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二地理選修第Ⅰ卷(選擇題,共60分)一、單項選擇題(共60分)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1.以下按綜合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有 A.干濕地區 B.自然區 C.高原區 D.熱帶雨林區2.關于區域的敘述,錯誤的是 A.區域都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B.區域都有一定的面積和形狀C.區域都有一定明確的界線 D.區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有深刻的影響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GIS技術是地圖的延伸②RS技術的關鍵設備是衛星 ③GPS技術可為用戶提供精確的三維坐標④GIS技術可分別處理RS技術及GPS技術提供的圖像和數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讀圖1“七個省級行政單位某種植被面積占全國該種植被面積的比例圖”,回答4—5題:4.該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 B.苔原 C.硬葉林 D.針葉林5.該植被分布區最普遍的環境問題是A.酸雨 B.固體廢棄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自然景觀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約16億噸,據此回答6—9題:6.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主要人為原因是 A.長期以來的毀林開荒 B.過度放牧和過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變率大 D.干旱和大風現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種草8.黃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銳,關鍵問題在于A.植被破壞 B.人口過度增長 C.貧困 D.環境惡化9.黃土高原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 A.經濟可持續發展 B.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C.生態可持續發展 D.減少污水排放量10.山西省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是 A.露天開采 B.礦區道路的鋪設 C.開礦井巷道的建設 D.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我國為了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建設了許多防護林體系,其中規模較大的是“三北” 防護林和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據此,回答11—12題:11.“三北”防護林所起的主要的環保功效是 A.吸煙除塵 B.美化環境 C.防風固沙 D.凈化空氣1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所起的生態作用是 A.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C.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 D.凈化空氣、吸煙除塵據報道,我國江西省南部山區出現了大片的“紅色荒漠”,據此判斷回答13—14題:13.“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條件主要是 A.風蝕作用 B.水蝕作用 C.沉積作用 D.風化作用14.“紅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是 A.濫伐森林 B.開山取石 C.過度放牧 D.風化作用圖2是某地區的地形圖,回答15—118題:15.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相比,圖示平原地區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條件是A.交通發達B.單位面積產量高C.水熱條件好D.人均耕地面積廣16.以下不屬于該商品糧基地特點的是 A.以國營農場的經營方式為主B.糧食商品率處于較低水平C.已經形成糧食作物的地區專業化生產D.是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17.城市P某家具廠生產的實木家具銷往全國許多地方。影響該廠布局的主導因素是 A.原料產地 B.消費市場 C.廉價勞動力 D.高技術的研發人才18.我國政府下令停止開墾當地的沼澤地,主要原因是 A.土壤十分貧瘠 B.開發的成本太高 C.糧食過剩,價格下降 D.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讀圖3“珠江三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國際直接投資和外貿額所占全國比重的變化圖”,回答19—24題:19.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2001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國際直接投資額占全國的比重首次超過珠江三角洲地區B.長江三角洲地區外貿額占全國的比重不斷上升,并超過珠江三角洲地區C.珠江三角洲地區外貿額占全國的比重從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趨勢D.圖中所示的變化與外商投資區位選擇的變化有關20.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比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具有的優勢條件是 A.產業基礎良好 B.毗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C.腹地范圍廣闊 D.技術水平高21.影響珠江三角洲地區國內腹地范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氣溫高溫多雨 D.河流航運里程較短22.以下工業中,最有可能在20世紀60~90年代初從日本遷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是 A.服裝制造業 B.鋼鐵工業 C.生物制藥工業 D.化學工業23.該種產業部門的遷移,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影響是 A.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技術密集型工業的發展B.有利于發揮珠江三角洲能源豐富的優勢C.有利于發揮珠江三角洲資源豐富的優勢D.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發展提供契機24.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是 A.外來投資 B.個體私營企業發展 C.鄉鎮企業發展 D.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建立歐洲某企業在我國投資建立新廠,其產品主要出口歐洲,這一決策使得為其生產零部件的一些生產廠陸續遷至該廠附近。該企業設想:早晨接到訂單,立即組織生產,下午發貨,次日產品運到歐洲,據此,回答25—27題:25.該廠產品可能是 A.化工產品 B.電子產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藥品26.該工廠布局首先考慮靠近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樞紐 D.鐵路樞紐27.下列關于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①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②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③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④今后,我國油氣資源的開發戰略重點在西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圖4表示某產業在世界上的遷移過程,回答28—30題: 圖428.圖中反映的產業部門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車產業 C.石化工業 D.鋼鐵工業29.該產業部門屬于 A.勞動密集型工業 B.技術密集型工業 C.原料指向型工業 D.資金密集型工業30.導致該產業遷移變化的主要區位因素是A.勞動力價格 B.技術 C.交通運輸 D.原料31.中央電視臺每天新聞節目中提供的衛星云圖主要使用了 ( )①遙感技術 ②地理信息技術 ③全球定位技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32.三峽電站成為我國最大電站的自然條件有 A.長江上游流量大,地勢落差大 B.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需要C. 長江流程長 D.解決華東、華中能源的需要33.山西正在建設我國最大煉鋁廠,其考慮的主導因素是 A.山西鋁土儲量豐富 且能源資源豐富 B.山西勞動力資源豐富C.山西煉鋁工業的社會協作條件較好 D.交通方便34.我國能源分布的特點是A.山西和內蒙古煤炭儲量占全國一半以上 B.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C.西南地區核能資源比較集中 D.煤炭資源在北方各省區較均勻分布35.目前造成我國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的自然原因是①西北地區氣候干旱 ②大風頻繁 ③ ④過度放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A.土地沙化 B.氣候變得干燥、降水減少C.土地退化 D.土地鹽堿化37.下列屬于我國山西和德國魯爾區共同區域優勢的是 A.煤炭資源豐富 B.魚米之鄉,農業發達 C.水陸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智力資源豐富38.流域的自然背景,主要影響著河流的 A.利用方式和開發方向 B.礦產的開發程度 C.流域的生態環境 D.交通運輸方式39.近年來,珠江三角洲產業群“揮師北上”粵北山區,其考慮的布局因素是 A.技術 B.能源 C.市場 D.勞動力 40.珠三角地區缺水的主要原因有A.荒漠化嚴重 B.水土流失嚴重 C.水污染嚴重 D.用水需求量大,地面徑流缺乏二、判斷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正確的涂A,錯誤的涂B)41.長江中下游平原發展早期,稠密的水系和黏重的土壤是農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經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42.“數字地球”。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地質時期太陽能,都屬于非可再生能源。 產業轉移既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可能加重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1)圖示地區為我國西北地區,這里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化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其荒漠化加劇的人為原因主要表現在 、 、 。(2)這一地區的荒漠化治理迫在眉睫,其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利用 措施和 措施構筑防護體系;調整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 控制人口的增長和 。52.讀圖“山西省煤炭的綜合利用”,回答下列問題:(共6分)(1)(2分)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煤炭資源優勢,山西省進行了能源基地建設,具體措施包括:擴大煤炭開采量;提高晉煤外運,以 運輸為主, 運輸為輔;加強煤炭加工轉換,轉換成 和 輸出(2)(2分)如圖所示,山西省圍繞能源開發,主要構建了 、 、 、 三條產業鏈,其中輸出化工產品的是 ,提高了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3)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是山西省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對此,山西省調整了產業結構,一方面, ;另一方面, 江蘇省南京三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選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053098.html
相關閱讀: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