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實驗中學2013―2014學年度上學期高二試題一、選擇題(每題有且僅有一個答案,共30題,60分)圖中甲位于華北平原,乙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讀圖回答1~3題。1.下列現象中,甲、乙兩地共有的是A.廣泛種植水稻 B.水運發達C.冬季河流結冰 D.雨熱同期2.甲、乙兩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海拔 B.水分C.土壤 D.熱量3.關于乙地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A.糧食種植業精耕細作B.全國最重要的小麥、玉米產區C.與東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農業機械化操作 D.人口多,長期以來需要從區域外調入大量糧食右圖為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狀況顯示屏示意圖。讀圖回答4~5題。4.該信息顯示屏應用的是A.遙感 B.地理信息系統C.全球定位系統 D.衛星導航系統5.應用該顯示屏所呈現的動態信息,便于對車輛的A.準確定位 B.車況檢測C.超速監控 D.合理分流6.在未來的農業生產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術,農民首先可定期獲得農田長勢的影像資料,再經過系統分析,最后把殺蟲劑、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農田,從而減少污染、提高產量(如下圖)。這一過程中,依次使用的技術是A.GPS―RS―GISB.RS―GPS―GISC.GIS―RS―GPSD.RS―GIS―GPS亞馬孫流域分布著60?的雨林,回答7~8題。7.亞馬孫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原因是A.能夠吸納和滯蓄大量降水 B.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C.深刻影響著地球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D.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生物資源8.對于雨林的未來,應堅持的觀點是A.一邊開發,一邊保護 B.首先開發,再做保護C.保護第一并進行保護性開發 D.不能開發,禁止人類在林區任何活動讀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圖(下圖),回答9~10題。9.全球荒漠分布地區主要受哪幾種氣候類型控制:①熱帶季風氣候 ②熱帶沙漠氣候 ③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亞熱帶季風氣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約3600萬平方千米,而且呈擴大和加劇的趨勢,其影響因素中不包括A.地震、火山、泥石流頻發 B.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C.亂墾濫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讀我國北方某地區的部分資料。 回答11~12題。年 份森 林覆蓋率耕地面積年降水量氣 溫年較差河流含沙量糧食平均畝產糧食總產量1985年19%333km520mm38℃10%205kg1.025億kg1995年10%478km450mm42℃35%135kg0.975億kg11.目前,該地區生態環境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A.風沙危害嚴重 B.水土流失 C.物種減少 D.土壤鹽堿化加劇12.針對該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應采取的措施A.退耕還林 B.退耕還牧 C.退耕還湖 D.修建水庫讀我國南、北方水資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對照圖(下圖);卮13~14題。13.下列說法與圖中信息相符的是A.北方水土資源搭配最佳 B.我國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區C.耕地面積南方多于北方 D.人均耕地南方不到北方的14.我國南北方水資源總量差異大的主要原因是兩地A.河流、湖泊數量差異大 B.年降水總量差異大C.植被覆蓋率差異大 D.年蒸發總量差異大 讀金沙江下游梯級開發示意圖(下圖),回答15~16題。15.金沙江干流適于水電梯級開發的主要自然區位因素是 A.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短缺,電力缺口大 B.位于地勢階梯交界處,落差大 C.徑流量豐富,且季節變化大 D.地質條件穩固,適于建壩16.水庫建設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可能有①庫區及周圍地區云量增多、濕度增加 ②上、下游間物種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減緩造成水質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積萎縮 ④引發旱澇災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讀“田納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圖”和“甲地降水量與氣溫變化圖”,回答17~18題。17.下列有關田納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位于美國的中部地區B.上游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 C.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D.降水季節變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較多18.甲地區防洪水庫為了雨季蓄洪留出庫容較為合理的時間為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國際金融危機,一方面重創了山西結構單一的煤炭產業,同時也成了調整、升級煤炭產業的大好機遇。山西的能源“新政”提出,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產業,提高煤炭產業的上下關聯度:延伸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等產業鏈,加快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煤炭產業優化升級,進行資源綜合利用。據此回答19~20題。19.利用煤炭資源加工增值,提高經濟效益的辦法不包括 A.發展電力工業B.降低煤炭運輸成本C.發展化學工業D.發展冶金工業20.山西能源資源豐富,但經濟在全國中的地位并不領先,其中原因有A.能源開發規模不大B.我國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豐富難以發揮出優勢C.石油取代煤成為我國主要能源,煤炭開采不足D.結構單一,生產鏈簡短,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價值不高陜西榆林地區“烏金(煤)遍地”,資源非常豐富。5年前開始,該地“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被人們戲稱為“黑三角”。據此回答21~22題。21.在資源開發初期,當地適合發展A.食品工業 B.高耗能工業 C.農產品加工工業 D.高技術工業22.近年來,在“黑三角”教訓之后,該地區逐漸形成下圖所示的發展模式。有關該模式的說法正確的是①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雙重效益;②該模式體現了清潔生產過程;③該模式延長了產業鏈,加強了對當地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④該模式體現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過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讀下面區域圖,完成23~26題。23.甲、乙、丙對應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別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24.圖示區域糧食商品率高于全國其他農業區,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熱條件好 D.人均耕地多25.下列關于該區糧食作物的分布敘述中,正確的是 A.耕作區糧食作物中,小麥分布最普遍 B.小麥和大豆種植比例由南到北逐漸減少C.玉米由南到北種植比例逐漸增多D.水稻多分布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 26.關于圖示地區農業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長期長是作物產量高的主要原因 B.熱量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限制因素C.平原面積廣大,但糧食商品率低 D.次生鹽堿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深圳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一個十分偏僻的漁村,設立特區以后,短短二十多年時間,就發展成一個大城市,據此回答27~28題。27.深圳興起的主導因素是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28.關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條件的分析,正確的是: ①工業基礎雄厚,產值高 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③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④良好的區位條件 ⑤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⑥煤、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讀“珠江三角洲產值增長圖”(下圖),回答29~30題。29.在階段I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主導產業是A.資金密集型產業 B.技術密集型產業C.勞動密集型產業 D.資源密集型產業30.影響珠江三角洲地區國內腹地范圍的自然因素主要是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氣溫偏高 D.河流航運里程較短二、綜合題(共2題,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26分)表1 中國與美國玉米帶比較項目中國玉米帶美國玉米帶緯度42°N~46°N37°N~45°N地形平原、臺地平原、臺地土壤有機質2%3%~6%無霜期(d)130~145160~200降雨量(mm)450~650500~700玉米面積比重50%~60%50%玉米單產(kg/hm2)67507500表2 吉林省近年來三種谷物種植面積(單位:1000 hm2)年份稻谷小麥玉米合計2001686.953.82609.53350.22003541.022.12627.23190.32004600.111.42901.53513.02005654.09.52775.23438.7(1)根據表1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與美國玉米帶形成的共同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12分)(2)分析美國玉米單產高于中國的原因。(6分)(3)請根據表2中數據,說明吉林省2001~2005年三種谷物種植面積的變化特點,并簡要說明影響種植面積變化的主要因素。 (8分)32.E市位于內蒙古西南部,自然資源豐富,以羊(羊毛和羊絨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氣(天然氣)著稱。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14分)材料一 l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圖1)。材料二 2008年E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構成(圖2)。圖2(1)該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是 ,1990~2005年變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是 。該市主要的自然帶類型是 。(6分)(2)與1990年相比,2005年該市建設用地面積 。對此變化合理的解釋是 。(4分)(3)請簡述E市經濟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4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34567吉林省實驗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模塊檢測與評估(一)地理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13259.html
相關閱讀:北京市東城區(南片)高二12月會考模擬地理試題(WORD版)
安徽省師大附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
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
2016年高二上學期寒假地理復習題(帶答案)
湖南省長沙市第七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學業檢測地理