們在救助他人生命與健康的同時也要懂得自我保護,要學會理智地救人。
文字鏈接:
①在公園樹上隨便刻字; ②大量捕殺藏羚羊
③放學路上毆打低年級同學 ④劉海洋因傷熊而受到法律才制裁
討論:你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對你有何啟示?
教師小結:
其實,我們不僅要關愛自己,關愛我們的同類,還應該關愛我們身邊的其他生靈,它們也享有自然界賦予的生命健康的權利。讓我們做一個既遵紀守法,又懂得關愛,樂于助人的好公民。
三、課堂小結
(按板書的要點小結)
四、作業
完成《資源與學案》第十三課的練習
第四課 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第一、二課時(總第7、8 課時)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力與義務”部分:“了解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增強維護人格權的法律意識,懂得珍愛自己的名譽、維護自己的尊嚴、增強自尊心的同時,自覺承擔維護他人人格尊嚴的義務,提高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公民人格權的意識。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能正確區分侵犯公民人格尊嚴權的具體行為表現;使學生關注自身尊嚴、關注他人人格尊嚴和名譽,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權利。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人格尊嚴權及具體內容,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明確侵害公民人格尊嚴和名譽的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增強學生尊重、保護自己人格尊嚴和名譽的意識,引導學生尊重愛護他人的人格權。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人人享有尊嚴權,法律維護我們的名譽權。
2、教學難點:我們享有法律規定的名譽權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名譽權的義務。
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①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老師及社會成員受封建傳統思想、家長制遺風、錯誤教育觀等影響,加之法律意識不強,常忽視未成年人的獨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行為時有發生。
②作為未成年學生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對人格尊嚴權認識不足,不能意識或分辨出一些行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嚴權,不懂依法維護自身人格尊嚴權的實現。
③另一方面,由于受來自家庭、社會的某些不良教育影響,部分學生過分強調個人中心,自我意識過度膨脹,惟我獨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障礙。
④同學交往中,由于某些學生文明意識不強、行為習慣不良、心理品質和道德素質不夠高,加之易沖動,常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同學間的矛盾,說粗話臟話、詆毀他人名譽的行為時有發生。
2.學生的需要:
①從法律角度看,學生有學習、了解法律知識的需要,不僅有利于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權利,不做違法犯罪的事。
②從學生個人成長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嚴權及人格尊嚴對個人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完善,保證身心健康成長。
③從人際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覺尊重并愛護他人的人格尊嚴、榮譽等人格權利,不僅是每個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際關系形成的必要條件。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擬采用活動式教學法、可運用:情景創設、案例分析、主題探究等方法。
教學內容:講授本課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語:
廣州白云機場有一個乞丐在行乞時,又一個乘客鄙夷地將施舍的錢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臉上,該乞丐不滿這種施舍態度,認為有傷他的自尊,他說: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需要這種施舍,根據這件事,許多網友發表了評論。
請你以“乞丐有尊嚴嗎?”參與討論。
議一議:乞丐有尊嚴嗎?
教師小結:
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絕不能因為施舍了別人錢物就有權利去侮辱別人的尊嚴。哪怕他只是一個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討的雙手時已經輕賤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但是你,作為一個旁人,均無權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僅剩下的一點人格尊嚴。
板書: 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二、講授新課:
1、人格尊嚴不可辱
情境活動一:(見教材P34頁圖文材料)
議一議: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會有什么感受?
板書:“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它不分地位高低,貧富貴賤,年齡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嚴權? 人格尊嚴權與人格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人格尊嚴權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呢?
(1)人格尊嚴權的平等性
人都有人格和尊嚴。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F代社會,法律賦予每個公民人格尊嚴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2)人格尊嚴權
任何人,無論其年長還是年幼,聰慧還是愚鈍,富裕還是貧窮,也無論其是高官還是平民,是自由人還是在押犯,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人格尊嚴權。這一權利表現為自尊與他尊兩個方面。
(3)人格尊嚴權的具體內容
維護、保證
①名譽權
②肖像權 生命健康權
人格尊嚴權
③姓名權 自由權
④隱私權
板書:人格尊嚴不可辱,侮辱人格尊嚴必將受到社會道義的譴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情境活動二:(見教材P35頁材料)
①想一想:好的名譽對我們有什么益處?試舉例說明。
②評一評 選一選
請你在班級中評選出自己最滿意的老師和最受歡迎的同學。
說說你對他們的具體評價。
填一填: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品行時,往往會用哪些詞語來描述?
品行表現評 價 所 用 的 詞名譽
優良誠實、信用、真誠、善良、聰明、正派、公正、廉潔、敬業等好
不良奸詐、邪惡、歹毒、卑鄙、無恥、狡猾虛偽、愚蠢、懶惰等不好
那么,什么是名譽? 名譽對一個人會有什么影響呢?
(1)名譽的含義
人的名譽是對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譽等方面的客觀的社會評價。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
人們常用誠實或奸詐、善良或邪惡、正派或卑鄙、精干或笨拙、真誠或虛偽等詞語對他人做評價,這些社會評價綜合起來構成一個人的名譽。每一個人都處在這種評價中,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客觀公正的社會評價可以使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有良好名譽不僅可以獲得社會的更多尊重,還可以獲得經濟利益。
(2)名譽對個人的作用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36頁材料)
議一議:①品行優良者一定會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嗎?
教師小結:
從理論上講,品行端正是獲得客觀評價的前提;從現實中講,品行端正不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客觀評價。
教師講述:
良好名譽首先取決于個人的良好表現。(按教材P36頁2、3 段簡述)
相關鏈接:(見教材P37頁材料)
情境活動四:(見教材P37頁)
議一議:你對上述觀點怎么看?為什么? 你會采取大江的做法嗎?
(3)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
1)什么是名譽權
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
2)名譽權的表現:
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
教師講述:
我們有權利用自己良好聲譽獲得更多的利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自己名譽受到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鏈接:
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3)侵害名譽權的表現形式
情境活動五:(見教材P38頁)
說一說 做一做:(學生可以結合教材P38——39頁內容進行討論。)
①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②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把有關內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譽權
的行為方式具體表現造成的危害應承擔的后果
1、侮辱謾罵他人、嘲笑、挖苦等會危害受害人的生理、心理、名譽等權益侵權者輕則受到輿論、道德的譴責,嚴重的要承擔法律責任
2、誹謗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等
3、非法搜身、拘禁等非法搜身、扣押、拘禁、禁閉、限制自由等
案例分析:(詳見教材P39頁材料)
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做出什么樣的判決?
三、課堂小結:
(教師可按板書知識點小結本課主要內容。)
四、作業
《資源與學案》P18——19頁:
一、請你選一選:(1、2、3);二、請你說一說:(6、7);三、請你來分析:8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
第三課時(總第9課時)
一、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力與義務”部分:“了解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二、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引導反思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不良表現,體驗給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責任意識;加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權意識。
2、 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哪些行為是侵犯公民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行為;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姓名與肖像權的能力,能夠運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責任。
3、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肖像和姓名是一個具體的人的兩大外在標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權的含義和內容,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懂得肖像的含義及作用,肖像的內容,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
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
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和姓名權;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2、教學難點:
公民在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肖像和姓名的義務。
教學內容的理解
本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主要介紹了兩項具體的人格權利——肖像權和姓名權。首先,敘述了肖像的含義及作用,肖像的內容,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和后果等。接著圍繞姓名權而展開,主要介紹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權的內容,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框還強調了一方面要運用法律手段與侵害自身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作斗爭,一方面也要尊重、維護他人的肖像權、姓名權等人格權利。
三、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①由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長輩,往往只被認為個人區別于他人的文字符號,很多學生對法律賦予公民姓名的具體權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對這項權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時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識到。
②生活中一些家長和學生一味地追求時髦、個性、標新立異甚至另類,不能正確、客觀地對待取名問題,給一些具體的管理工作帶來不便。
③個別學生為避免挨家長罵或不重視家長在其成長和教育中的監護作用,經常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現冒名頂替,擅自代家長簽字的現象。
④未成年人維權意識不強,現實生活中以贏利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權的行為時有發生。
⑤有些學生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加之電腦技術的發展及網絡具有虛擬性,在現實生活和網絡中惡意損毀、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也屢見不鮮。
2.學生的需要:
①作為獨立人格的外在標志,姓名權和肖像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了解人格權時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肖像權和姓名權,以保障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②正確認識肖像權和姓名權,知道侵害肖像權、姓名權的表現形式及后果,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不僅是增強法律意識,糾正某些不良行為習慣的需要,也是增強自身道德素質,正確與人交往、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對學生健康成長十分必要。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擬采用活動式教學法、可運用:情景創設、案例分析、主題探究等方法。
教學內容:講授本課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見教材P40頁材料)
議一議:
①這一件事涉及公民的哪些具體權利
②法院的判決對受害人有什么意義
教師講述:
上述事件涉及到公民的肖像權,兩家網站的做法侵害了受害人的肖像權;法院的判決制裁了侵權行為,保護了公民的肖像權。同時也告訴我們,在我們的肖像和姓名中包含著公民的權利。
2、板書框題: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
二、講授新課:
1、 維護姓名權
情境活動一:集思辯疑
呈現材料——
壽生漸漸的長大,轉眼來到了省城讀中學,為了能培養他成材,父母親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壽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關心集體,熱心助人,成績優異,在一次省奧數競賽中還獲得了一等獎?勺罱麉s不想去上學,并且向父親提出改名換姓。因為他父親姓秦,所以同學嘲笑他,叫“禽獸生”,但是遭到父親的拒絕,說他忘恩負義。
想一想:
你認為壽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嗎?他爸爸有權阻止嗎?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此教學環節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權< 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知道法律對年滿18周歲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體規定;明確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權。同時學會用辨證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取姓名的現象。)
教師講述:
我國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與個人的人格的關系是怎樣的?什么是姓名權,姓名權的內容有哪些?
(1)姓名與個人人格的關系
姓名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文字符號,姓名權包括正式姓名、筆名、藝名等,是每個人的人格基本標志。
姓名與每個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著密切聯系,是每個人的人格基本標志。
例如,我們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現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輝形象,(教材P43頁)
(2)姓名權的含義及內容(按教材P43頁第二段簡述)
案例分析:
想一想:牛正干涉牛順改名的行為是否合法?
(3)法律保護公民的姓名權
情境活動二:(見教材P44頁)
想一想:
①張楠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為什么?
②受害人應采用什么方式維護自己的姓名權?
(4)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和后果
冒用、盜用他人姓名權,是侵害他人姓名權的具體表現。無論是盜用還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侵權者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姓名權。
尊重他人的姓名權,依法維護自己的姓名權,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法律素質。
2、我有肖像權
(1)肖像的含義及作用
肖像是以容貌為中心的人體形象的再現。
每個人都一張不同的面孔,以此區別于他人。所以,肖像也就成為肖像人的人格標志。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40—41頁)
想一想:
①小紅行使了什么權利?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②警方發布通緝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構成侵權嗎?
(2)肖像權的含義及內容
肖像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對自己肖像的支配權,包括肖像制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
(3)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和后果
侵權表現:擅自將他人的肖像用作廣告或雜志封面,因在掛歷上等
惡意毀損、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
情境活動四:(見教材P42頁)
想一想:
①該影樓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
②麗麗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
《資源與學案》P(18—19頁 ) 完成第四課其余練習題。

第五課 隱私受保護
第一框 隱私和隱私權
第一課時(總第10課時)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力與義務”部分:“知道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能夠自覺地尊重別人的隱私!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清隱私和隱私權,樹立人格獨立觀念,培養隱私的意識與觀念,強化學生在隱私方面的責任與信譽意識。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閱讀教材,理解本課教學的基本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能夠積極地參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從同學和自己的身邊去發現和解決一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隱私的內涵,懂得保護隱私的必要性,知道隱私權及其具體內容;澄清隱私即丑事等錯誤觀念;知道法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知道個人隱私權受侵害時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權者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認識隱私和隱私權。
教學內容
本框“隱私和隱私權”主要圍繞隱私和隱私權而展開——主要介紹了什么是隱私,說明了隱私的含義及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重要意義;在隱私權的敘述中,不僅闡述了隱私權的含義,而且介紹了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同時還強調了公民不得濫用隱私權。
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①長久以來,由于封建觀念等因素影響,整體社會環境缺乏個人隱私意識,總認為“好事不背人,背人沒好事”,把隱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眾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沒有個人心靈的空間。
②由于隱私意識淡薄,對哪些屬于個人隱私并受法律保護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學生處于被教育者地位,個別家長和老師為了解學生,經常采用看學生日記、翻學生抽屜等手段,雖然這些行為可能出于善意,但嚴重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③由于對個人隱私認識不夠,對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學生侵犯他人個人隱私的事情時有發生,較為普遍。
2.學生的需要:
①正確認識個人隱私及隱私對于個人的重要意義,并懂得保護個人隱私,給其一個心靈的空間,對學生健康成長十分必要。
②學習個人隱私的具體內容,了解法律對公民隱私的相關規定及保護,有助于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懂得積極維護個人隱私權。
③當今世界,由于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越來越發達,個人隱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人們對自身安寧和安全的需要也就更為迫切,學生更需全面了解、正確對待隱私問題,增強隱私意識,不僅保護自己的隱私權,也要尊重、保護他人隱私。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擬采用活動式教學法、可運用:情景創設、案例分析、主題探究等方法。
教學內容:講授本課第一框——隱私和隱私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
敘述:小隱和思思是好朋友。一天,小隱看到思思在寫什么,就好奇地問:“你在寫什么啊?”思思猶豫了一下,說:“你看吧!” ……原來上面寫的是思思的一個好朋友盼盼的事情。盼盼的爸爸媽媽昨晚又吵架了,還吵得很兇,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業。思思正在考慮這件事要不要告訴老師。小隱說,這件事一定要告訴老師。思思同意了,于是兩個人一起去找老師,老師聽了之后,問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有的電話是多少?我馬上和她父母聯系” ……
想一想:
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隱、思思和老師的做法?
②你認為在生活中哪些應該屬于我們的個人隱私?
2、板書框題: 第一框 人人有隱私
二、講述新課:
1、人人有隱私
(1)什么是隱私(教材P46頁)
想一想:隱私包括哪些內容呢?
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體缺陷、婚戀情況、家庭關系、財產狀況等;
個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
私人領域:如住宅、個人行李、書包等。
情境活動一:
敘述1:小隱班來了一位新同學小紅,小隱主動和她交談,并問她家的電話號碼,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他做朋友,也主動告訴了小紅自己家的這些情況。可小紅說,這是我的隱私,我現在還不想告訴你。于是有些同學給小隱打抱不平地說:“我們這么小,怎么可能有隱私呢?不告訴我們肯定是有些見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們說!
議一議:新課標第一網
①隱私就是丑事嗎?
②如果你是小紅,你會怎么處理這一議論呢?
A、小紅告訴了同學們想知道的情況。
B、小紅就是不告訴同學。
敘述2:小隱看了美國大片《國家公敵》之后,對影片中涉及隱私的內容有以下幾個問題要與大家討論:
①犯罪分子被別人用隱形攝像機拍攝到時,拍攝者是否侵犯別人隱私?是否應該把錄像帶還給犯罪行為人?
②影片中的主角羅伯特;狄恩在一夜之間成為社會的敗類、家庭的破壞者,都是源于現代的信息技術和傳播媒體。于是小隱感嘆:現代科技讓我們的個人隱私越來越沒有了。
③請你列舉現實生活中,有人利用現代科技可能已經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
④我們為什么要制止這些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板書)
(2)保護隱私的必要性
相關鏈接1:(見教材P47頁鏈接材料)
(學生閱讀鏈接材料和教材正文P47頁)
相關鏈接2:(見教材P47——48頁鏈接材料)
(教師結合鏈接材料簡述保護隱私的必要性。)
教師小結:
在堅持以人為本、崇尚人性與個性的現代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以緩解人們對人格獨立的擔憂,保證人們自由舒暢地生活。
2、讓自己心靈有個家的權利
情境活動二:
敘述:小隱最近在網上看到以下一則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經紀公司的電腦,并把600名明星的電話號碼公布在了網絡論壇中,造成眾多明星紛紛接到不明電話的騷擾,而自稱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說,這一切不過十他們的一場惡作劇游戲。
議一議:
①該黑客是否構成侵權?他侵犯了明星們的什么權利?
②什么是隱私權?(板書)
(1)隱私權的含義
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
教師講述:
隱私權賦予公民對其個人秘密的自由決定權,它劃定了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維護了個人的人格獨立和人格自由。
那么隱私權都包括哪寫內容呢?
(2)隱私權的具體內容
情境活動三:
夜深了,天氣很冷,小隱一家人睡得正香。這時,派出所以“掃黃打非”為名,在無搜查證的情況下,對某小區住房進行全面搜查,F在他們要求小隱家開門接受檢查……
請問:
①你認為小隱爸爸要不要開門?說說你的理由。
②與同學交流你所知道的隱私權還有哪些方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互助合作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索。通過情景故事的討論,了解涉及侵犯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引出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并點明我國憲法和刑法對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表述。)
(教師行為:描述故事,引導討論,幫助學生了解公民的隱私權不受侵犯的具體內容;出示相關法律,明確我國憲法和刑法對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具體規定。)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述)
教師講述:
隱私權的真諦是私生活的自由與安寧,保護正常生活不受干擾,內心世界不被侵擾。
板書:
(1)公民的住宅屬于公民個人的生活領域,未經本人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艦艇、監事,執法人員不得 無視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2)公民有權對個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開自己的身體狀況、家庭狀況、儲蓄密碼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傳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相關鏈接:(見教材P49頁鏈接材料)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49頁材料)
議一議:
①上述行為是否合法?說說理由。
②假如老師或者父母拆看未滿10周歲的學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3)公民有權對個人通信內容保密,對自己的信件、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開。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按教材簡述)
相關鏈接:(見教材P50頁鏈接材料)
三、課堂小結:(略)
四、課后作業:
《資源與學案》P(23—24頁):
一、請你選一選(1—5);
三、請你來判斷。

第二框 尊重和維護隱私權
第二課時(總第11課時)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力與義務”部分:“知道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能夠自覺地尊重別人的隱私!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樹立隱私的意識與觀念,強化學生在隱私方面的責任與信譽意識,找到一些維護自己隱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維護自己及他人的隱私權。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能自主地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初步掌握保護個人隱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實踐中能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隱私權。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該如何尊重和維護自己及他人的隱私,并探索出保護隱私的有效方法。提高學生尊重隱私的意識,學會用法律來維護隱私權。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懂得如何尊重和維護隱私權。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尊重和保護隱私權的意識。
教學內容
本框“尊重和維護隱私權”分別從道德和法律兩個層面來敘述——從道德層面看,“尊重隱私是道德的期盼”,就此進一步強調了尊重他人隱私,不僅要樹立隱私意識,矯正不尊重他人隱私的陋習;而且需要強化責任與信譽意識。從法律層面看,“依法維護隱私權”,對此不僅說明了侵害隱私權的具體行為表現,明確了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法律后果和責任,而且還強調了增強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的同時,指出保護隱私不等于自我封閉,應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
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①我國傳統文化中諸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這類宣揚人格依附的封建陳舊觀念還在某些范圍內依然存在;某些人干涉他人私人空間、因好奇而熱衷于打聽別人私事、搬弄是非、傳播他人秘密等陋習有時有發生,這些都會影響個人隱私權的實現。
②學生隱私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對很多侵犯隱私的行為不會認識與辨別,甚至對已給自己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侵犯隱私行為不知道用怎樣的途徑來積極加以維護。
③個別學生由于責任意識與信譽意識不強,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守他人的隱私,甚至喜歡打探、議論他人的隱私,并搬弄是非、到處傳播,引起人際關系不和諧。
2.學生的需要:
①學生有必要了解侵犯他人隱私權的種種表現,尤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很多高科技產品存在著侵犯他人隱私的危險,以增強隱私意識和法律意識,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隱私權,給自己的隱私一個心靈的空間。
②了解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以及對侵害他人隱私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幫助學生懂得如何通過正當的途徑維護自己的隱私權。
③引導學生在注重自己隱私權的同時,學會尊重、保護他人的隱私權,這不僅是道德的期盼,也是法律的要求,對個人的健康成長很重要——不僅是個人文明修養、法律素質和道德境界提升的需要,個人責任意識與信譽意識強化的需要。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擬采用活動式教學法、可運用:情景創設、案例分析、主題探究等方法。
教學內容:講授本課第二框——尊重和維護隱私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框題: 第二框 尊重和維護隱私權
2、情境導入:
敘述:琳琳最近一段時間,一回家就上QQ跟網友聊天,媽媽看到后,她就馬上關掉。開學近一個月來,老師反應琳琳學習不是很認真,成績退步得很快。媽媽對此很懷疑,堅持要看女兒的QQ聊天記錄,要求女兒告訴自己QQ密碼。
A:把密碼給媽媽看; B:不給媽媽看。
(根據學生的討論,引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尊重隱私是道德的期盼
情境活動一:(見教材P51頁情境材料)
議一議:
父母擅自翻閱兒女的日記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如何如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1)尊重他人隱私,就要樹立隱私意識
(教師按教材簡述并強調——要樹立隱私意識)
情境活動二:(見教材P52頁情境材料)
說一說:如何評價肖肖的行為?
(2)尊重他人隱私,需要強化責任與榮譽意識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52頁情境材料)
議一議:
①以上行為哪些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行為?哪些不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行為?
②選擇其中兩三項進行剖析。
(3)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隱私
辨一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涉及隱私的問題,請你幫忙判斷一下,哪些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行為,哪些不是?并選擇兩項進行剖析。
①“你有過男朋友嗎?”“體重多少”“身高多少”……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在求職時遭遇了這樣的“拷問”。 ( ? )
②“日記教學”,老師要求學生上交自己的日記用來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 ? )
③李某在實施手術過程中,發現有4名實習醫生在觀摩自己的手術過程。( ? )
④警方對犯罪嫌疑人的住宅電話進行了監聽。發現了犯罪事實,法院對其進行了公開審理。 (√ )
⑤媽媽剛要到取款機前取錢,發現有一個人正在輸密碼,琳琳馬上拉住媽媽的手說……。 ( ?)
2、依法維護隱私權
情景活動四:(見教材P53頁)
①是什么原因導致小松如此委屈、痛苦?小旺的想法有道理嗎?
②你希望老師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講述)
教師講述:侵擾他人私生活、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
(1)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
想一想: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還有哪些表現?
相關鏈接:(見教材P53頁鏈接材料)
案例分析:(見教材P54頁)
①你認為教室里應不應該安裝監視器?
②對于在銀行和超市安裝監視器的現象,你怎么看?
(2)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相關鏈接:(見教材P54頁鏈接材料)
想一想:當我們的隱私權受到侵害時給怎么辦呢?
(3)尊重他人隱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
相關鏈接:(見教材P55頁鏈接材料)
(學生閱讀教材P55頁第一段)
(4)能夠自覺地尊重和維護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三、課堂小結:
尊重隱私,需要樹立隱私意識,強化責任和信譽,這更是道德的期盼;維護隱私,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四、課后作業
《資源與學案》“我的收獲”:
二、請你寫一寫 ; 三、請你來判斷
四、請你來分析 五、探究與實踐

第六課 終身受益的權利
第一框 知識助我成長
總第12課時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力與義務”部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從知識和學習兩個方面來闡述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了解我國法律關于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知道受教育權利是有條件的,即國家、社會、家庭、學校有義務為公民受教育權利的實現提供必要條件,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維權意識。
2、能力目標:
運用多種方法收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例,理解教育與人的幸福生活的關系,從而培養觀察能力。通過對有關受教育權的典型案例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比是否受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造成的不同結果,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教育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對教育作用的分析,為以后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作好鋪墊,并由此增強我們熱愛學習的意識,以及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發現、創造的意識。
教學重點:“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我們享有受教育權利”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本框計劃用一課時授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
板書:知識助我成長
講述:偏遠山區的放羊娃很簡單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羊。為什么放羊,放羊娶媳婦唄,娶媳婦干啥呢,娶媳婦生娃唄,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羊唄。
設疑:從這個故事里,你們讀出了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
教師小結:
短短的一段對話,述說了放羊娃的一生,從放羊到放羊的輪回中間只有簡單的掙錢、娶媳婦、生娃三個環節。我們不去考究這個輪回在此之前已經輪回了多少個輪回,以后還要輪回多少個輪回,單純從生存的意義上來講,這給我們有什么啟發?
剛剛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種悲哀,一種對生存的厭倦。難道我們的生活就那么簡單?我們不甘心那么簡單的輪回,卻又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更好的輪回。這種輪回對于正處于對人生與未來充滿渴望和憧憬的熱血沸騰的少年來說,是一種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為自己創造一種幸福的生活呢?課本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思路。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2、板書標題 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二、講授新課
1、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情境活動一:(見教材P58頁)
※想一想: 這個幽默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
教師小結:
愚昧的人就像驢一樣,只是一種勞動工具;而教育可以使人獲得知識,脫離愚昧,變成有智慧的、掌握勞動工具、制造勞動工具的人。所以,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
(1)教育的含義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進步為目的德,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活動和催化活動,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
情境活動二:(見教材P58—59頁)
討論、交流:
※結合笛福德信和“阿韋龍野人”的故事,設想一下部受教育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
教師講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59頁)
接受教育、掌握知識的益處:
※學習語文,能使我們
※學習數學,能使我們
※學習物理,能使我們
※學習地理,能使我們
※學習思想品德,能使我們
想一想:
※你對“知識改變的命運”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談談自己身邊學有所成的例子,分析教育對他們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
情境活動四:“希望工程第一個受助者張勝利的自述”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人均改入不到百元。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歲的奶奶。為了生活,我只好離開學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國開始實施希望工程作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進了課堂。那年,我13歲這以后,我不再為學費發愁。3年后,我小學畢業升入上莊中學讀書。讀到初中畢業,我看到村里因為沒老師,孩子沒學可上。于是,我當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課老師。1995年,中國青年基金會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地,我又榮幸地成為第一批學員。在上海舉行的開學典禮上,我被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破格錄取。1996年6月,我作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國參加了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圣火的傳遞。
提問:張勝利從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張勝利的經歷給我們了哪些啟示?(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希望工程給了張勝利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改變了他的命運,促進了他的個人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公民為了自身的發展一定要上學接受教育;作為國家一定要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總之,從公民的自身發展和對國家的要求來說,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教師講述:
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總之,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
②教育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能成就我們的未來。
教師講述:
幸福,是人的向往和追求。教育能為人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知識迅速增加,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競爭空前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接受教育,喚醒潛能、發展才智,才能擺脫愚昧,增長才干,豐富人生,享受現代文明,在職業活動和其他活動中獲得成功。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至為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
正因為如此,國家賦予公民受教育權,并制定了義務教育法,讓公民切實像有這項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五條規定:幾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往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入學。
這說明我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2、我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情境活動五:(見教材P60頁)(學生閱讀材料后思考討論、交流)
①你能體會小余當時的心情嗎?
②王老師傾其全力維護了小余的什么權利?
(1)受教育權的含義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
相關鏈接:(見教材P60頁)
情境活動六:(見教材P61頁)
議一議:①孩子不上學只是個人的私事嗎 ? 談談你的看法?
②在現實生活中,類似于小麗的情況還有嗎?
現實生活中類似于小麗的事例還很多,比如:因為貧困而中途輟學的、當童工的;因為學習不好而中途輟學的、或被勒令退學的;因父母只顧眼前利益而讓孩子中途輟學打工的等。
這種現象勢必影響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振興。因此,1986年4月12日,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自1986年7月日起施行。
義務教育法是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
那么什么是義務教育呢?
(2)義務教育的含義
所謂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教師講授:
從義務教育的含義中可看出義務教育包含兩方面: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等都有責任,而《義務教育法》對義務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體現在這兩方面。由此可見,在義務教育上,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義務。
(3)義務教育的特征
義務教育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①強制性,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推行和實施;
②普遍性,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要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③免費性,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免收學費。
以上就是義務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顯著特征。
其中,義務教育的免費性的內涵同以往相比,有些變化。過去只是對學生免收學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從今年開始,義務教育對農村的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免收學雜費,義務教育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將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逐步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
情景活動七:(見教材P61頁材料)
議一議:
①處罰小淘的家長有什么法律依據?
②強制小淘接受義務教育,對他本人及家庭、對國家有什么好處?
③這個案例體現了義務教育法的什么特征?(強制性的特征)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明白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我們要珍惜享有的受教育的權利,認真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為國家的振興,民族的興旺,為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作業:
詳見《資源與學案》
第二框 珍惜學習機會
總第13課時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力與義務”部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知道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的法律依據。
能力目標:
通過典型案例的討論引導和教學啟示,初步培養維護自己受教育合法權益的能力。通過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讀當前我國相關公民受教育狀況,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思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懂得受教育不僅關乎個人的前途和利益,更關系國家的命運和利益,從而培養學生的義務意識和責任意識。聯系社會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事例,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通過對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從理論上弄清受教育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可以增強受教育的義務感,增強接受義務教育的自覺性,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故本框的重點是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這也是本框的難點。
課時安排:本框計劃用一課時授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
上一框我們學習了每個年滿六周歲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都有入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但是這些適齡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都能得到實現嗎?
情景材料1: (見教材P62頁圖文材料)
議一議:
①小梅的“遭遇”。它說明了什么呢?
②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
它說明了我們還有不少的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因為種種原因,還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它告訴我們要懂得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 板書)
二、教學過程:
1、維護受教育權利
類似小梅的情況在我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再想想,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侵犯適齡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的情形。
情境材料2:
有一小學,校方一個學期除了向每位學生收取135元的書本費、雜費、報名費以外,還要收報紙費、藥費、考試費,并為鄉里代收每年50元的“普九費”。100多名學生因繳不起或不愿繳“普九費”而退學。
想一想:學校這種做法錯在哪里?如果你是該校的一名因繳不起“普九費”而被迫退學的失學少年,你該怎么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9145.html

相關閱讀:《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學設計
第九課 一步之遙 教案
相親相愛一家人教案
第四課 老師伴我成長教案
開放的胸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