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靜的三個階段
入靜一般是在對功法掌握的較好,練功的質量較高的情況下出現,是通過長期練功實踐得來的,也就是說它是在有意識的鍛煉過程中,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而產生的。
入靜程度取決于功夫的深淺,入靜在主觀感覺上常呈現出“恬淡虛無”的境界,入靜境況往往隨著氣功功夫的進展而步步深入,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初級階段
姿勢自然舒適,呼吸柔和,心平氣緩,情緒逐漸的穩定下來,精神集中,主動地抑制各種雜念的產生,思維活動基本集中于體內呼吸和意守內容,大腦基本不起反映,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有所減弱,初步形成了“意氣相合”,會感到體內氣脈通暢,頭腦清醒,精神安寧,此時即進入了排除雜念,集中思想的初步入靜階段。
2、中級階段
在雜念排除,思想集中的基礎上,入靜漸漸深入,思緒更加凈化,主觀上僅有一絲相息,綿綿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寧凈,意念專一。在此階段里,經常出現各種變化的異常感覺,諸如:蟻行感,觸電感,氣溫感,溫熱感,寒涼感,以及自覺全身或一部分肢體變得很大或很小;四肢發脹感或象要溶合在一起;也有時候好象身輕如鴻毛,若飄浮在空中或在水面上游蕩,有時候則身重如大山,此外還有耳鳴微汗,肌肉跳動,肢體無意中顫動等。這些現象都是入靜進入中級階段的表現,即進入了感覺和幻覺階段。
3、高級階段
在中級階段的基礎上,入靜達到了更深的階次,外界干擾已不起反映,對于極靜中的任何微小聲音聽見了都不加分析。此刻,呼吸綿綿深長,若有若無;用意自如,若存若亡,氣息與血脈好象全身貫通,整個機體狀若虛架,輕松飄浮,頭腦清晰愉快,自覺恬靜虛無,靜若止水,或覺輕飄飄如縷縷青煙,或覺游蕩蕩似騰云架霧,其美感可以心領意會,而難以言表,這是一種最好的狀態,是內抑制范圍最大的時候,即進入了輕松虛無的高級入靜階段。
二、入靜后有那些感覺
在練功過程中,由于呼吸和意守,即調息和調心的鍛煉,對體內經絡、氣血、腑臟等組織都有一定的影響,使得機體內部或體表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生理變化,這就是入靜后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感覺的原因。
那么入靜后都會產生哪些感覺呢?入靜后的感覺,上文基本已說清了,古人稱之為八觸,即: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也有人將八觸稱之為: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上述景象的出現,皆屬正常現象,對此一不要追求,二不必恐懼,可順其自然。如果被感覺所吸引,必然會中斷入靜狀態,因為原來入靜的抑制狀態,被新出現的興奮點所排擠、破壞,而弄巧成拙。比如暖的感覺,是一種良性刺激,會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因而練功者往往就被其吸引而追求,意的追求可以導致神經細胞興奮性的增強,這樣就破壞了入靜。再如涼的感覺,足一種不良性刺激,會使感到不舒服,因而就會被其影響,使練功者產生不應有的顧慮,這顧慮也可以激起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增強,也一樣破壞了入靜。所以迫求和懼怕兩個極端方法都足對入靜不利的,只有保持原來的狀態,堅持意守,心神穩定,意不外馳,才能達到預想的練功門的。
三、入靜不是昏沉
入靜與昏沉是兩種不同情況的狀態,兩者的生理基礎不同,效應也不同,因此必須將其區分清楚。
入靜,乃是人腦皮腰處于氣功特有的活動時象,此時主觀意識培養起來的良性興奮灶占據優勢地位,其它部位在意識作用下處于抑制活動,從而使大腦呈現有序化的活動狀態。入靜后,練功者自覺頭腦清晰,雜念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停功之后,自覺全身舒暢,精神倍增。
昏沉,則是大腦皮層由清醒向睡眠狀態發展過渡的階段,大腦皮層以蒙受廣泛范圍的抑制活動為其根本特征。表現為頭腦昏昏,意識時清時濁,有時表現雜念減少,有時出現短暫夢景,好象是入靜的特征,但卻與入靜有著本質的不同。停功之后, 自覺精神疲憊,全身酸懶。
四、入靜與情緒的關系
練功前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一般練功就易于入靜,如果是精神不舒,心情不穩,這種紊亂的精神 因素,即可以引起大腦皮層劇烈的興奮活動,從而妨礙入靜。
一個沒有思想負擔的人,比有思想負擔的人容易入靜,因為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大腦皮層因刺激而引起興奮,這些興奮的增強,對抑制的形成造成困難,所以在練功期間一定要放棄一切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否則不但影響入靜,而且會產生練功偏差。
五、入靜與環境的關系
練功時所處的環境安靜與否直接關系到練功能否入靜問題。練功場所最好是整潔安靜,如在室外要有足夠的光線,但不宜過強,如在室內則要求通風條件好,但不能當風練功。
幽美的環境,可以增加愉快的心情,練功者居于其中,會感覺到一種異常清靜舒適的感覺。但是,外界的干擾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尤其是練功入靜的時候,外界的聲響極易覺察到。因此,練功者應該鍛煉“鬧中取靜”的功夫。環境對練功者來說,是客觀的,是可以逐漸適應的。只要經過長時間的不懈鍛煉,就可以在比較不安寧的環境中安靜地練好功,達到入靜的日的。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