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儲備】
1
.字詞積累。
河陽:黃河的北岸。河,黃河。
且九十:齡將近九十。且,將要,快要。
出入之迂:進門出門要繞遠。迂,曲折,繞行。
平險:鏟平險峻的大山。險,本文指險峻的大山。
雜然:紛紛。
獻疑:提出疑問。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如……何,把……怎么樣。
叩石墾壤:鑿石頭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殘余力:老邁的紀和殘余的力氣。
何苦而不平:擔心什么鏟不平?苦:愁,擔心。
懼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無隴斷焉:沒有高大的山了。隴斷:高大的山。
2
.作家作品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御寇,戰國前期思想家。
二、【文本解讀】
1
、謀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富有神話色彩,讀來膾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偉大魄力,同時也說明了要想戰勝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題的方式,通過什么樣的事,來表達怎樣一個中心。)
2
、文章脈絡
課文有四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故事背景。句句都與下面的情節有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說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其中“方”和“高”,極言移之不易;“本在”這一句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這一段是故事情節的開端和發展。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叟的觀點,是故事情節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聰明之態。智叟出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愚公聞智叟之言“長息”,說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駁智叟的話里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寫,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話的結尾。這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力量。“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說明了移山的結果。
3
、寫作方法
1
.主要是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如:
(1)
愚公和智叟對挖山的不同態度;愚公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孫,遂率子孫“叩石墾壤”,而智叟則認為“以殘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過對比,愚公的這種改造、征服自然的堅強毅力更加感人了。
(2)
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態度的對比。其妻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是從“獻疑”角度說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語氣較輕,但她沒有反對的意思。而智叟顯然是譏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余力”尤顯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譏笑愚公無能了。
其他一些對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現了文章主題。
2
.神話結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兩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給這本難結局的故事以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這同一般的宣揚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三、【同步訓練】
1
、《愚公移山》選自《
》,這是一篇
。
2
、解釋句中的字:
⑴雜然相許(許:
雜然:
⑵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誠(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謀日(聚室:
)
⑺
何苦而不平(
苦:
)
⑻
吾與汝畢力平險(險:
)
⑼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56361.html
相關閱讀:《散步》導學案(附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九級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歸納(八級下冊)
《蘆花蕩》的“詩性美”
《孤獨之旅》選段(13分)閱讀答案
《我的母親》課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